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制的新一代神经拟态类脑计算机“悟空”,是中国在类脑计算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该系统以“类脑”为核心理念,模仿人脑神经网络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实现了在能效、实时性、可扩展性和任务适应性等方面的显著性能提升。以下是“悟空”类脑计算机在技术层面的几项突破性性能,分点详述如下:
---
一、超高并行性与神经元模拟规模:逼近生物大脑的复杂度
“悟空”系统集成了超过1亿个脉冲神经元(Spiking Neural Neurons)和近千亿个突触连接,其规模已接近小型哺乳动物大脑的神经网络复杂度。相较于传统冯·诺依曼架构计算机,“悟空”采用事件驱动的脉冲神经网络(SNN)模型,能够在极低功耗下实现大规模并行信息处理,具备更强的动态感知与自适应学习能力。
该系统不仅在数量上突破了此前国内外类脑计算机的模拟上限(如IBM TrueNorth、Intel Loihi),更在神经单元的生物逼真度上进行了优化,支持多种神经动力学模型(如Izhikevich、LIF等),为认知建模与脑疾病仿真提供了高保真实验平台。
---
二、超低功耗运行:实现“绿色AI”的典范
“悟空”在能效方面表现卓越,其每秒完成百万亿次神经脉冲运算的功耗仅为数百瓦级别,能效比达到传统GPU集群的上千倍。这一特性源于其异步事件驱动机制——仅在神经元“放电”时才消耗能量,避免了传统AI芯片中持续的数据搬运与重复计算。
举例而言,在处理视觉识别任务时,“悟用”类脑系统可通过动态稀疏编码,仅响应图像中的变化区域(如运动物体),从而将能耗降低至静态帧处理方式的1/50以下。这种“按需计算”模式使其特别适用于边缘智能、可穿戴设备与无人系统等对能耗敏感的应用场景。
---
三、实时类脑感知与闭环控制能力:迈向“具身智能”
“悟空”首次实现了多模态感知信号(视觉、听觉、触觉)与执行系统的毫秒级闭环交互,具备类似生物体的实时反应能力。其内置的类脑感知芯片可直接接收来自仿生眼、电子耳等传感器的脉冲数据流,并通过片上学习算法进行即时决策与反馈输出。
例如,在机器人控制实验中,“悟空”驱动的机械臂可在20毫秒内对突发障碍做出避障动作,响应速度接近人类脊髓反射水平。这种“感知—决策—行动”一体化架构,标志着我国在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系统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
四、支持在线学习与突触可塑性:突破传统AI的僵化瓶颈
不同于依赖大规模离线训练的传统深度学习模型,“悟空”引入了生物启发的突触可塑性机制,如STDP( Spike-Timing-Dependent Plasticity)和Hebbian学习规则,支持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持续学习新知识、遗忘无关信息,并适应环境变化。
这意味着“悟空”可以在没有预先标注数据的情况下,通过与环境互动自主优化行为策略。例如,在未知环境中导航的机器人搭载“悟空”系统后,可在数分钟内建立空间记忆地图并规划最优路径,展现出接近啮齿类动物的空间认知能力。这一特性使其在自动驾驶、灾难救援等动态不确定场景中具有巨大潜力。
---
五、软硬件协同架构创新:构建开放类脑生态
“悟空”并非单一芯片或设备,而是一套完整的类脑计算生态系统,包括专用神经拟态芯片、分布式互连架构、类脑操作系统“达尔文”(DarwinOS)以及高层编程框架(如BrainStudio)。其模块化设计支持从单板系统到千节点集群的灵活扩展,满足从科研实验到工业部署的不同需求。
尤为关键的是,该系统支持将传统ANN(人工神经网络)自动转换为SNN模型,并提供可视化调试工具链,极大降低了类脑算法开发门槛。目前已有多个高校与研究机构基于“悟空”平台开展脑科学、心理学与智能控制的跨学科研究,推动“类脑+AI+脑机接口”深度融合。
---
总结:从“算力智能”走向“生命智能”的里程碑
“悟空”类脑计算机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在类脑计算领域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转变。它不仅是硬件性能的跃升,更是计算范式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从以“数值计算”为核心的“算力智能”,转向以“时空动态信息处理”为基础的“生命智能”。
未来,“悟空”有望在以下几个方向持续拓展:
- 赋能脑机接口,实现高位截瘫患者更自然的意念控制;
- 模拟抑郁症、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助力新药研发;
- 构建类脑通用人工智能(AGI)原型系统,探索机器意识的可能性边界。
“悟空”之名,源自中国文化中“识万变、通灵性”的美猴王形象,正寓意着这台机器不仅强大,更追求一种灵活、自主、进化的智能形态。它的出现,或许正是人类迈向“创造类生命智能”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