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轶可职场霸凌风波深度解析:从“绵羊音”到“争议漩涡”
2025年11月17日,娱乐圈因一则关于曾轶可职场霸凌的长文控诉再次沸腾。这起事件不仅将曾轶可推向舆论风口,也揭开了娱乐圈职场生态的冰山一角。结合近期热点新闻,我们对这一事件及相关背景进行详细梳理与分析。
一、事件核心:前员工千字长文控诉职场霸凌
11月17日上午,自称曾轶可前工作人员的网友发布长文,详细控诉其在2021年至2025年期间遭受的系统性职场霸凌。控诉内容包括:
- 情绪失控与言语羞辱:2022年8月23日,因拒绝私联粉丝,被曾轶可在群聊中辱骂“你有没有资格说这句话?”;2023年11月3日,因工作分歧在群内公开羞辱。
- 人身攻击与暴力倾向:2023年8月7日,在三里屯咖啡厅会议中拍桌子导致刀叉飞向工作人员面部,并当众大骂;2025年7月12日佛山演唱会彩排时,当众点名羞辱并强派额外工作。
- 过度压榨:要求工作人员24小时待命,甚至在离职后仍发送“7x24小时响应”指令。
控诉细节精确到时间、地点和具体场景,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前员工明确要求曾轶可道歉,并表示“再举报,我再发”,展现出强硬态度。
二、曾轶可团队与粉丝的反击
面对指控,曾轶可团队迅速通过现任助理在朋友圈回应:
1. 反指前员工“恶人先告状”:助理称前员工与主办方在群内喷脏,导致同事被刁难至“崩溃大哭”。曾轶可本人看到骂人截图后“气到不行”,反而安慰同事休息。
2. 质疑前员工动机:粉丝爆料该前员工实为“私生粉”,由曾轶可前合伙人文雅安插,因未被续用而报复。助理暗示其离职后试图引导舆论抹黑前老板。
此外,曾轶可前经纪人也发文力挺,称其“重情重义、礼貌谦卑、心思细腻”,指责谣言无成本,并呼吁网友不要成为“恶意的子弹”。
三、事件发酵:旧账新翻与公众形象崩塌
1. 2019年机场辱骂边检事件重提
曾轶可的职场霸凌指控让公众联想到其过往劣迹。2019年6月,她在首都机场因拒绝配合边检摘帽检查,对民警爆粗口并拍照泄露个人信息,引发网暴。北京边检通报其行为构成“干扰执法”和“侵权”,官媒批评其“法律意识淡薄”。此事导致其商演与综艺全面暂停,《我是唱作人》镜头被剪,音乐节邀约取消。
2. 巡演票房惨淡与行业信任危机
近年来,曾轶可的巡演屡屡受挫:
- 苏州站(2025年8月):票房数据显示1680元档仅售38张,整体上座率不足50%,主办方因“无法覆盖成本”取消演出。
- 天津站(2025年10月):同样因票房惨淡取消,主办方公开指责艺人团队“发表消极内容导致票房崩盘”,并指出艺人拿固定秀费“旱涝保收”,风险全由主办方承担。
这些事件暴露了曾轶可市场号召力的严重下滑,也反映出行业对其团队合作态度的不满。
3. 与刘亦菲的“弯恋直”绯闻余波
早年间,曾轶可与刘亦菲的密切互动引发“弯恋直”传闻。她曾在采访中称“世界末日拉着刘亦菲跑”,并在小号用歌词隐晦表白。刘亦菲恋情曝光后两人断交,此事虽未直接关联霸凌事件,但进一步削弱了其公众好感度。
四、娱乐圈职场霸凌的深层反思
曾轶可事件并非孤例,近期孙菲菲揭露导演职场暴力、白百何控诉《春树》剧组不公等事件,共同指向娱乐圈职场生态的畸形:
1. 明星特权滥用:部分艺人将工作人员视为情绪宣泄工具,缺乏基本职业尊重。曾轶可要求私联粉丝、24小时待命等行为,本质是对权力的滥用。
2. 风险分配不均:巡演中艺人拿固定秀费,主办方承担票房风险的模式,导致利益失衡。当票房不佳时,矛盾易激化为相互指责。
3. 维权机制缺失:娱乐圈工作人员维权困难,多依赖网络曝光。此次前员工通过长文控诉,正是缺乏正规维权渠道的无奈之举。
五、事件现状与未来走向
截至11月19日9时39分:
- 曾轶可本人及工作室尚未发布官方回应。
- 双方各执一词,缺乏实质性证据(如录音、聊天记录),争议持续发酵。
- 网友普遍对曾轶可持负面态度,认为其“艺德缺失”,将其与李宇春对比,呼吁行业规范。
可能的发展方向:
1. 曾轶可团队拿出证据自证清白:若无法提供有力反驳材料,其声誉将进一步受损。
2. 更多受害者站出来发声:前员工提及“不止发生在我身上”,或引发连锁效应。
3. 行业监管加强:此次事件可能推动娱乐圈建立更完善的职场权益保护机制。
总结
曾轶可职场霸凌风波是娱乐圈多重矛盾的集中爆发。从早期的“绵羊音”争议到如今的霸凌指控,她的职业生涯始终伴随着争议。此次事件不仅关乎个人品德,更折射出娱乐圈权力结构失衡、职业素养缺失等问题。对于公众而言,这不仅是八卦谈资,更是对公平正义和职场伦理的深刻思考。随着事件持续发酵,我们期待能看到真相大白,并推动行业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