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人生不光有A面,还有B面
大业八年三月十四日,隋朝远征军抵达辽水(今辽河)西岸,与严阵以待的高丽军队隔河对峙。杨广命工部尚书宇文恺赶造三座浮桥,准备抢渡辽水。
浮桥很快就造好了。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自告奋勇,率领前锋部队冲了上去。
可当他们冲到距离东岸一丈开外的地方,忽然全都停了下来。
因为桥已经到头了。
宇文恺为了抢时间而赶造出来的浮桥居然比河面宽度足足短了一丈有余。
趁隋兵愣神的间隙,大批高丽军队迅速进入了防御阵地。麦铁杖带着将士们跳进水中,拼命游向对岸,冒死向高丽阵地发起强攻。
可高丽军队已经完全占据了有利地形。冲上滩头阵地的隋军士兵只能成为他们的活靶子。
漫天箭雨呼啸而下,士兵们纷纷倒地。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前锋将领全部阵亡。
杨广断然没有想到,这个在国内完成了多项大型建设项目的宇文恺竟然会在战场上制造出如此不堪的“垃圾工程”。
可如今大敌当前,杨广也只能强抑怒火,急命少府监何稠把浮桥加长。两天后,浮桥终于架到了对岸。隋军倾巢而出,与高丽军队在东岸展开激战。
这一战隋军取得了压倒性胜利。高丽军队在战场了扔下了一万多具尸体,仓惶败退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隋朝大军乘胜东进,将辽东城团团围困。随后,杨广带着他的“观战团”一起渡过辽水,在刚刚取得胜利的战场上来回巡视。
杨广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因为——从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杨广看见了大隋军队的一往无前和战无不胜;从观战团成员西突厥可汗和高昌国王等人的眼神中,杨广看见了他们发自内心的恐惧和敬畏。
为了充分表明大隋军队是一支吊民伐罪的王者之师,也为了进一步取得观战团的畏服,杨广勒令全军:高丽军队一旦投降,必须马上接纳安抚,一律不得再行攻击!
对困守在辽东城中的高丽军队而言,杨广的命令无疑是一道福音。
每当隋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即将把城池攻陷的那一刻,辽东守军立刻举手投降。隋军将领当即停止进攻,命人飞报后方的皇帝,请示旨意。可等到杨广的旨意下达,辽东城中的守军早已重整旗鼓,继续负隅顽抗。
如此三番五次,辽东守军一再故伎重施,居然屡试不爽。
因为一贯正确的杨广明知受骗也不愿收回成命。
一直到这一年六月,辽东城依然固若金汤,隋朝远征军始终未能前进半步。杨广勃然大怒,亲临城下督师,召集所有将领训话:“你们自恃高官显爵、又是豪门世家,就可以把我当成一个随便糊弄的昏庸之辈吗?在京师的时候,你们都反对我御驾亲征,其实就是怕我看出你们的毛病!我今天来这里,就是要看你们的作为,同时准备砍掉你们的人头!你们今天怕死,不肯尽力,难道不怕我明天就杀了你们?!”
皇帝的训辞掷地有声、不容置疑,将领们惊惶失色、面面相觑。
杨广随后便在城西数里的六合城坐镇指挥。
在皇帝的亲自督师下,隋军明显加大了攻城力度,可辽东城依旧岿然不动。
就在隋朝陆军猛攻辽东的同时,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也率领江淮水军从东莱郡(今山东莱州市)横渡黄海,逆浿水(今大同江)而上,在距平壤六十里处与高丽水军展开了遭遇战。
此战隋军大胜。来护儿随即挑选四万精锐,乘胜直抵平壤城下。高丽出兵迎战,再次溃败,逃入城中,来护儿一路追杀,出奇顺利地攻入了平壤城。
如果一场战役打得太过顺利,谨慎的将领肯定会感到心里发毛。
尤其是如此轻而易举地打进一个国家的首都,聪明的将领更应该意识到其中有诈。
可来护儿既不是谨慎的将领,也不是聪明的将领,所以他根本不知道此刻的高丽军队已经在平壤城中给他张开了一个口袋。
隋朝军队入城之后,开始大肆抢掠,完全丧失了警惕性。高丽军队猛然从埋伏已久的大街小巷中冲杀出来。隋军猝不及防,几乎全部被歼。
来护儿侥幸杀出重围。等他逃回泊船码头的时候,四万精锐只剩下几千残兵。
经此大败,来护儿只好退守海浦(今大同江口),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辽东城久攻不下,杨广只好改变战略,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等九名将领率大军绕过辽东,兵分九路,从辽河东岸沿线各地向平壤方向快速挺进,准备于鸭绿水(今鸭绿江)西岸会师,再渡江直捣高丽腹地,对平壤发动总攻。
这是一场长途奔袭战。
这种战术的要诀有二:一,给养必须充足;二,进军速度要快。
但是这两点显然是一对悖论:如果士兵带上过多的给养,行军速度必然会慢下来;如果行军速度要快,必然不能带上过多的给养。
宇文述等九路大军现在就面临这个问题。
他们从边境的泸河和怀远二镇出发,每个士兵都带着人马所需的一百天粮草,加上铠甲、刀枪、衣物、辎重、攻城器具、炊事用具、帐篷等等,平均每个士兵所背负的重量都在三石以上。士兵们不堪承受,只好偷偷“减负”,边走边把所有负担中最重的那样东西悄悄丢弃。
那就是粮食。
杨广察觉后立刻下了一道死命令:士卒有胆敢丢弃粮食者,斩无赦!
士兵们不敢“明丢”,只好“暗弃”,每次扎营都在营帐下挖坑,然后把粮食悄悄埋掉。
结果,当九路大军共计三十多万人在鸭绿江西岸会师的时候,粮食就已基本告罄了。
没有粮食就不能打仗。
如果硬着头皮跨过鸭绿江、深入高丽腹地,除非一战拿下平壤,否则军队断粮、后方的给养又跟不上,那无异于死路一条!
做为九路军总指挥的宇文述对此一筹莫展。
就在宇文述进退两难之际,高丽的重臣乙支文德忽然来到了宇文述的军营中。
他宣称奉高元之意前来投降。
面对高丽人居心叵测的“请降”,宇文述的指挥部里出现了三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认为应该立即将乙支文德逮捕。因为他临行前曾奉杨广密旨:“如果高元或乙支文德前来请降,绝不能放他走!”所以不管高丽人是真降假降,于仲文都认为应该马上把乙支文德抓起来。
第二种意见:军中的慰抚使(受降特使)、尚书右丞刘士龙坚决主张把乙支文德放归。因为大军出征前,慰抚使们就被天子授予了不受大将节制的特权,而且他们此行的使命就是专门受降宣慰、以显示天朝恩威的,如果囚禁“请降使”,那无异于是对他这个“受降使”的莫大侮辱,所以他断然反对拘押乙支文德。
第三种意见则是宇文述的。他的看法是——高丽人既然降了,那大军就赶紧班师吧!
对于进退维谷的宇文述来说,乙支文德这个时候来请降简直是扔给了他一根救命稻草。
皇帝不是早就下过命令了吗——“高丽一旦投降,必须马上接纳安抚,一律不得再行攻击!”更何况现在军中缺粮已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所以宇文述现在关心的不是如何处置乙支文德,而是赶紧趁此机会名正言顺地班师。
三种意见都有天子杨广的旨意作依据,那到底该怎么办?乙支文德该如何处置?大军该何去何从?
三人激烈争执,刘士龙极力坚持,而力主班师的宇文述也倾向于刘士龙。最后于仲文不得不妥协,同意把乙支文德放回去。
于是乙支文德就这么走了。
他挥一挥衣袖、带着一脸心满意足的笑容走了。
乙支文德之所以满带笑容,是因为他已经完成了此行的真正任务——彻底摸清了隋军的虚实。
乙支文德发现,这支貌似强大的隋军其实虚弱得很。
因为他们马上就要断粮了!
接下来该怎么对付这支来犯之敌,乙支文德已经成竹在胸。
乙支文德刚走,于仲文就后悔了。
他一再敦促宇文述派遣精兵把乙支文德抓回来,可一心想要班师的宇文述却坚决不从。最后于仲文不得不亮出底牌,说:“将军率领数十万大军,却不能击败高丽这些弱小的贼兵,有何颜面再见皇上?!而且,我这一趟出来,早就料到不能立功,将军想知道什么原因吗?”
宇文述不说话,定定地看着他。
于仲文忽然厉声说:“是因为历来凡是大军出征都必须由一人统一指挥,可眼下倒好,谁也管不了谁,个个自行其是,如何能克敌制胜?!”
表面上虽然于仲文是宇文述的副手,但皇帝一直很赏识于仲文的才干和韬略,所以此次出征之前皇帝特地面谕各军将领:凡有重大军情,各军一律听从于仲文的统一节度!
宇文述无可奈何。
这皇帝既让他当主将,又下旨让于仲文“节度各军”,摆明了就是要制约他宇文述。眼下这个于仲文就跟皇帝杨广一样迫不及待地想要建立大功,如果一味抗拒他,那无异于是在抗旨!
宇文述不敢承担这个罪名,只好硬着头皮命令各军立刻拔营,渡江追击乙支文德。
望着身后的数十万追兵,乙支文德笑了。
他命令士兵回头迎战。
结果可想而知:高丽兵一战即溃,回头便跑,隋军继续追击。
随后高丽兵回头再战、再败、再跑,隋军再追。
如是一日七战,隋军七战皆捷,顿时士气大振,遂全力急进,一口气渡过萨水(今清川江),在离平壤仅三十里处的山麓扎营。
很好。一切都在按自己的计划进展。乙支文德一边加紧布署军队,一边再次遣使向宇文述投降,说:“贵军如果班师,鄙国立刻让高元前去觐见天子。”
这一次,宇文述无论如何也不想再听于仲文的了。
就算是抗旨他也在所不惜了。
因为眼前的平壤城高壕深、粮草充足,高丽军队以逸待劳、士气高涨;而隋军不但长途奔驰、疲惫不堪,而且进不能攻、退不能守,既无粮草、也无援兵……这战绝对是没法打了!所以,就算明知道高丽人玩的还是“诈降”的老把戏,宇文述也坚决要把它当成真的来接受,否则他必将和这三十万大军一起饿死在这里。
宇文述随即命令军队结成方阵撤退。
就在那一刻,站在平壤城头的乙支文德大手一挥,早已蓄势待发的高丽军队瞬间冲出城门,从各个方向对隋军发起猛烈进攻。
隋军且战且退,于这一年七月二十四日退至萨水。
这一天烈日当空,灼热的太阳凶猛地炙烤着大地,宽阔的萨水河面在骄阳的暴晒下闪耀着一片令人目眩的白光。
这是一片即将把这三十万人全部吞噬的死亡的白光。
隋军开始争先恐后地渡河,萨水河上顿时人喊马嘶、一片慌乱。而高丽军队却列着整齐的战阵,站在他们身后的岸上静静地看着他们。当隋军全部进入萨水、渡至河中央的时候,背后的高丽指挥官一声令下,全军突然排山倒海地杀了过来。隋朝大军瞬间崩溃,士卒四散逃命。负责殿后的右屯卫将军辛世雄等人战死。宇文述、于仲文和剩下的将领们带着少数随从向西狂奔,一日一夜跑了四百五十里,狼狈不堪地逃到鸭绿江畔。而高丽军队则在后面紧追不舍,幸而将军王仁恭率部殿后,击退了高丽军队的进攻,宇文述等人才得以渡过鸭绿江、逃出生天。水军来护儿风闻陆军惨败,也慌忙起锚,连夜率舰队撤回东莱。
最后,这九支共计三十万五千人的远征军回到辽东的时候,仅剩下二千七百人。阵亡和被俘人数达三十万二千三百人,几近全军覆没。同时丧失的武器、装备、辎重等物更是数以亿计……
杨广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这个四十四年来一直顺风顺水无往不利的天之骄子终于遭遇了他人生中第一次惨痛的失败。
失败的打击来得太过迅猛,并且因毫无心理准备而显得尤其沉重。
杨广极度震惊——原来人生不光有A面,还有B面。
原来命运竟然如此阴险,要故意等到他距离大业巅峰仅仅半步之遥的地方,才把生命中残酷的B面揭开给他看。
大业八年七月二十五日,神情恍惚的杨广默默登上龙辇,从涿郡启程南返。
这场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远征就以这一幕令人难堪的失败草草收场。
不过杨广并没有难堪太久。
一回到东都他就恢复了以往的从容和自信。
他相信这一幕纯属偶然。
他相信自己人生的主题依然是阳光普照的A面。
至于B面嘛……杨广想,那或许只是命运之神偶尔打盹时不小心虚构出来的一幅幻象。
所以车驾刚刚返抵洛阳,杨广就已经开始在酝酿第二次东征了。
阳光依旧灿烂,人生依然美好。
(未完待续)
[ 此帖被倾听田野的风在2009-03-25 09:5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