查看完整版本: [-- 赵匡胤俩儿子都成年,他去世后,为什么没人拥立他儿子接班? [7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赵匡胤俩儿子都成年,他去世后,为什么没人拥立他儿子接班? [7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25-08-02 15:44

赵匡胤有两个儿子,一个25岁、一个17岁,全是成年人,为何在他去世后,手下那帮老兄弟却集体装哑巴,没一个站出来说“该让皇子继位”,反而让他的弟弟赵光义顺顺当当坐上龙椅。
这事放在别的朝代,早得打起来了,可北宋这帮大臣没一个人吭声,连赵匡胤的心腹都没管。难道赵光义给所有人都塞了好处?还是说,这背后藏着什么秘密?今天就来看看赵匡胤的儿子们到底输在哪里。

赵匡胤的大儿子赵德昭,在他去世时25岁,放在现在都能当爹了。按老规矩,皇子成年就能封王,可赵德昭出阁时,赵匡胤却说“孩子小,怕骄傲”,只给了个“贵州防御使”的小官。
这官儿有多小?差不多就是个地方军区的副司令,连王爷的边都摸不着。又过了9年,才升成“山南西道节度使”,还是没封王,离储君的位置差着十万八千里。
二儿子赵德芳更惨,17岁时,刚拿到“贵州防御使”的任命,老爹赵匡胤就突然去世。等于说,这孩子连在朝堂上混个脸熟的机会都没有,手里没权没势,就俩字:憋屈。
再看赵光义,那简直是“顶配版”弟弟。早在赵匡胤当皇帝第2年,赵光义就当上了开封府尹,北宋都城汴梁的一把手,手里管着行政、司法、民生,整个京城的大小事儿都归他管。
到了开宝六年,又被封为“晋王”,这爵位在当时可是“王爵里的战斗机”,比宰相的地位还高。

这差距就一目了然,赵匡胤的俩儿子连王爵都没捞着,赵光义却是“晋王+开封府尹”双重身份。在五代十国时期,这俩头衔加起来基本就等于“默认接班人”了。
后周的柴荣当年就是先当开封府尹,再封晋王,最后接了郭威的班。北宋的大臣们都是从五代过来的,谁看不懂这信号?赵光义在开封府干了15年,城里的兵、官、甚至小吏,多少都受过他的恩惠,早成了他的人。
而且赵匡胤自己把“后路”给堵了,他当年靠“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害怕武将手里有兵,所以搞了“杯酒释兵权”。这件事不是一顿酒就搞定的,前后搞了两次。
第一次收了禁军将领的权,第二次收了地方节度使的权。最后,跟着他打天下的嫡系武将,手里基本没兵了,想帮他儿子说话,都没底气。

还有就是“金匮之盟”,据说赵匡胤他母亲杜太后临死前,拉着赵匡胤的手说:“你能当皇帝,不就是因为后周是孤儿寡母好欺负吗?你儿子还小,将来要是被人学你黄袍加身,咱家就完了。不如让你弟弟光义接班,光义之后让四弟廷美接,廷美之后再让你儿子接,这样就稳了。”这盟约写下来藏在金柜子里,也就是“金匮之盟”。
这事是不是真的不好说,但赵光义继位后,天天把这盟约挂在嘴边,大臣们就算心里怀疑,也没法明着反对。而且赵匡胤活着的时候,从没立过太子,连“皇子”该有的名分都没给儿子们,这就给了赵光义可乘之机。
赵光义继位后,还演了出“好人戏”,他立马封赵德昭为“武功郡王”,赵德芳也升了官。可这哪里是封赏,分明是“温水煮青蛙”。

太平兴国四年,赵光义带着赵德昭打幽州,晚上军营乱了,有人说赵光义可能没了,就想拥立赵德昭。这事被赵光义知道了,回来就给赵德昭穿小鞋。赵德昭也是个硬脾气,被叔叔怼了几句,居然拔剑自刎了。
两年后,19岁的赵德芳也突然“病逝”了。史书上没说怎么死的,就说是“寝疾薨”。至于“金匮之盟”里的下一个接班人赵廷美,结局更惨。赵光义先给他扣个“谋反”的帽子,从齐王贬成涪陵县公,最后在房州“忧悸而死”。
你看,赵匡胤的儿子、弟弟,凡是可能威胁赵光义的,全没了。到这时候,谁还敢提“拥立皇子”?

说到底,赵匡胤的儿子们输就输在“时机”和“势力”。赵匡胤总觉得天下还没稳,没着急给儿子铺路,结果被赵光义钻了空子。
赵光义在开封经营15年,人脉、兵权、名分全占了,再加上赵匡胤自己削弱了武将势力,等于亲手把儿子们的“靠山”给拆了。

汪洋小舟 2025-08-02 16:00
听说赵匡胤想迁都至北方,被赵匡义等人阻拦拦没实现,那时候赵匡义的势力已经很大了。

姜谷粉丝 2025-08-02 16:38
赵匡胤去世时,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都已经成年,理论上具备了继承皇位的条件。然而,赵匡胤去世后,皇位并没有传给他的儿子们,而是由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这一情况的发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赵光义的地位和影响力:赵光义在赵匡胤生前就已经担任了重要的官职,如晋王和开封府尹,这在当时是储君的标配。赵光义不仅拥有显赫的地位,而且在朝廷中积累了广泛的威望和势力,这使得他在赵匡胤去世后能够顺利地继承皇位。

赵匡胤的决策:赵匡胤似乎有意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有记载表明,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希望赵匡胤能够立赵光义为储君,并且赵匡胤也表示过将来会将皇位传给弟弟。尽管赵匡胤后来改变了主意,但赵光义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这使得赵匡胤的儿子们难以接班。

赵匡胤儿子的地位和准备不足:赵匡胤的儿子们虽然已经成年,但在赵匡胤去世时,他们并没有被赋予足够的权力和地位来支撑他们继承皇位。赵匡胤没有给予儿子们足够的培植势力的机会,这使得他们在赵光义面前显得无力。

朝臣的态度:赵匡胤去世后,朝臣们普遍支持赵光义继承皇位。这可能是因为赵光义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他被认为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能够在国家尚未完全安定的情况下维持统治。

综上所述,赵匡胤去世后,其儿子未能接班的原因主要包括赵光义的地位和影响力、赵匡胤本人的决策、赵匡胤儿子的地位和准备不足,以及朝臣的态度。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赵匡胤的儿子们未能继承皇位的局面。

jjybzxw 2025-08-02 16:42
赵匡胤儿子们继位失败的原因

赵匡胤去世后,他的弟弟赵光义顺利继位,而他的两个成年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却未能继承皇位。这一现象背后有多个复杂的原因,涉及政治、权力分配以及历史背景。

1. 赵匡胤对儿子的培养不足

赵匡胤在位期间,对儿子的培养和封赏明显不足。赵德昭25岁时,只被封为“贵州防御使”,相当于地方军区副司令,而赵德芳17岁时也只得到了同样的职位。这两个职位在当时的政治体系中并不显赫,无法为他们积累足够的政治资本和影响力。

相比之下,赵光义早在赵匡胤即位的第二年就被任命为开封府尹,负责管理北宋都城汴梁的行政、司法和民生事务。这一职位使赵光义在京城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和影响力。到了开宝六年,赵光义又被封为“晋王”,这一爵位在当时的地位极高,甚至超过了宰相。

2. 赵光义的政治优势

赵光义在开封府尹和晋王的职位上经营了多年,积累了大量的政治资源。他在京城的官员、士兵和小吏中都有广泛的支持者。这种深厚的人脉基础使得他在赵匡胤去世后能够迅速稳定局势,顺利继位。

此外,赵光义还利用了“金匮之盟”的传说。据称,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临终前曾建议赵匡胤将皇位传给赵光义,再由赵光义传给赵廷美,最后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虽然这一盟约的真实性存疑,但赵光义继位后不断强调这一点,使得大臣们难以公开反对他的继位。

3. 赵匡胤削弱武将势力

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手段削弱了武将的权力,特别是那些跟随他打天下的嫡系武将。这一政策虽然巩固了中央集权,但也削弱了赵匡胤儿子们的潜在支持者。这些武将即使想支持赵德昭或赵德芳,也缺乏足够的实力和影响力。

4. 赵光义的后续手段

赵光义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他先是封赵德昭为“武功郡王”,赵德芳也得到了升迁,但这实际上是“温水煮青蛙”的策略。太平兴国四年,赵德昭在一次军事行动中被赵光义穿小鞋,最终拔剑自刎。两年后,赵德芳也突然“病逝”。至于“金匮之盟”中的下一个接班人赵廷美,也被赵光义以“谋反”的罪名贬谪致死。

结论

赵匡胤的儿子们未能继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赵匡胤对儿子的培养不足、赵光义的政治优势、赵匡胤削弱武将势力以及赵光义继位后的手段,共同导致了这一结果。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北宋初期复杂的权力斗争,也揭示了封建王朝继承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查看完整版本: [-- 赵匡胤俩儿子都成年,他去世后,为什么没人拥立他儿子接班? [7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