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探究中国菊花文化的历史脉络,需从起源与早期实用价值、文化内涵的精神升华、艺菊民俗的形成、当代传承与创新四大阶段展开,结合文献记载、文人创作与民间实践,展现其从“物”到“文化符号”的演变历程。
一、起源与早期实用价值(先秦至秦汉):从物候标志到药食两用
菊花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最早以“物候符号”进入文献。《礼记·月令》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说明古人已观察到菊花在秋季盛开的物候特征,将其作为季节转换的标志。
同时,菊花的实用价值已被认知:
食用:屈原《离骚》中“夕餐秋菊之落英”,表明战国时期已将菊花花瓣作为食物;
药用:《神农本草经》将菊花列为“上品”,记载其“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强调其保健功效;
饮用:《西京杂记》提到汉代宫廷“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认为菊花酒可“令人长寿”,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二、文化内涵的精神升华(魏晋至唐宋):从实用到“君子之德”
魏晋南北朝是菊花文化的关键转型期,文人将菊花从“实用植物”升华为“精神象征”,核心是高洁与隐逸。
陶渊明的“隐逸之花”:东晋陶渊明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将菊花与田园隐逸生活结合,赋予其“不与群芳争艳”的傲霜品格,菊花成为“隐逸文化”的符号;其《和郭主簿》中“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更将菊花赞为“霜下杰”,强化其坚韧特质。
钟会的“五美”概括:三国曹魏钟会最早系统总结菊花的文化内涵,提出“五美”:“圆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菊花赋》),涵盖形态、颜色、花期、品格与实用,对后世文艺创作影响深远。
唐宋的“咏菊高潮”:唐宋时期,咏菊诗大量涌现,如黄巢《题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罢百花杀”,以菊花喻“王者之志”;李商隐《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则赞美其色彩之美。此外,菊花绘画兴于唐宋,重写实,将菊花的形态与文化内涵融入笔墨。
三、艺菊民俗的形成(明清):从文人雅趣到民间盛事
明清时期,艺菊之风从文人阶层走向民间,形成独特的菊花民俗。
小榄菊花会:广东小榄的菊花文化历史悠久,源于南宋末年珠玑巷移民的“黄菊图腾。明代已“岁岁菊花看不尽”(李孙宸《两榄风景地势图说》),清代乾隆年间形成“黄华会”,后演变为“甲戌菊花大会”(每60年一届),以“三不”(不脱裙、不交枝、不跪脚)为评菊标准,结合演戏、吟诗,成为民间盛事。
艺菊技艺成熟:明清时期,菊花品种增多(如“一捧雪”等名贵品种),立菊、悬崖菊等造型艺菊出现,体现了园艺技术的进步;绘画则从“写实”转向“写意”,更强调菊花的精神内涵。
四、当代传承与创新(近现代至当代):从传统到活态传承
近现代以来,菊花文化通过节日、文创、科技实现活态传承
菊花文化节:如2025北京菊花文化节,联动京津冀豫四地,展示大立菊、悬崖菊等造型艺菊,结合插花、古筝表演,融合古典与现代;开封菊花展则以“菊都”之名,传承宋韵文化,成为城市名片。
文创与产业:菊花茶、菊花酒、菊花糕等传统产品焕发新生,同时推出菊花主题文创(如书签、茶具),将菊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科技赋能: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更多菊花品种(如绿菊、墨菊),拓展了菊花的观赏价值与应用场景(如城市绿化、园林造景)。
总结:菊花文化的核心逻辑
中国菊花文化的历史,是**“实用—精神—民俗”的演变过程:从先秦的物候标志,到秦汉的药食两用,再到魏晋的隐逸符号,唐宋的君子之德,明清的民间盛事,直至当代的活态传承,菊花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高洁品格、隐逸生活、健康长寿**的追求。其文化内涵的丰富,既源于文人的精神投射,也离不开民间的实践传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