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阅读
  • 2回复

[猎奇]全中国无人能超越他:一生却只有两个半作品 [3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9783
金币
414811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14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2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7:21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10-19) —
今天,可能绝大多数的上海人不知道
在上海郊区,松江的方塔园里,
一个用茅草和竹子做的小亭子,
是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当代建筑——何陋轩。
它被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称为
“全中国没有第二个能超得过的伟大建筑”。




方塔园与何陋轩
“北有梁思成,南有冯纪忠”,
冯纪忠创办了同济大学建筑系,
与梁思成同为中国建筑学派一北一南的两位先驱,
但冯纪忠一生却只做了两个半作品。
方塔园与何陋轩,
是目前保存最完善的一个。


冯纪忠晚年在何陋轩
这里平日只是附近居民的茶歇地,
却年年吸引建筑爱好者“朝圣”。
由于原材料竹子与茅草的易老化特点,
何陋轩曾于2023年进行过一次全面修缮。
一条曾就何陋轩采访建筑师王澍,
在修缮之际采访冯纪忠女儿冯叶,
学生黄一如教授和出版人王瑞智。
一条创始人徐沪生也多次回到方塔园,
走访冯先生留下的园林与足迹。






以下为徐沪生的自述:
著名的建筑师、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老师,他第一个站出来说,何陋轩这样一个小亭子,是上海最应该去珍惜的,最伟大的,全中国没有第二个可以超得过的中国当代建筑。


徐沪生谈冯纪忠
王澍说这个话,没有加“之一”,其实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最好的,没有之一,就等于承认别人不是最好的。我是非常欣赏这样的一个态度的,用赞美来做批评。
何陋轩,我们拍过两次,第一次是采访王澍老师,第二次是采访了冯先生的女儿冯叶、和冯先生的两本新书的策划人王瑞智老师、他的学生黄一如教授。我自己本人也去过三四次。


冯纪忠先生作品
分《造园记:与古为新方塔园》《旷奥园林意》两册
我最后一次去,是带着冯先生的书,书名就叫《旷奥园林意》,就拿着这个图,逛了很久。
方塔园是有1000年的宋塔,500年的明代的照壁,有别的地方搬过来的清代的天妃宫。它基本上是在1978年到1986年之间陆陆续续完成的,当时的条件是非常非常简陋的。

旷奥两个字,是冯先生从柳宗元的一篇游记里面引出来的,是冯先生的园林设计最核心的理念。

旷,是开阔、壮阔,向外的;奥,是向内的,是幽深的。旷,动中有静;奥,又是静中有动。最厉害的就是动跟静,是不断地在这个空间里面流转的,互相生发的,互相包纳的,互相镶嵌的。




何陋轩难得一见的雪景
冯叶摄,2007年
一般的可能游客就逛一逛,会觉得一个普通的、有古建筑的园林,实际上它是当代非常顶尖的一个园林设计,它是没有假山的,没有那些回廊、花窗。


方塔园塔院
印象非常深刻的,从围墙外面看,宋塔就像是被放在一个托子上面。王澍也说冯先生大手笔,毫无修饰。
冯先生说,整个方塔园的设计是要体现出宋意,通过大面积的水面,通过开放又围合的这样一种空间设计,通过植物,营造出一种处处流动的、旷奥相互转化的、自然的宋意。








何陋轩内的竹节点
如果说方塔园是体现宋意的话,到了何陋轩一个小亭子,他说我体现的是“我想说的话”,是“我的意”。
它是用非常纤细的竹子支撑起了一个巨大的屋顶,竹子的节点涂上了黑色的漆,其他的部分是涂上了白色的漆。黑色的节点,跟暗色的茅草的屋顶组合在一起,就像往上漂浮,往上飞起来,一种非常当代的设计语言了。
王澍老师也是认为,冯先生在这个小亭子上的野心是极大的,是要跟那些欧美的建筑大师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的那些建筑,要一争高下的。


修缮前,何陋轩的茶客
我每次去这个小亭子,就是一个公园里面给老头老太太们喝茶的,看上去完全不起眼的小亭子。一杯茶大概就是20块钱,会给你一个水瓶,你可以在里面待一天待半天。
冯先生说我们聊着天喝着茶,说着说着,我们来的时候暗的地方,亮起来了,亮的地方,暗下去了。花影摇动,一种空间的不确定的那种美感。我们不是光要做出中国的东西,我们要跟西方同步,做出世界的系统。
冯先生说,如何走向世界?是作品自然而然地走,你走向自己的内心愈深,则走向世界的前景愈宽,这话是非常有水平的。
冯先生说,何陋轩的诞生是非常偶然的。他说了一句很有意味的话,他说这个作品早了出不来,晚了也出不来。早了出不来我们很能理解,晚了出不来,很值得玩味的。




冯纪忠在刚落成不久的何陋轩
黄一如摄,1986年
冯先生他是1915年出生的,他是跟贝聿铭是圣约翰大学的同学,一起学土木工程的。后来贝聿铭去了美国,他去了奥地利留学,后来完全走向不同的人生。
我也讲过贝聿铭,贝聿铭的人生可以说完美至极,一生做了无数的建筑。我那个视频也有一些朋友在下面留言,说如果贝聿铭没有到美国会怎么样?
冯先生给出了另外一个我觉得也可以说堪称完美的样板。


20世纪40年代,冯纪忠(左)与傅信祁探讨设计问题。冯纪忠创立了“建筑空间组合原理”的现代教学法,“空间”这个词,由他首次带到中国的建筑教学里头。建筑的核心是空间,不是装饰,不是样式,影响至今。


冯纪忠青年时期有一个创作小高峰,做了武汉东湖客舍(上图),1950年建成;另一个是武汉医院(现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楼,1952年建成。两座房子都与当时流行的造型风格有强烈的差异,设计理念是超前的。也正因此,武汉东湖客舍后来被大改,现在存世的,只能算他的半个作品。他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低潮,从接不到设计,到被批判。
冯先生是1947年回国,创办了同济的建筑系,他在同济教书就教了六十几年。他一辈子只做了两个半作品,一个半是在五六十年代做的,有一个今天还在武汉,另外一个是被改面目全非的,最后一个就是方塔园跟何陋轩。之后一直到他去世,他没有再做出过第三个作品来。
作为一个这么伟大的建筑师,一辈子可以说是倒霉极了。


林风眠向冯纪忠夫妇寄送新年卡片
冯先生后来到五十几岁,交了一个朋友叫林风眠。
我们人过了五十几岁是不大会交朋友了,当时冯先生的太太要跟一个著名画家去学画画,冯先生很偶然在一个小朋友的杂志的封底,看到了林风眠的画,他觉得这个画家画得很好,你应该跟他学。

他就辗转托人认识了林风眠,从此结下了最深厚的友谊。
冯先生的女儿冯叶,她的幼儿园离林风眠的家很近。她说我爸妈一忙,就是林先生来接我放学,然后就到他家里面,给她一支笔教她拉线条。


林风眠先生(右)与冯纪忠夫妇
后面,他们两家几乎同时受到冲击,冯先生被隔离,林风眠后来就直接关起来,关了好多年。当时外面的人可以往里面送东西,见不着面,林风眠递出了一个纸条,他家人也不在上海,小纸条写的就是冯纪忠。
冯先生夫妇给林风眠牢里面送东西,送了整整4年半。有一天是好像是冯先生的太太身体不舒服,就想算了,今天就不送了。冯叶回忆,她爸爸脾气是非常好的,只有那一次是勃然大怒,他就说我绝对不相信林风眠是有问题的,他一定是被冤枉的,今天一定要去送。
后来林风眠回忆,他那天等得非常的焦急,看到东西送进来才放心,说大家都还活着。其实他等的不是这个东西。
这种识人之准,交友之真。你想这两个建筑大师、艺术大师,人到中年之后成为莫逆之交,经历了生死考验。


从南草坪看方塔
冯纪忠摄
贝聿铭跟冯纪忠两个人大学同学,真的是截然的一个对比。
冯先生这样一辈子,只做了两个半的作品,怎么说都是值得惋惜的。反过来讲,包括他后面几十年不做作品,我觉得有时候人不做什么,其实是反映出他的人格的。


冯纪忠晚年
以他的地位,在同济建筑系做了六十几年的教授,一辈子只做了两个半的作品,谁能够做得到这一点?
他可以做20个,我觉得冯先生了不起就在于:他就做了两个半的建筑。


做不了建筑,冯先生就把自己的所有的心血投在了建筑教育上面。
在他身上,做学问、为人、教书几乎是同一件事。2023年,在何陋轩重修时,一条在亭中见到了他的女儿冯叶,听到了更多关于冯先生的故事。他如何教学生,也如何在生活里教会身边的人,以及他始终在自我教育、自我打磨的一生。
以下是冯叶的自述。


冯叶接受一条专访


2022年10月,冯叶重访方塔园
当时我陪我爸在方塔园接受采访,他有一句话我听得很难过。
他跟记者解释,他希望在这个露天博物馆里,每一样古董建筑,宋塔,天妃宫,都被放在一个台子上面展示。有台子托着它们,他说这才叫“掌上明珠”。
我想他大概当时想到了他的女儿。因为女儿是爸爸的掌上明珠。


年轻时的冯叶
金石声摄
我是他唯一一个女儿,他又是快40岁才有的我,所以对我格外好。我小时候一直生病,我们家也没有请阿姨,同济大学离我家很远,我爸每天挤着公交车,赶回来给我热一点饭。
家里的房子不大,晚上等我们都睡了,他就到厨房的小方桌上备课。如果第二天有大课,经常是一个晚上不睡。早上6点多,门砰一响,他总是第一个出门的。那是我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
那段时间我爸还要带学生去下乡,又带毕业设计。他就打个军用包,一背,出门好久,回来的时候脸晒得很黑。




冯纪忠一家三口
我是1978年离开上海的,10年多后才回来,他后来跟采访朋友提,“女儿走了,就是从我心里割了一块肉。”但我从来没有当面听他这么说过。
我不在他身边的时候,他看到好文章、好诗词,他就会剪下来寄给我。
因为我画画的缘故,后来我们也常常一起出去看建筑、看画,他都要讲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跟我交流,好像就是他的一种教学方法一样。


冯纪忠欧洲留学时期
其实我爸的诗文书法 功底都很好。他小时候住北京那会儿,七八岁就跟画家汤定之磕头拜了师。
爷爷过世后,他就到上海。他外公在苏州的家中请了个老秀才教书,当时他在南洋模范中学住校,一到暑假就回苏州,爱听老秀才讲课,把苏州园林也逛了个遍。
后来我爸去维也纳工业大学,当时欧洲的现代主义、包豪斯是一派,维也纳那边又是一派,维也纳那派更注重传统,从传统出发做现代建筑,也更轻盈。
这些对他后来回国以后的很多教学活动、自己的设计思想,紧密相联。


冯纪忠夫妇新婚照
金石声摄


冯纪忠夫妇在家中
以前我爸有个学生说过,那时候尽管交通不方便,我爸还是喜欢带他们去苏州园林里面挨个看细节。后来他年纪大了行动不便,我还陪着他去扬州看堆石,看一个发表一个见解,透了,实了。
到了晚年,这些都印在他的脑子里,他随口就能讲出哪个园子里有什么样的墙,中国的园林经典,早就如数家珍。


方塔园堑道
虽然他在方塔园,没有完全用苏州园林那种很古典很传统的表现手法,但还是有一些抒发他情怀的诗意在里面的。你看何陋轩,他也是借刘禹锡的《陋室铭》问,看着简陋,但“何陋之有?”
正因为我爸做人方面,真的很令人尊重,所以他才可以在建筑里面表现他自己的人格。
他们那一代人,心里真的是很爱国的。回国前,他其实拿到的薪水比不少同班同学的要高。但是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他还是一心一意要往回赶,想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贡献给国家。
所以他后来就说,能够当一个老师,他还是很开心的,晚年学生来家里看他,是他很幸福的时刻。


冯纪忠获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后与夫人合影
但他一直还是惦记着建筑设计的。
他90岁的时候,有一次腿摔断了,在床上躺了三个月。那时候上海辰山植物园想请他做方案评委,他就特别高兴。那时候他的手因为类风湿症,已经拿不了纸笔了,他看到哪里,我就一页页帮他翻。
他提出想去场地看看,我们就找了一个出租车,直接开到山上。看完地形,他说“那我知道了”,再回去一个个对比方案。
我想如果可以给他好的机会,他完全可以再建造一些东西。


何陋轩俯瞰


1条评分金币+20
huozm32831 金币 +20 - 昨天 16:55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9783
金币
414811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14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2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7:23
全中国无人能超越的“两个半作品”缔造者——冯纪忠

一、人物背景
冯纪忠(1915-2009),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教育家,同济大学建筑系创始人之一,与贝聿铭同为圣约翰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学,后赴奥地利留学,1947年回国投身建筑教育与实践。

二、“两个半作品”的具体内容
冯纪忠一生仅完成两个半作品,却以极高的艺术质量成为中国当代建筑的巅峰代表:

“半个作品”:五六十年代的武汉建筑(已面目全非,未完整保留);
“一个作品”:方塔园(1978-1986年建成,位于上海松江);
“一个作品”:何陋轩(方塔园内的核心建筑,茅草与竹子搭建的小亭子)。
三、作品为何“全中国无人能超越”?
冯纪忠的作品以当代设计语言与中国传统理念的完美融合、对建筑本质的深刻洞察,成为无法复制的经典:

何陋轩:被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评价为“中国几十年来,没有任何作品可以超越它的唯一的当代最伟大建筑”。其设计采用纤细竹子支撑巨大屋顶,黑色节点与白色竹身、暗色茅草形成对比,营造出“漂浮升腾”的视觉感,既体现当代建筑的极简与力量,又蕴含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
方塔园:融合千年宋塔(方塔)、明代照壁、清代天妃宫等古迹,摒弃传统假山、回廊、花窗,采用“旷奥设计理念”(源自柳宗元游记,强调开放与围合空间的自然流动)。从围墙外望去,宋塔如置于“托盘”之上,简洁而震撼,被王澍赞叹为“大手笔,毫无修饰”。
四、“作品少”的原因:坚守与超脱
冯纪忠作品寥寥,源于历史限制与个人选择:

历史因素:建国后长期专注建筑教育,将心血倾注于培养学生(如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创立与发展);
质量坚守:他坚信“中国建设得不好,我们这些人有责任”,拒绝追逐名利,宁可少做作品也要保证质量(“以地位可做20个作品,但只做两个半”);
功利超脱:与贝聿铭“完美人生”的路径不同,冯纪忠更看重建筑的本质与教育的价值,将“有限作品”转化为“无限影响”(其学生遍布中国建筑界,推动当代建筑发展)。
总结
冯纪忠以“两个半作品”诠释了建筑艺术的极致,用“无人能超越”的质量证明: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对时代的洞察、对传统的创新,以及对初心的坚守。他的故事也成为中国当代建筑史上“少而精”的典范,激励着后人重新思考建筑与人生的意义。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16:55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5375
金币
485893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50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2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09:23
上海方塔园内的何陋轩

何陋轩的建筑特色与历史

何陋轩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方塔园内,是一座由著名建筑家冯纪忠设计的现代建筑。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誉为“全中国没有第二个能超得过的伟大建筑”。何陋轩的建筑特色体现在其对传统材料的创新运用上,如竹子和茅草的结合,以及对空间设计的精妙处理,展现了冯纪忠先生对中国现代建筑的独特见解和高超技艺。

冯纪忠先生的建筑理念

冯纪忠先生是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建筑理念体现在方塔园和何陋轩的设计中。他主张“与古为新”,即在现代建筑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创造出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气息的作品。何陋轩的设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不仅体现了冯先生对传统建筑的深刻理解,还展现了他对于现代建筑创新的不懈追求。

何陋轩的修缮与保护

何陋轩在2023年进行了全面修缮,以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建筑。修缮工程遵循“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不仅恢复了何陋轩的原貌,还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数字化档案,为竹构历史建筑的修缮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一修缮项目是对文物建筑研究性保护、系统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的有益实践,体现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

冯纪忠先生的生平与影响

冯纪忠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建筑成就,以及他对学生的深远影响,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的。他的建筑作品虽然不多,但每一个都充满了创新和深意。何陋轩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通过了解冯先生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何陋轩的价值,以及它在上海乃至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16:55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