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并不陌生,许多人一听到糖尿病,脑袋里第一个反应便是“血糖高”,但是,你知道吗?
糖尿病并不仅仅是“吃糖过多”这么简单,事实上,糖尿病的出现是身体在长期内对血糖调节功能的失调,而这个过程可能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健康。
甚至在很多时候,当你意识到问题严重时,糖尿病已经给身体带来了一些无法逆转的伤害。

糖尿病不是一个可以随便“放任”的疾病,它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去管理,光依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并不足以彻底控制血糖,反而要从日常生活中入手,调整不良的生活习惯。
其实,我在临床中常常见到不少糖尿病患者,他们的病情一直难以控制,问题出在他们根本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习惯,恰恰是糖尿病恶化的根源。
那么,糖尿病患者到底该做什么,又有哪些生活习惯要特别避免呢?

别让糖尿病成为“熬夜病”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患者,年约60岁,患有2型糖尿病已有数年,每次到医院检查,他的血糖波动都很大,尤其是在晚上的时候,血糖总是控制不住。
这位患者告诉我,他每天晚上基本都是12点才睡,早晨7点起床,这样的作息已经持续多年。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习惯了熬夜,觉得熬夜是提高工作效率的“良方”,他甚至认为,自己忙得过来,晚上不睡,白天补觉也是一种解决办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身体逐渐承受不住熬夜带来的负担,特别是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长期熬夜的影响远比普通人要严重。
研究表明,熬夜会影响体内的生物钟,使得胰岛素分泌的节律发生紊乱,进而影响血糖的稳定,糖尿病患者本就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的问题,再加上熬夜,血糖的波动会更加剧烈。

这个患者后来发现,自己熬夜后的血糖总是很难控制,甚至出现了低血糖的风险。
而且,熬夜也让他的免疫系统变得更脆弱,容易受到各种病毒的侵袭,导致他每年都容易感冒,甚至有时需要住院治疗。
科学研究已经明确指出,熬夜会扰乱体内的胰岛素分泌节奏,影响糖代谢,导致血糖波动加大。
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避免熬夜,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不仅是对血糖的管理有帮助,还能增强免疫力,减少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避免极端节食
我曾治疗过一位年轻的女性糖尿病患者,27岁,最近半年因为工作压力大,决定减肥,她的减肥方法非常极端——几乎不吃任何碳水化合物,每天只吃蔬菜和少量的蛋白质。
她的这种节食方式一开始效果显著,体重下降得非常快,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她很快就发现,自己感觉很疲倦,头晕,体力下降,而最严重的就是她的血糖变得非常不稳定,尤其是饭后血糖飙升到不可思议的数字,常常超出了正常范围。

原来,她采用的这种极端低碳饮食方式,虽然短期内能快速消耗脂肪,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却是极为危险的。
低碳饮食会减少体内的糖原储备,使得肝脏不得不加速分解脂肪来供能,而这会导致一种叫做“酮症”的情况。

在极端情况下,酮症会导致体内酸碱失衡,引发酮症酸中毒,对肝肾等器官造成极大损伤。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身体代谢本就存在问题,极端节食更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糖代谢,从而引发血糖不稳、体力下降等症状。
因此,糖尿病患者绝对不能盲目跟风去节食,特别是采取极端节食的方法来减肥,这不仅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反而会加重身体的负担,导致各种健康问题。

不要轻易尝试无科学依据的“流行疗法”
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常会接触到一些所谓的“流行疗法”,例如各种减肥药、保健品、草药等。
这些东西看似简单、安全,甚至在朋友圈和社交媒体上有着不错的口碑,但它们往往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甚至可能与药物治疗产生严重的药物交互反应。

我曾接诊过一位中年男性患者,他在糖尿病控制不理想时,听信了网上流传的一款“天然降糖草本茶”。
这种草本茶宣传效果显著,称能够自然降低血糖,许多糖尿病患者都在服用,甚至在一些健康网站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这位患者也开始试用,并减少了原有的降糖药物的剂量。
然而,几个月后,他的血糖开始反复波动,而且偶尔会出现头昏、口干等症状。

经过详细检查,医生发现他体内的肝酶水平异常升高,原来这种草本茶中的某些成分与他的降糖药发生了相互作用,导致了药效降低,肝脏也出现了负担。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所谓“天然产品”或“神奇草药”,并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它们对血糖的影响往往是无法预测的,甚至可能产生严重副作用。
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切勿盲目相信网络上的“偏方”和“疗法”。

忽视定期检查
很多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常常会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一旦血糖控制得差不多了,就不再重视检查。
事实上,糖尿病的危害并不仅仅体现在血糖高低上,长期血糖波动,尤其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已经对眼睛、肾脏、神经等造成了损伤。
糖尿病患者必须定期检查,尤其是眼底、肾功能和神经系统的检查,不容忽视。

我曾接诊一位年近65岁的患者,其患糖尿病已超十年,因平日生活规律,血糖控制尚佳,便自认为无需再做定期检查了。
然而,当他因视力模糊前往医院就医,经眼底检查,医生发觉他罹患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此病早期症状隐匿,却已对视力产生影响。

经过进一步的检查,他的肾脏功能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需要进行肾功能的监测。
这样的情况告诉我们,糖尿病患者即使在平时血糖控制较好,也不能忽视定期检查,早期发现问题,才能及时采取干预,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要养成定期检查的习惯,尤其是在眼科、肾脏和神经方面,要定期进行筛查,确保身体各项指标都处于健康范围。

糖尿病并不仅仅是一个血糖问题,它是一个全身性疾病,涉及到多个系统的健康。
糖尿病患者除了按时服药和控制饮食,还需要避免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误区:不要依赖药物单一治疗,不要盲目节食,不要忽视运动的作用,不要轻信民间偏方。
只有全面、科学地管理自己的生活习惯,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享受更加健康的生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王雪飞.人性化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护理中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