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阅读
  • 1回复

[医学知识]90岁的院士,研究肿瘤60年,提醒:尽量控制自己少吃五种食物[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3559
金币
546782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04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5小时前

一个90岁的老院士,干瘦干瘦的,精神头却好得吓人,眼睛亮得像探照灯。他这辈子没干别的事,就一个劲儿钻研肿瘤。60年,他看过无数病人,看穿了癌细胞的套路。前段时间,他在一场讲座上说:“有五种食物,咱们能少吃就少吃,实在是吃不得太多。”一句话炸了锅,台下医生都开始低头反思自己中午的盒饭里有没有“那五种”。

老院士说话不多,句句戳心。有个患者,五十来岁,平时挺注意身体,就是嘴馋,最爱吃烧烤、腊肉、泡面这些重口味。半年之前还在单位上班,今天却只能躺在病床上靠化疗维持。

化验报告一出来,肝上那团阴影,八九不离十了。院士摇头叹气:“有些病,不是一天两天吃出来的,是几十年嘴里刮出来的。

“致癌”这两个字,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数据不会说谎。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统计,每年大约有400万人被确诊癌症,其中一部分就和饮食脱不了干系。世界卫生组织也早就把加工肉类列入了一级致癌物。换句话说,吃香肠、腊肉,就跟吸烟一个级别。

要说世上最难戒的瘾,不是烟酒,是嘴巴。特别是那种炸得啪啪响的鸡排、火锅底料里飘着的红油、路边摊的烤串,每一样都像魔鬼的诱惑。老院士说:“这些吃下去的时候是享受,进了血管就是折磨。

有个年轻人,三十出头,家里做夜宵生意,自己也天天吃夜宵。鸡脖、炸串、辣烤鱼不离嘴,三年之后检查出胃癌,肿瘤已经长得像个柚子。医生都愣住了,他自己却一点都不惊讶。“我早就觉得胃不对劲,就是嘴馋,停不下来。”这话说得直白,但真是大实话。

说白了,癌细胞不挑人,挑习惯。有些人天天吃青菜、水煮鸡胸肉,活得跟和尚似的,却能安然无恙活到九十多。有些人三天两头吃火锅、啤酒配烧烤,四十岁体检报告厚得像小说。“不是你命不好,是你嘴太狂。”

那五种食物,院士提得清清楚楚:腌制类、油炸类、烧烤类、加工肉类、含糖饮料。这不是吓唬人,是有科学道理的。比如腌菜,里面的亚硝酸盐含量高,进了胃之后容易变成致癌物。泡菜吃多了,胃癌风险翻倍。韩国的胃癌发病率全球前列,跟饮食习惯脱不了干系。

油炸食品更不用说,反复高温油炸会产生丙烯酰胺,这玩意儿在动物实验中明确致癌。而且吃炸鸡的时候,谁还会搭配一盆绿叶菜?一口脆皮下肚,快乐是短暂的,胆固醇和自由基的狂欢却是持久的。

烧烤类食物,尤其是炭火烤的,表面焦黑的那一层,就是致癌物的天堂。苯并芘杂环胺,这些名字虽然拗口,但它们的毒性却实打实。一口焦香,可能换来一次化疗。

再说加工肉类,像火腿肠、培根、罐头肉,里面的防腐剂、添加剂、亚硝酸盐一样不少。吃的时候香得掉眉毛,吃完过量了,肠道可受不了。研究显示,加工肉类摄入越多,结直肠癌的风险越高。

最后是含糖饮料,这东西看着无害,实则是“甜蜜的陷阱”。高糖摄入会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长期下来容易引发代谢紊乱,为癌细胞提供了“温床”。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长期大量饮用含糖饮料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明显升高。

有的人说:“我爷爷天天吃腊肉,活到九十。”可你爷爷那会儿没外卖、没奶茶、没宵夜,天天干农活。现在的人,坐着上班,躺着刷剧,动得少,吃得多,生活方式完全变了。别拿过去的例子安慰现在的伤口。

南京有个退休老中医,自己种菜、烹茶、写字画画,八十多岁还骑自行车买菜。有人问他长寿秘诀,他笑着说:“不贪嘴、不熬夜、不生气,三不政策。”听着简单,做起来难。尤其是“不贪嘴”这条,最磨人性子。

有人觉得,人生在世,不吃点喜欢的多没意思?这话听起来有道理,但问题是,“吃得高兴”和“活得久”之间,得有点平衡。你可以偶尔放纵,但不能天天放飞。就像开车偶尔飙一脚油门没事,天天飙那就危险了。

一个朋友,四十出头查出来胰腺癌,家里人哭得昏天黑地。他平时最爱喝可乐,饭后一瓶,年年如此。医生摇头:“糖尿病前期没控制好,胰腺一直在超负荷运转,最后出事了。”他自己也懊悔:“早知道就戒了那一口甜。”但人一到病床上,就没资格说“早知道”。

讲真,院士这番话,看似简单,其实是六十年医学经验的浓缩。他不是要我们过苦行僧的日子,而是想提醒大家:别把嘴巴当成垃圾桶。

和癌症赛跑,靠的不是运气,是习惯。每一口吃进去的东西,都是在给未来下注。你下注在蔬菜水果身上,可能多活十年;你天天押宝在炸鸡和奶茶上,可能提前“结账”。

最怕的不是你知道这些食物有害,而是你明知道还停不下来。这就像明知道前面是悬崖,还要踩油门冲过去,结果只能自食其果。人这一生,吃是大事,但更大的事,是活得健康。

嘴巴的快乐,不能拿身体去还债。管住嘴,不是不让你享受生活,而是让你活得更久、更自在。院士一句话:“人可以活得简单,但不能活得糊涂。”

病从口入,不光是老祖宗的老话,更是现代医学的实证。别等到体检查出问题,才开始后悔昨天那顿烧烤。你今天每一个选择,都是给自己的健康存款。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中国癌症统计年报》

2. 世界卫生组织《红肉与加工肉类致癌风险评估报告》

3.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4.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癌症风险研究报告

5.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专家共识文献整理(2023年度)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3559
金币
546782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04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5小时前
肿瘤专家孙燕院士的饮食警示:五类食物需谨慎,健康从“管住嘴”开始

您提到的这位90岁高龄、精神矍铄的肿瘤专家,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教授。他从事肿瘤研究超过60年,被誉为“肿瘤泰斗”,其关于饮食与癌症关系的忠告,基于数十年临床经验和大量科研数据,极具权威性和指导意义。正如您所述,孙院士在讲座中明确指出的五类需少吃的食物——腌制类、油炸类、烧烤类、加工肉类、含糖饮料,确实是现代饮食中潜藏的健康隐患。我们结合孙院士的观点及相关研究,详细解析这五类食物的危害及科学应对策略。

一、孙燕院士的“五类食物”警示:科学依据与危害详解

1. 腌制类食品:亚硝酸盐的“隐形杀手”
   - 代表食物:咸菜、腌肉、腊鱼、酱菜等。
   - 危害机制:腌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亚硝酸盐,其在体内可与蛋白质分解产物结合生成亚硝胺,这是一种明确的致癌物(IARC列为1类致癌物)。此外,高盐腌制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增加胃炎、胃溃疡风险,进而提高胃癌发病率。
   - 数据支撑: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统计显示,胃癌高发区居民平均食盐摄入量比低发区高出30%,且每年我国8-10%的消化道肿瘤与腌制、熏烤类食品摄入过多相关。韩国作为腌制食品消费大国,其胃癌发病率长期位居世界前列,印证了饮食习惯与癌症的关联。

2. 油炸类食品:高温产生的“毒素炸弹”
   - 代表食物:炸鸡、薯条、油条、油饼等。
   - 危害机制:高温油炸(尤其是反复使用的油)会产生丙烯酰胺、杂环胺、多环芳烃等有害物质。丙烯酰胺被IARC列为2A类可能致癌物,长期摄入可增加消化道癌风险;多环芳烃则与肺癌、胃癌密切相关。此外,油炸食品高油高热量,易导致肥胖,而肥胖是多种癌症(如结直肠癌、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专家观点:孙燕院士强调“不碰高脂肪、煎炸食物”,指出高温加工会使食物产生大量有害物质,且“吃下去的时候是享受,进了血管就是折磨”。

3. 烧烤类食品:焦糊表面的“致癌温床”
   - 代表食物:炭火烤肉、烤串、烤鱼等。
   - 危害机制:烧烤时,肉中的脂肪滴落于炭火上,会产生苯并芘(强致癌物),附着于食物表面;同时,高温使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产生杂环胺。这些物质均被证实与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风险升高相关。研究显示,经常吃烧烤的人群,其消化道癌症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 现实案例:文中提到的年轻人因长期吃夜宵烧烤导致胃癌,正是典型例证。孙院士指出“有些病不是一天两天吃出来的,是几十年嘴里刮出来的”,强调长期不良饮食习惯的累积效应。

4. 加工肉类:明确的1类致癌物
   - 代表食物:香肠、火腿、培根、腊肉、鱼丸、午餐肉等。
   - 危害机制: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加工肉制品列为1类致癌物。其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亚硝酸盐作为防腐剂和发色剂,亚硝酸盐在体内可转化为亚硝胺。此外,加工肉制品通常高盐、高脂肪,并含多种添加剂。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研究显示,每日摄入50克加工肉制品,结直肠癌风险增加18%。
   - 专家解读:缪小平院士等专家解释,加工肉制品与砒霜同属1类致癌物,并非意味着毒性相同,而是指致癌证据强度一致。长期过量摄入才是关键风险因素。

5. 含糖饮料:“甜蜜的陷阱”与代谢灾难
   - 代表食物:碳酸饮料、果汁饮料、奶茶、运动饮料等。
   - 危害机制:高糖摄入会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而这些均为癌症的重要诱因。哈佛大学研究指出,长期大量饮用含糖饮料的女性患乳腺癌风险显著升高。此外,糖分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会损伤细胞DNA,增加癌变风险。
   - 健康影响:含糖饮料几乎不含营养成分,却提供大量空热量。长期饮用不仅导致体重失控,还会引发代谢综合征,间接增加肝癌、胰腺癌等多种癌症风险。

二、“病从口入”的现代诠释:饮食习惯与癌症的关系

孙燕院士反复强调“饮食结构失衡是中国肿瘤发病率持续走高的重要推手”。这并非危言耸听:

1. 数据佐证: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显示,我国每年约400万人确诊癌症,其中约30%与饮食相关。《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指出,高盐、高油、高糖饮食是导致慢性病(包括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2. 个体案例警示:文中提到的50岁患者因爱吃烧烤腊肉患肝癌,30岁夜宵摊老板患胃癌,均印证了不良饮食习惯对健康的直接损害。这些案例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嘴馋”与“放纵”的必然结果。
3. 对比启示:孙院士自身就是健康饮食的践行者——“吃饭只吃7分饱”,少吃红肉和煎炸食物。这种自律正是其92岁仍精神矍铄的重要原因。

三、科学应对:如何避开饮食隐患,守护健康?

孙燕院士并非主张“绝对戒断”,而是强调“控制频率”和“科学选择”。具体建议如下:

1. 减少高危食物摄入频率
   - 腌制食品、加工肉制品:每周不超过1次,且每次少量食用。
   - 油炸、烧烤食品:尽量在家自制(控制油温和时间),避免频繁在外就餐选择此类食物。
   - 含糖饮料:用白开水、淡茶水替代,少喝或不喝甜饮料。

2. 优化烹饪方式
   - 多采用蒸、煮、炖、凉拌等低温烹饪方法,减少油炸、烧烤。
   - 烹饪肉类时避免烧焦,若不慎烧焦应弃去焦糊部分。

3. 增加保护性食物摄入
   - 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玉米等,可降低结直肠癌风险8%-20%。
   - 十字花科蔬菜:西蓝花、芥兰等富含硫代葡萄糖苷,具有抗癌活性。
   - 番茄:富含番茄红素,可降低肝癌风险37%。
   - 豆制品:豆腐、豆浆等能显著降低癌症风险(最高达31%)。
   - 酸奶:每日饮用可降低19%总体患癌风险,尤其对食道癌和结直肠癌效果显著。

4. 培养健康生活习惯
   - 戒烟限酒:烟酒均为1类致癌物,二者协同作用会极大增加癌症风险。
   -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 适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帮助维持健康体重。

四、“不贪嘴”的智慧:长寿者的共同选择

正如南京退休老中医所言,“不贪嘴、不熬夜、不生气”是长寿三原则。孙燕院士本人也以身作则,其饮食清淡规律,从不暴饮暴食。这种“简单而不糊涂”的生活态度,正是健康长寿的核心密码。

- 拒绝“侥幸心理”:“我爷爷吃腊肉活到九十”的例子不可盲目效仿。过去生活环境艰苦,体力活动多,且缺乏如今种类繁多的加工食品。现代人久坐少动,“高危饮食+缺乏运动”的组合风险远高于从前。
- 平衡与节制:偶尔品尝喜爱的食物并无不可,但需把握“度”。正如孙院士所说:“人可以活得简单,但不能活得糊涂。”

结语

孙燕院士92岁高龄仍坚守在肿瘤防治一线,其对饮食与健康的深刻见解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癌症的预防是一场持久战,“病从口入”不仅是老话,在现代医学视角下更得到了科学验证。管住嘴,并非要牺牲生活的乐趣,而是为了更长久地享受健康人生。

记住孙院士的话:“每一口吃进去的东西,都是在给未来下注。”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少吃一份腌菜,少喝一杯甜饮,在日常饮食中积累健康的“资本”。毕竟,健康的身体才是幸福生活的基石。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