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有数”2025上海市民文化节数字音乐大赛:AI赋能下的全民音乐狂欢
大赛概览:数字音乐的全民盛宴
2025年11月15日下午,备受瞩目的“未来有数”202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数字音乐大赛颁奖展演在虹口区滨港商业中心盛大举行。电子音乐获奖作品《声子跃迁》以其动感旋律拉开序幕,标志着这场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盛会正式启幕。本届大赛以“数字音乐”为核心,旨在通过AI等先进技术降低创作门槛,激发全民音乐创作热情,展现上海乃至全国数字文化的创新活力。
参赛规模与多元参与
大赛共收到来自中外的1489份参赛作品,覆盖范围广泛,参与者年龄跨度极大,从9岁的孩童到69岁的老者,真正实现了“全民参与”。其中,00后参赛者占比近40%,显示出年轻一代对数字音乐的浓厚兴趣和创作活力。参赛作品类型丰富,分为原创类数字音乐作品、非原创类数字音乐作品、AI类作品和多媒体音乐作品四个赛道,充分体现了数字音乐创作的多元化趋势。
AI技术:模糊专业与非专业界限
东方广播中心动感101副总监、评委罗毅在颁奖现场深刻指出:“数字音乐技术的使用尤其是AI的使用,模糊了专业和非专业的界限。专业者可以让自己的音乐作品更加精进,非专业者能从中找到深度体验音乐的乐趣。”这一观点精准概括了AI对音乐创作领域的革命性影响。
- 专业创作者的助力:AI工具为专业音乐人提供了更高效的编曲、混音和创意启发,帮助他们突破传统创作瓶颈,实现作品的精细化打磨。
- 非专业爱好者的赋能:对于没有深厚音乐理论基础的普通人,AI作曲、虚拟乐器、自动和声等工具极大地降低了创作门槛。正如幼儿园教师王丹凤所言,她通过AI作曲创作了《沪上云起》,虽经AI辅助,但仍需“反复匹配、选择”,凸显了人在创作中的核心地位。
精彩获奖作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
本届大赛涌现出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优秀作品,其中国风电子音乐和地域文化题材作品尤为亮眼。
《竹漪流韵》:非遗音乐的当代表达
- 创作者:上海音乐学院三年级学生陈思翰(广东潮汕人)
- 作品亮点:以竹笛、二胡、琵琶与中国传统打击乐为主奏乐器,结合电子音乐与原声乐器。取材自上海青浦地区非遗“田山歌《春播》”,以传统农具“筒车”为叙事核心。
- 创新之处:陈思翰专程前往青浦采风,并收集了大自然的风声、水声和鸟声融入乐曲。将民族旋律与现代电子节奏完美融合,使音乐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听感。评委认为其作品体现了青年人对地域文化的再创造,在新技术语境下让非遗音乐“活起来”。
《我爱这上海》:“弄堂少年”的城市情怀
- 创作者:16岁的王一非(上海市现代音乐职业学校学生)
- 作品亮点:原创歌曲,歌词描绘了老上海弄堂的生活场景:“我是弄堂的少年。十五岁的眼眸,装满新鲜,清晨的豆浆,弄堂的寒暄……”
- 创作特色:王一非自幼喜爱乐器,自学架子鼓、键盘、吉他和贝斯。他在创作中采样了外滩的钟声、电车的“叮叮当当”声和老弄堂的吆喝声,用声音元素构建出独特的“上海故事”,展现了年轻人对城市文化的深情告白。
《海水她还在海上蓝》:老当益壮的数字探索
- 创作者:69岁的黄正方(本次大赛最年长参赛者)
- 作品亮点:原创类数字音乐创作奖获得者,歌曲带有浪漫的爵士风。
- 创作经历:黄正方退休前是东昌中学音乐老师,90年代就已开始使用数字音乐技术。他先写出谱子,用软件听音效、出小样,在电脑上配器,并找了一位爵士风格的虚拟歌手演唱。他认为“以前传统乐器成本很高,发展到今天,乐器都不用了,都数字化了”,坚信数字音乐是面向未来的潮流。
海外佳作与国际视野
大赛不仅吸引了国内创作者,还收到了海外音乐人和华人的踊跃投稿,展现了数字音乐无国界的魅力。
- 米格尔·洛佩斯(阿根廷):拉丁音乐界享有盛誉的班多钮手风琴与吉他演奏者,曾任传奇乐团成员逾十年。他携其乐团圣塞西莉亚三重奏连线参演成果展,带来探戈作品《La Noche Adentro》(《夜晚深处》)。该作品以古典探戈与哈巴涅拉节奏为基础,旋律婉转、情感深沉,融合了传统探戈的节制优雅与当代抒情表达。
- 边敬棠(加拿大温哥华):温哥华中国高校校友合唱团的主要创作者与指挥之一,其作品也参与了角逐。
大赛成果延伸:发行与签约开启新旅程
颁奖展演当天,“未来有数”数字专辑歌单线上发行仪式和赛事优秀作品厂牌签约仪式同步启动。这意味着:
- 更广泛的传播:优秀参赛作品将通过线上平台发行歌单,获得更广阔的传播渠道。
- 更多元的发展机会:获奖作者有机会与厂牌签约,获得专业指导和支持,让他们的才华被更多人看见,也为未来的创作和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成果展:沉浸式体验数字音乐魅力
为延续大赛热度并扩大影响力,11月7日至11月16日,“未来有数”202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数字音乐大赛成果展在滨港商业中心1楼举行。展览通过五大展区将赛事成果与互动体验深度融合:
1. 序言墙:介绍大赛背景与意义。
2. 声生不息:聚焦评委精选及网络热力作品,设置NFC互动装置,市民触碰即可播放音乐。
3. 声而不同:展示不同类型作品,并设有“经典乐评卡”投票活动。
4. 音境漫游:打造步入式音乐声场空间,提供沉浸式聆听体验。
5. 乐聚于此:周末小型演出(开放麦形式),让市民近距离感受数字音乐魅力。
未来展望:“未来有数”品牌的持续深耕
虹口区文化馆副馆长程蕾表示,“未来有数”系列赛事已在2023年(以“艺术”为主题)、2025年(以“音乐”为主题)成功举办两届,并吸引了如黄龄等专业歌手的关注和参与。这表明数字音乐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
对于赛事未来,程蕾透露将以两年一届的频率持续举办,并计划在数字艺术、数字音乐等领域深耕或拓展新赛道。“核心是为市民搭建创新平台,让大家在数字时代更好地感受文化魅力、实现创作价值。”她强调,“AI让创作门槛降低,普通人也能实现作品上线、版权授权的梦想。”
结语
“未来有数”2025上海市民文化节数字音乐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数字音乐创作热潮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AI技术赋能文化艺术创新的生动实践。它打破了专业壁垒,激发了全民创造力,让传统与现代交融、本土与国际对话。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赛事品牌的持续打造,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数字时代,“人人皆可创作”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上海乃至中国的数字文化生活也将因此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