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8-02 10:18 |
“我爸前两年查出脂肪肝,医生也没说多严重,这两天热得厉害,吃饭没控制,出门晒了一圈,晚上突然开始不舒服,一送去医院,人就进了重症。” 说这话的是个穿着短袖、额头挂着汗的中年男子,站在医院急诊大厅,表情看不出恐慌,但整个人僵在原地。他反复翻着手机,像是想找到什么解释,可生活从来不靠解释,靠规律。 不少人对肝病的理解停留在“要么慢,要么传染”,觉得只要不喝酒、不熬夜、不吃药,基本没问题。

但近几年肝病致死人数持续上升的现象,不是因为病毒肝炎突然大流行,而是代谢性肝病和环境性肝损伤悄悄爬上了主因的位置。大多数患者自己并不知情,等发现问题时,要么是转氨酶飙升,要么就是肝硬化已现。 特别是夏天,这个时节本身就对身体代谢系统构成挑战。气温升高,核心脏器供血结构变化,出汗多、电解质不稳、肠道菌群紊乱,这些看似跟肝没关系的事,实际都直接牵动它的负荷。 在这种基础上,再加一点点错误的生活行为,很容易成为肝脏的最后一击。

最普遍的错误行为就是暴饮暴食或高脂饮食,尤其是高温天胃口差,白天吃得少,很多人会集中在晚上“补回来”。 火锅、烧烤、啤酒、大鱼大肉成了餐桌标配,吃完了又坐着不动,觉得是享受,其实对肝脏来说,是一场攻击。 肝是代谢中枢,不仅处理营养物质,还承担解毒功能。高脂饮食让肝细胞被迫囤积大量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脂滴越积越多,细胞膜结构受到破坏,进而引发脂肪性肝炎。

在肝脏储脂过度的基础上,一顿高脂肪餐,就可能触发“第二击”效应,免疫系统介入,释放炎性因子,诱发细胞凋亡。肝细胞一旦大量死亡,功能就开始下滑。 更麻烦的是,大量进食还会刺激胰岛素剧烈分泌,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加重脂肪沉积,这种恶性循环不是一顿饭能看出来的,但长期反复发生,必然走向肝纤维化。 很多人说自己吃得不算多,但没注意到油脂比例。有些看着量不大,但油多、酱厚、糖高,全是肝脏最怕的组合。

更别说有些人饭后立刻躺下,血流速度下降,肝脏的清除效率进一步降低,肝内压升高,局部微循环受阻,增加肝组织缺氧。长期这样,哪怕不喝酒,肝硬化照样会来。 再说高温时段外出。很多人觉得夏天出汗好,是“排毒”,更有些人不顾酷暑出门干活、遛弯、锻炼,甚至顶着午后阳光晒太阳。 问题是,高温对肝脏的压迫并不在表面。夏天皮肤血管扩张,用于散热的血流会大量占用身体的循环资源。肝脏属于内脏器官,供血相对优先级低,一旦高温下肝供血不足,肝细胞的正常工作就开始受阻。

特别是已有肝功能问题的人群,供血稍微减少一点,转氨酶水平就可能陡升,甚至出现黄疸、恶心、腹胀等表现。 如果这时体内水分流失严重,血液浓度升高,不仅肝脏血流减少,还可能导致门静脉压升高,诱发出血或加重肝脏水肿。这种情况不是罕见,只是大多数人没把“热”当回事。 不少人外出回来后不注意补水,口渴了才喝,一喝就是冰饮、汽水、冷茶,这种补水方式表面降温,实际上扰乱电解质平衡。

肝细胞的能量代谢高度依赖钠钾通道,如果钾离子流失过多,肝细胞功能直接受影响。再加上过度出汗可能导致低血压,肝灌注不足,就更容易走向功能失衡。 还有一类高发的夏日习惯,是吃生食或半生食。天热时不少人图清爽,吃点生拌黄瓜、腌制小海鲜、半生牛肉、生蚝刺身等。觉得这些“看着干净”或“门店有冷藏”就安全,但细菌不会按人类经验来安排繁殖时间。 高温天气是致病菌爆发期,常见的副溶血弧菌、沙门氏菌、弯曲杆菌、诺如病毒都可以存在于这些食材中,尤其在没有彻底杀菌的前提下。

这些致病菌一旦进入肠道,在免疫力低或肠屏障受损的情况下,就可能穿透上皮进入血液。而进入血液后的第一个解毒屏障,就是肝脏。 肝细胞要动员大量Kupffer细胞进行吞噬反应,如果毒素过强或者反应过猛,容易诱发肝细胞炎症、坏死,甚至出现急性肝衰。 这类感染常见于肝炎病毒携带者或慢性肝病患者,很多时候只是一次吃错食物,就出现高烧、黄疸、乏力,严重的还可能并发肝性脑病。

一些看似“健康”的生食习惯,比如自制果蔬汁,打出来不洗杯子就放冰箱,里面滋生的细菌肉眼根本看不见。再喝的时候只觉得味道变了,却没意识到,肝脏正在为这一杯承受不必要的代谢代价。 还有部分人夏天吃西瓜、芒果不洗刀,刀板上残留的细菌也能造成感染,肝细胞受到威胁时不会提醒你,只会悄悄地减少解毒效率,让毒素累积。 很多人觉得喝点冰水会“刺激身体”,却没想过身体真正不能承受的,是高温下的高脂、高压、高负荷,而不是200毫升冰水。

冰水进入胃部,有胃的温差调节机制,完全不至于伤到肝。可暴饮暴食、高温暴晒、生食带菌,这些才是肝功能真正的敌人。不止是让人不舒服,而是能让代谢系统直接崩盘。 问题不在于夏天热,而在于人在热里怎么活。肝不是靠药养的,是靠生活细节保的。如果一个人不想在三十几岁听到“转氨酶过高”或“肝功能异常”这种词,就得在高温天里把住生活这几道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