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岳家寨是一个特别的体验,也是一个难忘的体验。
过去好些天了,那一夜的体验,那一夜的思考、想象和揣摩,仍久久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我们去往岳家寨之前 ,就被告知,那是岳飞后裔隐居的偏僻村寨,不但离开平顺县城有足足80公里盘山公路,而且整个村寨建在高高的太行山腹地的山脊上。
还有人顺便说,岳家寨前年刚刚脱贫,过去是很穷的。
似乎是为了证明东道主的介绍 ,8年之前的2013年,散文写得十分出色的河南作家王剑冰,讲了一段他和天津作家投宿岳家寨的往事 ,他说,为他和天津作家肖克凡带路的小孩,把他俩带到屋子里,就跑没了影子,跑开时留下一句话:你们就在屋里的炕上睡吧。
屋里漆黑一团,什么都看不见。王剑冰只得伸手慢慢地摸,摸到炕上一个空位便招呼:老肖你躺这儿吧。随后他又继续摸索,摸索到另一处空位 ,随即便放平身子躺下了。白天颠簸得累了,两人感慨几句,就睡着了。第二天一大早,王剑冰睁开眼,就看见门缝缝里不断地泻进来一缕缕一股股的冷雾……
也许是这段经历太令人印象深刻,事后他写下一篇散文:莫投石壕村。刊登在《人民日报》上。
他讲得太生动,我听过一遍就追着他问:不是岳家寨吗,怎么变石壕村了?王剑冰用他的河南普通话道:“岳家寨又名下石壕。”
我联想到他登在《人民日报》上的“莫投石壕村”,便问他:这石壕村是不是杜甫写的石壕村?
王剑冰不置可否。我连忙翻阅发给每位作家的行程简介,否定了自己的问题。其一,这个曾经叫作石壕村的岳家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大山旮旯里,四周群山环绕,植被茂盛,远避尘嚣的烦扰,多少年来处于自给自足、独立封闭的生态单元 ,顽劣们不会走那么远难行的山道来抓人。其二,简介上明明写着,岳家寨建村于有清一代,杜甫写的是唐朝的事情。此下石壕不是杜甫写的“有吏夜捉人”的石壕村了。
不过,这又冒出了一个新问题 ,建村于清朝的寨子,被迫害的岳飞后裔是南宋人,怎么会在清朝来此隐匿避难呢?南宋及以后的元、明二朝代几百年,这地方还没有建村庄呢 !
当地人对我的解释是这样的:岳飞第三个儿子岳霖及其后人,是逐渐逐渐避难逃命到这一带来的。这地方之所以在2010年最终更名为岳家寨,是因为村寨上38户人家,全都姓岳,家家自称是岳飞的后代,而且不少人家还珍藏着自岳霖以来三十几代人的家谱呢!
当我们在岳家寨璀璨的灯光下踏着弯弯拐拐的石板路走进岳家寨时,只见家家户户的屋门和院坝里都悬挂着红灯笼,开出了颇具太行特色的农家乐。这是一座完全由石头建起的村寨,石板盖的房,石头铺的路,砌起的坝墙,院子里的石桌、石凳、石水缸,还有石磨、石碾、石槽,这些大大小小形态不一的石头,全是太行山中就地取材而垒砌起来的,和我熟悉的贵州安顺屯堡的石头寨,四川的“羌寨”风格不一样,却另有一种美感。
我和军旅作家柳建伟同住在一座叫“桃源居”的农家乐里。站在院子里,昂首望天,深邃墨蓝的夜空中 ,繁星点点;建村时栽下的那一棵百年老树 ,张开的树冠给人的感觉如同伸进了天幕之中。自从2013年末岳家寨入选了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岳家寨人以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朴素勤劳,加快了脱贫攻坚的步伐。如今,它已经成为昔日“天高皇帝远”的太行山巅上一个远近闻名的打卡地。我们这一拨作家,如若不是早在半个月之前就预订了农家乐,还住不进来呢。
回想着一路走进来的曲折回环的石头路,眺望夜色里连绵无尽 、群山环峙、巍峨壮观的太行山,不知为什么,我宁愿相信,岳家寨世代栖居在这里的农户,确实是曾经颠沛流离 、在太行山里垦荒种地,艰难地繁衍生存下来的岳飞后代。
如今,他们终于又和外面的世界融合在一起了。既可以让外面的人通过盘山公路走进这曾经的世外桃源,又可以从太行山脊上的35公里天路疾驶而去。
抚今追昔,我久久地不能入眠 。总是不能想象,曾经与世隔绝的一代一代岳家人,是如何在这里消磨和打发人世间的岁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