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22-11-08 08:36 |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为成就吴国霸业
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大修鸿沟,造就大梁风水宝地 605年,隋炀帝开凿通济渠,黄、淮水网再连通 611年,隋唐大运河竣工,隋炀帝南巡大展宏图 1293年,郭守敬白浮取水,打通大都“最后一公里” 1415年,海运漕粮因运河全面通航被诏停 1855年,黄河决口,运河断流 1905年,光绪帝裁撤漕运总督,大运河漕运终结 1958年,大运河整治、改造工程启动 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2014年,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2年,大运河南北全线通航 她是帝制时代的伟大工程 也是“活着的,流动着的人类遗产” 她通汇古今,又贯通五大水系 她既见证了历史,也成为了历史 兴衰盛败,长河不朽 悠悠千载,中国运河
 ▲大运河杭州段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水脉 平原上的纵流 无论是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古代
还是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 水都是人类赖以生存最为重要的一种自然资源 中国数百座大小城市 也大多依水而建、伴水而生 从乌苏里江畔水汽氤氲的南湖湿地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的乌苏里江畔南湖湿地 到黄河哺育的塞上江南——银川平原
 银川鸣翠湖 到中国最有“江湖气”的城市——武汉
 长江中游第一大港——武汉港 再到长盛不衰的南方大港——广州
 珠江与广州城 几乎每一座中国城市 都有着自己的“母亲河” 但中国水资源分布并不均匀 受地形影响 中国水系大多是东西横流 缺少南北方向的天然河道 因此无论是从关系农业生产的灌溉角度 还是贸易往来的航运角度 人类都迫切需要“手动”引水来沟通南北
 中国主要河流、湖泊分布图 图片来源/天地图 春秋晚期 随着吴国的日趋强大 吴王夫差为称霸天下 决定跨越长江、淮河北上攻打齐国 从吴国出发攻打齐国需要经过淮河流域 但同为东西走向的淮河和长江 没有自然水道直接相通 尽管二者之间有多个湖泊分布 不过由于缺乏水道相连接 长江流域的船仍然只能由长江入黄海 沿着淮河到达淮阴古城 再沿着泗水而达齐鲁大地 海运路途曲折,危险重重
 黄海条子泥沙洲潮汐森林 于是一条全长一百七十公里 从今天的扬州向淮安方向开凿的河道诞生了 这条河道史称邗沟 邗沟利用地势 将长江、淮河及二者之间的诸多湖泊相串联 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到了战国时期 占据中原大地的魏国开凿鸿沟 将黄河之水引入都城——大梁 并最终流入淮河 由它所构建的中原地区运河水网 成为日后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的雏形
 淮河流域示意图 到了魏晋时期 由于北方战乱频繁 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当中的地位已愈发重要 但隋唐大一统王朝都城 仍在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 为保证帝国的物资供给 需要将江南地区所产的粮米 快速、安全地运至都城 因此沟通南北水道的要求变得更为迫切 隋炀帝继位的第二年 他便下令开凿通济渠 通济渠首先将环绕洛阳的谷水与洛水引入黄河 进而自版渚(今河南荥阳)开凿运河直通淮河 全长近650公里的通济渠 仅用时不到五个月便修成 成为令人惊叹的工程奇迹 在接下来的六年里 运河工程继续“开枝散叶” 随着永济渠以及江南运河的开通 一条以洛阳为中心 北达涿郡 南抵余杭 全长超过两千公里的超级工程出现在世人面前 自此,江南所产的鱼盐稻米、丝绵布帛 都随着一艘艘漕船北上进入运河 前往帝国的中心洛阳盆地及关中平原 正所谓“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京杭运河变迁示意图 图片来源/《博物》2013年11期 但这也远远不是运河故事的终章 六百余年后 一个来自马背上的民族 让运河的命运再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史脉 运河中的人类智慧 GRAND CANAL 公元十三世纪 成吉思汗的蒙古族铁骑入主中原 元朝建都大都 历经唐朝安史之乱以及北宋靖康之变 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随着政治中心以及经济重心的转移 漕运路线也需要随之改变 为了使江南地区的粮食物料更方便地运往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用了十一年的时间重整漕渠 将隋唐大运河去弯取直 从此大运河不再经过洛阳 而是纵贯南北直通京杭
 京杭运河各河段分布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2022年1期 但京杭直通也并非一路坦途 元代大运河初次开通后 北端的终点位于大都东郊的通州 南来的漕粮需在通州转陆运 方可进入大都 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成为了困扰金、元两代的难题 山东西南部也成为了运河的“卡脖子”区段 这一带多山地丘陵 其中南旺镇海拔最高 被称为“运河水脊” 要实现运河的全线通航 必须往运河的最高处注水 才能灌注全河保障通航 元代所设置的分水口位于济宁 但济宁城并非运河最高点 在此分水 则会导致济宁-南旺一段产生一种特殊的现象 “水往高处走” 使得这一河段滞涩难航
 大运河济宁段 即使是在地势平坦的江苏 保障运河的畅通也绝非易事 1128年宋朝守将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 扒开黄河大堤 桀骜不驯的黄河冲出束缚 在华北平原上恣意泛滥
 黄河壶口瀑布 1194年黄河再次决口 并袭夺淮河河道奔腾入海 史称“夺淮入海” 中国第四大湖泊——洪泽湖 也在这次黄淮的碰撞中产生 经过元、明两代的治理 在淮安清口形成了黄、淮、运三河交汇的局面 但黄河水位最高,极易倒灌入淮河、运河 致使河道淤塞 轻则不利航运 重则导致水患频仍
 明代淮安运口形势图 图片来源/《中华遗产》2022年第7期 好在历史的长河中 人类的智慧 始终闪烁着其独特的光芒 元代著名的水力学家郭守敬白浮取水 以京城西北面的白浮泉为起点 修筑白浮瓮山河 沿途汇入十余条山溪及泉水 将汩汩清泉引入瓮山泊(今昆明湖) 继而经过高粱河汇入大都城内的积水潭 接着修建通州直达积水潭的通惠河 以及沿线的24座船闸 大运河的“最后一公里”由此畅通无阻 一艘艘满载江南粮米的漕船 得以直抵大都城下
 京杭大运河进入大都路线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华遗产》2022年第7期 明代则改变了元代在济宁分水的情况 白英和宋礼在戴村大汶河筑坝 这里较济宁地势更高 只有在这筑堤蓄水 将水灌注至“运河水脊”——南旺 方可实现全段通航 筑成的戴村坝三段坝体分级漫水 始终保证合适的水量进入运河 因此戴村坝也被称为“运河之心”
 南旺分水枢纽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华遗产》2022年第7期 明代著名的水利专家潘季驯 在黄、淮、运三河交汇的淮安清口修筑高家堰 利用蓄积的洪泽湖水 “束水冲沙” 从而减轻了河道淤塞 清代的靳辅在此基础上疏通黄河入海口 使得河流畅通 提高了冲沙效率 复杂的清口水利枢纽 也被称为“南北襟喉” 成为重要的水利工程遗产
 清口枢纽遗产分布图 图片来源/《中华遗产》2022年第7期 文脉 水乡与城市文明发展 GRAND CANAL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商业活动依托交通运输的流动而进行 行路方式的扩张又将经济往来推向繁荣 水道运输虽不是新鲜的发明, 但漕运的繁荣 也同步加速了商业的发展 杭州、苏州、扬州、淮安、济宁、临清…… 这些城市或因河而生 或借河而盛 京郊的石料 西南的木材 临清的青砖 江南的丝绸 纷纷通过如血管一般的运河航运体系送往京城 大运河“漂”来紫禁城 则是对大运河繁荣经济贸易的最佳诠释 经济的往来与城市的繁荣 也催生了运河沿岸文化的昌盛
 山西长城两镇及外三关防御体系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华遗产》2021年第12期 “片帆渡扬子,隔岸是瓜洲”
 镇江焦山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夜幕下古今风貌交融的苏州城 它们不仅是诗人笔下的一隅风景 也是大运河与长江、黄河多条水系相交汇 所留下的历史故事遗存与文化更迭的见证 诗句篇章里的每一个名称 都足以引人遐想 而以淮安、扬州为中心 吸收南北饮食特点所形成的淮扬菜 同样离不开运河的哺育
 淮扬菜中多以淡水鱼类为主要食材的美食 到了近代 火车的轰鸣逐步取代了运河的摇橹 津浦、沪杭甬等 与运河方向大体平行的铁路 逐步成为了运河航运有力的竞争者 伴随着“火车拉来的城市”的崛起 则是运河城市的衰落
 京沪铁路淮河铁桥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再次决口 改夺大清河故道入海 运河也再一次遭受破坏与淤塞 1901年随着李鸿章奏请南北漕粮改折 即将征收漕粮改为银两或其他实物 运河的漕运功能遂也就此停止 沿途的德州、临清、丰济、广运四大粮仓 也逐步尘封在历史的回忆中 曾经,繁荣的经济贸易随运河南来北往 灿烂的城市文明被运河水静静滋养 时至今日 运河的故事已然又翻开了新的篇章 2022年,大运河再次实现全线通水 沉睡百年之久的大运河迎来全面复苏 水脉通南北 史脉连古今 文脉传中国 两千年舳舻千里 两千年帆席纵横 长河不朽
 舟楫千里,京杭大运河文化考察 运河处处是水乡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过了济宁,便是东昌 悠悠千里的京杭大运河 不仅带来了沿线数百年的经济繁荣 也积淀了丰富的运河文化 自山东的微山湖南下 到苏北的骆马湖 这是一段包含了东西走向的特殊河道 由于河道宽阔,运河沿线村庄密布 运输便利,进而孕育出了诸多古镇 形成了一片类似江南水乡的地带 如今这里船运、货运依旧繁忙
 江苏窑湾古镇 而真正的江南水乡亦是如此 在水网纵横的江苏南部 特别是在太湖水系中 几乎遍地可见水乡聚落 而且因为聚落大小和发展程度不同 还形成了“水城”、“水镇”、“水乡村” 三种层级模式 纵横交织的江、河、溪、渎 把太湖与周围的大小湖荡连接在一起 碧水辽阔、烟波浩渺
 江苏南部水乡景观城镇分布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2022年第1期 京杭大运河穿越海、黄、淮、长、钱塘五大水系 将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太湖一一串联 她之所以能成为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 其精巧的功能设计当居首功 无论是郭守敬白浮取水 或是寻觅南旺“运河之脊” 亦或是清江口黄、淮、运三河交错 其工程之美 以及工程之坚 才有了“至今千里赖通波”
 金色大运河 摄影/贾传军
 江南水乡城镇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自春秋时吴王夫差开邗沟、建邗城 扬州便与大运河同生共长 隋唐大运河的开通 令扬州成为国家财富所仰赖的重镇 南北物资的集散地 尽管后世大运河的走向几经改变 但扬州始终是运河上的交通枢纽城市 此城的繁荣始终如一 因此,它也被称为运河原点
 流经扬州城区的大运河 除了滔滔不绝的运河之水 另一样极其重要的物资——盐 则对扬州的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江苏境内不仅有着明清时期全国最大的两淮盐场 并且两淮盐业的管理中心就设在扬州 凭着管理盐业的特权 扬州自然也就成了两淮盐商的聚集地 以及朝廷依赖的税赋重地 聚集在扬州的盐商 通过政府给予的盐业“专营”权 获得了江苏、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6省的巨大运销市场 依托运河的航运之便 一袋袋满载海盐的船只南来北往 也带来了扬州城无与伦比的繁荣 如今闻名遐迩的瘦西湖 原本只是唐宋时期扬州旧城外一条狭窄河道 但富甲天下的两淮盐商 把这里当成了休闲之地苦心经营 塔院楼阁、长堤石桥…… 使它在清代数次受到南巡皇帝的垂青 并因此成为名扬天下的水上园林
 扬州瘦西湖 来到这座苏中古城 沿着城市的水脉经络 一窥古运河的历史缩影 在东关古渡 触摸运河码头的千古风姿 亦或是删繁就简 一份香咸软糯的蟹粉狮子头 或鲜香软嫩的软兜长鱼 南北相宜的淮扬菜系 将运河沟通南北的功能巧妙表达
 淮扬名菜——蟹粉狮子头 通渠两岸,以桥为介 涓涓流淌的古运河 造就的不仅是水的通衢 还有众多的“水上飞虹”——运河桥 数不清的古桥虽历经沧桑 却仍展现着人类非凡的智慧 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典故 不同的技艺、不同的风景 以古桥为依托,凝固在碧波之上 无论是“长桥卧波,纤道飞度”的苏州宝带桥
 苏州宝带桥 还是运用精工巧思 被誉为“运河第一桥”的杭州拱宸桥
 亦或是因其巨大的单拱倒影被称为“运河之眼”暮色中的拱宸桥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江苏无锡的清名桥
 扬州瘦西湖 在水道纵横的江南水乡 它们已经成为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 “古桥博物馆” 见证着中国古代桥梁的发展和演化
 绍兴古桥 桥不仅通衢两岸、通船助行 亦是千年人类工程发展的记录 载人亦载舟,记时也记史 以桥为介 饱览运河之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