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8-02 09:54 |
早上6点,公园里人声鼎沸,热闹得像个大集市。有人在快走,汗水哗哗流;有人在打太极,动作慢悠悠;还有人边伸懒腰边聊天:“我最近瘦了五斤,感觉整个人都轻了!”旁边的老哥却乐呵呵回:“瘦啥瘦,年纪大了得有点肉才健康!”这对话听着是不是特耳熟?其实,不光是公园大爷大妈关心这个,医生们也在研究:50岁以后,到底多重才算好? 体重这事儿,很多人觉得越瘦越好,其实不对。研究说,体重指数(BMI)在24左右的中老年人,活得更久。太瘦的人,尤其是50岁以后,可能肌肉少了,营养不够,抵抗力也差。这可不是说胖就没事,胖也有讲究。肚子上的肉多了,容易得心血管病,哪怕体重看着正常,风险也不小。
为啥肚子上的肉这么要命?医生有个词叫“正常体重型肥胖”。意思是,你看着不胖,但脂肪都堆在腹部,内脏周围。这种脂肪最危险,容易引起代谢问题。50岁以后,身体代谢慢了,脂肪容易囤积,尤其是男的内脏脂肪多,女的绝经后也容易长肚子。这时候,管体重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身体少生病。
那到底多重才合适?科学家说,50岁以后,BMI保持在22到26之间比较好。这个范围的人,免疫力稳定,也不容易因为胖得太多,身体负担重。不过,这只是个大概数字,具体还得看你的身高、活动量和代谢速度。别一听数字就去猛减肥,那样反而不健康。
说到减肥,很多人一上来就少吃油、少吃肉,以为这样最好。其实,50岁以后,蛋白质不能少。鱼、蛋、豆制品这些得天天吃,帮你保住肌肉。要是蛋白质不够,肌肉流失,代谢更慢,人容易累。脂肪也别完全不吃,适量吃点好的油,比如橄榄油,能帮身体保持平衡。
运动也得讲方法。光跑步、快走减体重,可能会把肌肉也减没了。医生建议,50岁以后得加点力量训练,比如深蹲、拉弹力带、练练核心。这些能让肌肉更结实,代谢也能跟得上。别小看这点,代谢一慢,吃得再少,体重也容易反弹。
还有个容易忽略的事儿:体重别老是大起大落。短期内猛减几斤,可能会让身体电解质乱套,免疫力下降,肝肾也受不了。研究说,体重稳稳当当变化,比快速瘦下来更重要。所以,别老盯着体重秤上的数字,一周量一次就够了,配合腰围和体脂率一起看。
说到这儿,心理状态也得提一嘴。心情不好、老焦虑的人,代谢更容易出问题。研究发现,婚姻幸福、朋友多的人,体重更稳定,身体也更好。平时多跟朋友聊聊天,保持好心情,比吃减肥药管用多了。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乐呵乐呵,活到九十九”吗?
不同地方的人,体重管理也不一样。南方人爱吃清淡,北方人饭量大,主食多,口味也重。生活节奏快的城市人,可能吃得少但坐得多;乡下人活动多,但饮食可能不均衡。所以,管体重不能照搬别人的标准,得看自己的生活习惯。
这事儿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得用心。你平时怎么管体重?是爱称体重,还是更看重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