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邦集成吊顶总部园区:水网之上编织的未来工业聚落
项目概述:自然与工业的共生诗篇
友邦集成吊顶总部园区坐落于浙江嘉兴,由CROX阔合林琮然担任总建筑师,历经十一年打造,于2025年11月正式建成。项目建筑面积达98708平方米,以其“水网交织”的独特设计语言,重新定义了工业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正如描述中所述:“如一交错纵横编织的水网,汇聚成一股自然之源,行径空桥中,微风、绿意、鸟语,透过流水将四季美景引入建筑,带来自然清新的未来工业聚落。”这一理念深刻回应了中国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原乡肌理渐失”的困境,探索了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的平衡之道。
设计核心:环境共生与文化转译
1. 水网肌理的现代转译
林琮然团队彻底摒弃传统工业园“生产至上”的单一逻辑,将江南水渠地景转化为串联办公、生产、展示的生态脉络。基地被东西向水渠自然分隔为南北两地块,规划以“最大化保留江南水岸风貌”为核心,构建了工业功能与人文气息交融的空间体系。这种“步移景异”的叙事手法,将自然水元素与建筑空间深度融合,使工业用地重植地域文化根系。
2. “年桥”:连接与融合的生命线
园区的核心设计“年桥”突破了单纯地面交通连接的属性,以通透轻盈的空中形态连接南北地块。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连通,更是人与自然互动的核心平台。“年桥”通过天桥系统将所有建筑串联为整体,其设计概念源自江南传统水流与桥的共生意象,承载着风土记忆。天棚采用模块化玻璃结构,中央走廊上方覆盖透明钢构玻璃幕墙,既保障遮雨功能,又最大化引入自然采光与通风,构建出通透舒适的过渡空间。当绿植与办公人群在此交织,“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边界被悄然模糊”。
3. 聚落式的建筑布局
北地块聚焦产业运营需求,布局生产、办公、住宿及餐厅等复合功能。建筑沿年桥东西两侧舒展生长,以低伏蔓延的体量嵌入大地,呼应传统聚落“自然”的原生尺度。八栋工厂采用两两对称布局,方正体量搭配水滴形三角开窗,开窗形式与天棚分割语汇保持一致,确保整体设计语言连贯。中庭区域留设大面采光玻璃,并配置空中廊道,构建以人为本的动线组织。
南地块则以“滴水成河”的自然源动力为核心,动线向上环绕形成艺术展览馆。借鉴“纵横水网”的传统聚落肌理,划分出七块“一亩三分地”,七栋功能各异的地景建筑分置其中。未来,这些地块将由林琮然协同里伯斯金(美国)、藤本壮介(日本)、郭锡恩和胡如珊(中国上海)等9位国际著名建筑师共同打造,形成多元设计力量碰撞的“未来设计聚落”。
建筑细节:功能与美学的统一
1. 总部与生活楼:“与流水交错的山”
总部与生活楼的设计概念为“与流水交错的山”,旨在让建筑呼应场地肌理、传递空间动态平衡感。量体规划以东西两侧建筑的水平向度共生为核心,摒弃摩天楼对垂直高度的追求,转向“贴地生长”。立面设计提取国画“斧劈皴”灵感,选用折叠式百叶幕墙:其折叠肌理呼应抽象山水,凹凸表面可高效绝缘隔热,在兼顾意趣与实用的同时,传递东方山水意境。
2. 生产工厂:简洁实用与生态融合
生产工厂采用两两对称布局,方正体量为基础,水滴形三角开窗确保光线渗透。中庭大面采光玻璃和空中廊道的设计,既满足工业操作需求(预留两层高的机械工作平台),又提升了人员流动的便捷性。南北向两两连排的工厂通过角度调整释放户外卸货场地,每个厂房单元内部整合完整流水线,实现独立高效生产与协同运作的整体效率。
3. 生态立体化设计
园区通过“六感体验”(声、光、形、味、触、气)唤醒人与自然的深层记忆。例如,“年桥”下的工作区引入微风、绿意与鸟语;屋顶光伏、雨水收集系统等绿色技术的应用(类似肇庆“绿美工厂”理念),实现了节能降耗与生态循环。植被覆盖率高,四季美景透过流水引入建筑内部,营造出“自然清新”的工作环境。
行业价值:建筑师角色的革新
友邦总部园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设计美学,更在于建筑师角色的革新。林琮然从“设计执行者”跃升为项目统筹者与社会沟通媒介,在国际化与地域性张力间找到平衡。这种实践恰是中国制造业“由量到质”转型的建筑缩影——以设计赋能产业空间,让工业用地重获文化温度。
正如项目所诠释的:“分享设计”通过开放南面的设计权,邀请七家国际事务所共同打造,让设计力量关怀重新回到工业土地上。这种开放协作模式打破了传统工业建筑的封闭性,使生产聚落的自由思想在当代建筑语境中重生。
结语:未来工业聚落的典范
友邦集成吊顶总部园区以其“水网编织”的设计理念、“年桥”连接的空间策略和生态共生的发展理念,成功塑造了一个自然清新、功能复合、文化深厚的未来工业聚落。它不仅是一座建筑作品,更是对当代工业文明如何回归自然、传承文化的深刻思考。在2025年的今天,这个刚刚落成的园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