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钟南山:毒性堪比砒霜!正大量上市,这种瓜一旦发苦赶紧吐掉 [8P] --]

武当休闲山庄 -> 生活妙招 -> 钟南山:毒性堪比砒霜!正大量上市,这种瓜一旦发苦赶紧吐掉 [8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姜谷粉丝 2025-08-02 08:32
每年夏秋交接,正是黄瓜、苦瓜、丝瓜、南瓜等瓜类大量上市的时节。它们清热解暑、口感清爽,是不少家庭餐桌上的“常客”。但极少有人意识到,一类看似健康的瓜类正在以“变异”的方式潜伏风险。
一旦误食,轻则剧烈呕吐、腹泻脱水,重则肝肾损伤、休克甚至致命。真正的危险,不是它的品种,而是它的味道:一旦发苦,必须立刻吐掉,绝不能犹豫。


这种“发苦的瓜”,往往指的是苦味突变的葫芦科植物,包括但不限于苦味南瓜、变异黄瓜、苦丝瓜、野生节瓜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含有一种极具毒性的天然物质——葫芦素。
这种成分本是植物自我防御系统的一部分,用于驱避昆虫和病菌,但一旦在不适合的生长条件下浓度异常升高,就成了对人体极具破坏力的化学毒素。
2023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发布的一项全国性中毒数据统计显示,因误食苦味瓜类导致急性中毒的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集中在7月至10月之间,主要发生于家庭餐桌、单位食堂、农村自种自食等情境中


临床表现包括:进食后15分钟至2小时内出现剧烈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全身乏力、低血压、甚至意识模糊。部分患者因脱水、电解质紊乱、急性肝肾功能损伤而需住院治疗。
尤其令人警惕的是,葫芦素的毒性强度已被多项研究证实超过砒霜。在相同质量下,葫芦素B的细胞毒性作用可导致肝细胞线粒体功能抑制、肠道黏膜溃烂、肾小管损伤、心肌炎症反应增强
这并非危言耸听,2022年在浙江某地发生的一起群体中毒事件中,一家三口食用自家种植的苦味南瓜,仅半小时内全部出现频繁呕吐、血压下降,需送入ICU抢救。经检测,所食南瓜葫芦素浓度达致死标准。


问题是,为什么这些原本安全的蔬菜会突然变毒?核心原因在于基因回退与种间杂交。不少农户喜欢自留种、混种种子,或在同一地块上同时种多个葫芦科品种,比如黄瓜和苦瓜、甜南瓜和野南瓜。
这种环境下,植物之间容易发生自然授粉的“串种”现象,导致后代基因突变,原本被抑制的苦味基因重新表达,葫芦素浓度激增。这是一种典型的“返祖毒性”。
2024年南京农业大学植物毒理研究所发布的一项实地田间追踪研究显示,在多种瓜类共生、连续种植两年以上的田块中,苦味突变的发生率高达17.2%,其中部分瓜果葫芦素浓度已超出安全食用上限的15倍。


这意味着,即使是看起来正常的黄瓜、丝瓜、南瓜,只要味道发苦,就可能是变异的“毒种”。
更令人担忧的是,对这类毒素没有任何加热或烹饪方式能彻底破坏。也就是说,不管你是清炒、水煮还是高压锅炖煮,葫芦素依然稳定存在,毒性不减。
它不像某些细菌毒素能被100℃高温灭活,而是属于耐热型三萜类结构物质,加热反而可能加快其释放速度,让整道菜品毒性更均匀分布。


再进一步,摄入葫芦素后身体究竟是如何中毒的?机制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第一,强烈刺激胃肠道神经末梢,引发反射性呕吐与肠蠕动紊乱,导致脱水、低钾、酸中毒等电解质紊乱。第二,损伤肝细胞线粒体膜,抑制能量代谢,引发肝酶升高、黄疸、肝区疼痛。
第三,诱导肾小管细胞凋亡与坏死,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为少尿、尿毒症、肌酐急剧升高。可以理解为,葫芦素像一种精准破坏的“化学炸弹”,专门攻击人体的代谢中枢系统
那如何判断手中的瓜是否属于高危品种?答案很简单——靠嘴辨别苦味,是唯一且最直接的方式。


葫芦素的存在几乎必然伴随清晰、剧烈、持久的苦感,不同于普通黄瓜或南瓜轻微的涩味或青味。只要一入口明显发苦,立刻吐出,不要犹豫,更不能下咽。这是目前最有效、最现实的自我保护手段。
医学建议也非常明确:一旦进食苦味瓜类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心慌、乏力等急性症状,应立即停止进食,尽量催吐并尽快就医。
就医时需明确告知医生“食用了苦味瓜类”,以便及时启动胃肠道清洗、电解质补液、肝肾功能保护等急救措施。切忌自行服用止泻药或缓解胃药,这只会延误排毒时机,加重吸收。


对于有自种瓜类的家庭,医生强烈呼吁:避免使用自留种,尤其是连续多年使用同一地块、种植多个瓜类的情况
建议每年选用正规渠道购买的商品化种子,且不同瓜类应隔离种植,避免交叉授粉。采摘前如有疑虑,可先将少量果肉煮熟冷却后试味,一旦苦味明显,整瓜弃用,不可心存侥幸。
从公共卫生角度看,这类中毒事件的可预防性极强,但公众认知远远不足。很多人仍把“苦瓜有益健康”与“苦味瓜类可以食用”混为一谈,忽视了真正的苦味是来自毒素,不是营养就像把药味当补药吃,最后吃出中毒并非稀奇,而是常识缺位


更需要强调的是,中老年人、儿童、肝肾功能原本就不佳者属于易感人群,即使摄入少量葫芦素,也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反应。尤其是高龄老人,代谢能力下降,一旦出现呕吐、虚脱、心率不齐等表现,极易诱发低血容量性休克、代谢性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后果难以逆转。
关于这个季节的瓜类消费,医学上只有一个忠告:味道一旦发苦,立刻吐掉,整瓜弃用,不可犹豫。这不是“过敏体质”的个别问题,也不是“少吃点没事”的投机心理,而是对葫芦素这种天然毒素的基本尊重。别让一口苦瓜,苦了一家人。

姜谷粉丝 2025-08-02 08:45
警惕夏季苦味瓜中毒风险:葫芦素毒性及防范措施
近期,夏季瓜类蔬菜大量上市,福建、广东等地接连出现因误食苦味瓜类导致的中毒案例,引发广泛关注。钟南山院士提醒,部分葫芦科瓜类在特定条件下会产生高毒性物质葫芦素,其毒性堪比砒霜,一旦食用发苦的瓜类需立即处理。

苦味瓜中毒的“元凶”:葫芦素的毒性与危害
毒素成分与毒性强度
苦蒲瓜、苦瓠子等苦味瓜类中含有的苦葫芦素(如葫芦素D) 是主要致毒物质,其化学名称为四环三萜葫芦苷B,毒性比砒霜更强。动物实验显示,葫芦素D的小鼠经口半数致死量低至5毫克/千克体重,而砒霜为20毫克/千克体重。
该毒素化学性质稳定,高温(如翻炒、煮沸至100℃)无法破坏其毒性,即使加工后仍可导致中毒。

中毒症状与风险人群
误食后通常在10分钟至1小时内出现症状,轻则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重则引发肝肾损伤、消化道出血、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如肝肾病患者) 因解毒能力较弱,中毒后症状更严重,需格外警惕。

哪些瓜类需警惕?苦味产生的原因
高危瓜类品种
葫芦科蔬菜和水果中,除苦瓜(人工选育的可食用品种) 外,蒲瓜、丝瓜、瓠子、黄瓜、冬瓜、西葫芦、南瓜及甜瓜、西瓜等若出现异常苦味,均可能含有葫芦素。
需注意:苦蒲瓜与甜蒲瓜外形差异小,部分可能更瘦长、表面凹凸不平,仅凭外观难以辨别。

苦味产生的诱因

环境与遗传因素:干旱、高温、虫害或植株“返祖”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瓜类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分泌葫芦素。
杂交污染:野生苦味植株的花粉与栽培植株杂交,后代种子可能携带毒素基因。
非食用品种风险:观赏南瓜、异形丝瓜等未经食用筛选的品种,毒素风险更高。
实用防范指南:从辨别到应急处理

一、食用前的关键步骤
“舔尝检测法”:切开瓜类后,用舌尖轻舔瓜肉,若有苦味立即整根丢弃并漱口,禁止食用。
彻底清洗厨具:接触过苦味瓜的锅碗瓢盆需彻底洗净,避免残留毒素污染其他食物(如案例中用未洗炒锅炒茄子导致二次中毒)。

二、误食后的应急措施
立即停止食用并吐掉:一旦尝到苦味,立即吐掉口中瓜肉,切勿吞咽。
紧急处理与就医:若已咽下,尽快喝温水催吐,并立即前往医院就诊。中毒无特效解毒药,需通过补液、抗炎等对症治疗,越早处理恢复越快。

三、常见误区提醒
❌ “切掉苦味部分即可食用”:葫芦素在瓜内分布不均,剩余部分仍可能含毒。
❌ “过去吃没事,这次也安全”:同一植株或果实的毒素含量受环境影响差异大,单次安全不代表长期风险。
❌ “苦味瓜能清热去火”:苦蒲瓜与苦瓜不同,其毒素会刺激胃肠黏膜并损伤肝肾,盲目食用可能致命。
夏季吃瓜额外注意:丝瓜的饮食禁忌
除避免苦味瓜类外,丝瓜食用时需注意搭配禁忌:

不宜与菠菜同食:两者均偏寒性,且丝瓜会阻碍菠菜中钙的吸收,可能引发肠胃不适。
避免与白萝卜同食:白萝卜可能破坏丝瓜的清热解毒成分,降低营养价值。

安全吃瓜的核心原则
夏季食用瓜类需牢记:“尝苦即弃、彻底清洗、及时就医”。一旦发现瓜类有异常苦味,切勿抱有侥幸心理,立即丢弃并清洁接触工具。对于自家种植或来源不明的瓜类,更需严格检测,确保饮食安全

苦瓜变质的辨别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外观特征判断
颜色变化:新鲜苦瓜表皮呈翠绿色,若出现 发黄、局部黑斑或斑点,可能已变质24。完全成熟的苦瓜虽会红心或籽膜变红,但无腐烂迹象时仍可食用,需与变质区分。
质地状态:变质苦瓜表皮会 变软、出现软烂区域或结构松散,正常苦瓜则质地硬实、瓜身挺直。

二、气味与触感识别
气味异常:新鲜苦瓜无异味,若散发 刺鼻、酸腐或霉味,表明已变质。
按压测试:用手轻压苦瓜,若 按压部位凹陷不回弹、整体软烂,提示内部组织已腐败

三、内部状态检查
果肉与籽粒:切开后若果肉 泛黄、流汁或有霉点,或籽粒周围出现 黏液、泛红伴随腐烂,需丢弃。未变质的老苦瓜红心仅为籽膜成熟,无异味和软烂。
四、变质苦瓜的食用风险
健康危害:变质苦瓜可能滋生细菌或霉菌,食用后易引发 肠胃不适、食物中毒,长期摄入还可能增加致癌风险。
处理建议:一旦发现上述任一变质特征,应立即丢弃,不可因节省而冒险食用。

五、预防变质的存储建议
未切开苦瓜:常温下可存放3-5天,冰箱冷藏可延长至1周,需避免挤压碰撞。
切开后保存:切片焯水过凉,沥干后冷冻保存,可长期存放且保留部分营养。
通过以上多维度判断,可有效识别苦瓜是否变质,确保饮食安全。挑选时优先选择翠绿色、瘤粒饱满、纹路密集的新鲜个体,从源头减少变质风险

苦瓜中毒的常见症状表现
苦瓜本身不含有毒素,正常食用不会导致中毒,但当苦瓜受到农药污染或发生变质时,可能会引起中毒反应,具体症状如下:

消化系统症状:这是最常见的症状,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表现,严重时会出现肚脐周围的剧烈绞痛,伴随明显的腹泻,多为水样便或稀水样便,部分严重者还会有大便中带血的症状。

心血管系统症状:对于既往有明显冠心病等病史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心前区不适,严重时还会有心口疼痛的情况;而既往有高血压的患者,中毒后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血压上升,表现为头晕、头痛等。
神经系统症状:严重的苦瓜中毒患者,可能会出现抽搐、短暂性意识丧失等临床表现。
苦瓜与其他食物同食中毒的特殊症状
当苦瓜与虾同食发生中毒时,除了上述苦瓜中毒的常见症状外,还可能出现一些特殊症状:

神经系统损害症状:患者会出现头疼、头晕、嘴麻、四肢抽搐症状,也会出现血压降低,甚至会出现休克等症状。
全身及呼吸道症状:如果是细菌性食物中毒往往会出现发高烧,患者有惊厥、抽搐以及影响到呼吸道的症状,会出现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有的患者会出现全身脏器功能障碍会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存在。

苦瓜中毒的应对建议
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的中毒情况,并且有明显的大量服用苦瓜的接触史,要考虑到苦瓜中毒,应迅速脱离中毒环境,尽快前往医院,给予洗胃、导泻、利尿等方式、方法,行解毒治疗。如果合并有其他脏器功能不全,还要给予多脏器的保护治疗。同时,在等待就医的过程中,若患者意识清晰,可配合催吐的方式将毒物吐出,减少肠胃对毒素的吸收,适当喝一些牛奶或者水,来保护胃黏膜,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促进毒素从身体当中排出

苦瓜中毒的急救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催吐:如果苦瓜中毒后不久,可以尝试催吐。使用拇指按住咽喉部位,或者用棉棒、筷子抵住咽喉部位,以帮助将胃中的苦瓜吐出,从而减轻中毒症状。

洗胃:如果中毒症状严重,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洗胃。洗胃可以通过分次顿服温清水30-50ml,分10次以上灌入胃内,总洗胃液量至少要在5000-10000ml左右,以彻底清除胃内的毒素。

导泻:使用甘露醇或硫酸镁进行高位灌肠、导泻,以清除肠道内已被吸收的毒素。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反复进行3-5个周期,直到导泻液体量在1000ml以上,证明导泻完毕。

解毒药物:由于苦瓜子没有特效解毒药,可以使用注射用维生素C等广谱解毒药来进行对症治疗,以清除血液中已吸收的毒素。

补充水电解质:如果出现上吐下泻的情况,应及时补充水电解质,以防止脱水和心律不齐。可以通过多喝温开水或葡萄糖水来实现。

观察症状:密切观察身体是否有其他症状,如出现上吐下泻、严重脱水、心律不齐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避免再次食用:在中毒后,应避免再次食用苦瓜,特别是对于体质虚寒的患者,以免再次引发不适。

苦瓜中毒紧急处理措施
中毒后的初步自救方法
催吐排毒:若食用苦瓜后1-2小时内出现中毒症状,可立即用手指或筷子刺激咽喉部,促使呕吐,以排出胃内残留毒素。
补充水分:多次饮用温清水或淡盐水,每次300-500ml,预防脱水并促进毒素代谢34。
禁止催吐情况:若患者出现昏迷、抽搐或腐蚀性呕吐物(如血性液体),需立即停止催吐并就医。

医院专业治疗手段
洗胃与导泻
洗胃:使用30-50ml温清水分次灌洗,总洗胃液量需达5000-10000ml,直至洗出液澄清。
导泻:通过甘露醇或硫酸镁高位灌肠,促进肠道内毒素排出,导泻液体量需超过1000ml。 家庭急救包

药物与支持治疗
无特效解毒药时,可静脉注射维生素C等广谱解毒剂,剂量根据中毒程度调整。
腹痛腹泻者需口服蒙脱石散保护胃肠黏膜,同时补充电解质溶液(如口服补液盐)预防电解质紊乱。
重症患者血液净化:出现严重脱水、休克或多器官功能损伤时,需采用血液灌流或连续性血液滤过清除血液毒素。

症状观察与后续护理
密切监测症状:轻度中毒表现为口干、头晕、恶心等,通常1-3天缓解;重度中毒可能出现剧烈呕吐、脓血便、脱水甚至休克,需立即就医。
饮食与恢复:中毒后1-2天内以清淡流质饮食为主(如小米粥、米汤),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刺激胃肠道。

注意事项与预防建议
区分中毒类型:苦瓜本身不含毒素,中毒多因食用变质苦瓜或过量生食所致;若误吃苦葫芦瓜(含碱糖甙毒素),需按植物中毒紧急处理。
特殊人群禁忌:孕妇、儿童及脾胃虚寒者应避免生食或过量食用苦瓜,以防胃肠道损伤。
总结
苦瓜中毒的紧急处理需遵循“快速排毒-对症支持-重症干预”原则,轻度中毒可通过催吐、补水自行缓解,重度中毒需立即就医接受洗胃、导泻及血液净化治疗。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食材新鲜度,避免生食过量苦瓜,特殊人群应严格控制食用量。

jjybzxw 2025-08-02 18:44
关于夏季瓜类的安全食用指南

每年夏秋交接之际,黄瓜、苦瓜、丝瓜、南瓜等瓜类蔬菜大量上市,成为许多家庭餐桌上的常见菜肴。然而,这些看似健康的瓜类有时会因为基因突变或种间杂交产生剧毒的葫芦素,一旦误食,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致命。以下是关于这些瓜类的安全食用指南。

1. 认识葫芦素及其危害

葫芦素是一种存在于葫芦科植物中的天然物质,具有强烈的苦味和毒性。它原本是植物用来抵御昆虫和病菌的防御机制,但在某些情况下,其浓度会异常升高,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统计,因误食苦味瓜类导致急性中毒的事件逐年上升,主要集中在7月至10月之间。

临床表现:
- 进食后15分钟至2小时内出现剧烈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全身乏力、低血压、甚至意识模糊。
- 部分患者因脱水、电解质紊乱、急性肝肾功能损伤而需住院治疗。

2. 为何瓜类会变毒?

核心原因在于基因回退与种间杂交。许多农户喜欢自留种、混种种子,或在同一地块上同时种植多个葫芦科品种,如黄瓜和苦瓜、甜南瓜和野南瓜。这种环境下,植物之间容易发生自然授粉的“串种”现象,导致后代基因突变,原本被抑制的苦味基因重新表达,葫芦素浓度激增。

3. 如何判断瓜类是否安全?

辨别方法:
- 靠嘴辨别苦味:葫芦素的存在几乎必然伴随清晰、剧烈、持久的苦感。只要一入口明显发苦,立刻吐出,不要犹豫,更不能下咽。
- 试味法:采摘前如有疑虑,可先将少量果肉煮熟冷却后试味,一旦苦味明显,整瓜弃用。

4. 应对措施

医学建议:
- 一旦进食苦味瓜类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心慌、乏力等急性症状,应立即停止进食,尽量催吐并尽快就医。
- 就医时需明确告知医生“食用了苦味瓜类”,以便及时启动胃肠道清洗、电解质补液、肝肾功能保护等急救措施。

预防措施:
- 避免使用自留种,尤其是连续多年使用同一地块、种植多个瓜类的情况。
- 每年选用正规渠道购买的商品化种子,且不同瓜类应隔离种植,避免交叉授粉。

5. 易感人群需特别注意

中老年人、儿童、肝肾功能原本就不佳者属于易感人群,即使摄入少量葫芦素,也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反应。尤其是高龄老人,代谢能力下降,一旦出现呕吐、虚脱、心率不齐等表现,极易诱发低血容量性休克、代谢性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夏季是享用各类瓜类的最佳时节,但务必注意其安全性。一旦发现瓜类发苦,应立即吐掉并弃用整瓜。这不仅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也是对家人安全的保障。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您更好地享受夏季美食的同时,远离潜在的健康风险。


查看完整版本: [-- 钟南山:毒性堪比砒霜!正大量上市,这种瓜一旦发苦赶紧吐掉 [8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