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阅读
  • 2回复

[奇观]流屿 / 桐话空间[4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2367
金币
462671
道行
2004
原创
2430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85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57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10-08) —

该项目位于上海闵行区,建筑面积150㎡。基于业主的居住需求,在户型改造方面,设计师采取以 “空间解构与重组” 为核心策略,通过结构优化解决原始户型的闭塞问题,更以动线、形态、光影的协同设计,让空间在物理尺度与精神体验上均实现升级,深度适配业主对自由生活方式的需求:

●拆除原始冗余隔墙,将分散的公共区域整合为超尺度客餐厅核心区,同时通过洄游动线系统的构建,使客餐厅与开放式厨房、主卧套间形成无界联动 ,既通过视觉穿透性放大整体尺度,更以弹性布局拓展出 “社交宴请”“家庭欢聚”“独处放空” 等多元场景可能。

●客厅波浪形吊顶采用 “形态追随功能” 的设计逻辑:以柔和的曲线形态包裹并弱化原建筑的粗壮横梁,消解结构缺陷对空间美感的影响;同时,吊顶从客厅向餐厅自然延伸,通过连续的形态语言完成两个功能区的视觉缝合,强化公共空间的整体性。

●地面植入贯穿式线性灯带系统:既通过低照度光源的纵向延伸强化空间纵深感,又以柔和的漫反射光营造出层次丰富的氛围基底,使公共区与私密区在光影叙事中形成隐性衔接,进一步放大空间的通透感与沉浸体验。

设计以 “自然共生” 为核心主题,通过全域化的设计语言在室内构建出类 “内庭院” 的沉浸氛围,从光影的渗透路径到材质的肌理延续,均致力于打破建筑边界对自然体验的阻隔。

材料体系遵循 “本真还原” 逻辑,以木作、棉麻织物、天然石材及洞石为核心载体,让材料自身的色泽、纹路与肌理成为空间的主导视觉语言,不仅呼应了业主偏爱自然的生活态度,更让空间成为承载 “亲近自然、回归本真” 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实现了设计理念与生活需求的深度耦合。

户型图

▲ 改造前

▲ 改造后

01.

玄关

在玄关区域利用柜体做出隔断,让玄关在承担基础过渡功能的同时,兼具强大收纳与空间美学价值。

地面特别选用莱姆石砖铺设,其天然的风化纹理与柔和色调成为连接室外与室内的材质过渡带——既呼应了室外自然环境的粗犷质感,又通过石材的温润属性弱化了入户的生硬感,与柜体的木作肌理形成材质对话,让空间从室外到室内的转换更具层次与呼吸感。同时石砖的耐磨特性也适配玄关高频的使用场景,让功能实用性与材质美学达成平衡。

02.

客餐厅

通过空间重构强化客餐厅的互动性:拆除原始隔墙实现区域贯通,形成开阔的一体化场域。顶部采用波浪形吊顶设计,以曲面形态消解原建筑大梁的结构突兀感,同时通过流畅的线条过渡强化客餐厅的空间流动性,使两个功能区既保持各自属性又形成视觉联动。

地面嵌入通长灯带,利用线性光源的引导性拉伸空间纵深感,同时通过间接照明的漫反射效果弱化明暗对比,营造柔和的场域氛围,增强空间的延伸感与层次感。

餐厅区域配置整排一体化柜体系统,内部整合洗衣机等家政设备,同时预留折叠式工作台面,实现家政收纳与临时办公需求的功能复合。柜体采用统一饰面设计,在满足多元功能的同时,保持立面的简洁性与整体感,达成实用与美学的平衡。

03.

厨房

厨房采用柜体一体化设计,将冰箱嵌入定制柜体,通过统一的饰面材质与门板设计消弭电器的独立形态,形成完整的立面语言,确保入户视线范围内的视觉统一性。

吧台区域在满足基础功能之外更通过尺度与动线强化社交属性 —— 在聚会场景中,吧台作为衔接厨房、客厅与餐厅的过渡枢纽,既提供酒水备餐、临时就座的实用功能,又通过开放式布局促进不同场域的互动交流与联动。

04.

主卧套房

主卧采用双通道规划与双侧移门系统,通过空间界面的灵活调节适配多元场景:独居状态下,移门完全开启,使卧室与公共区域形成贯通式动线,消除空间阻隔感,强化全屋的流动性;当有访客时,移门闭合形成完整的物理分隔,通过材质的密闭性与结构的独立性保障主卧的私密场域属性。这种设计以动态调节机制,实现了空间功能在开放与私密间的精准切换,充分呼应不同生活场景的核心需求。

通过整合衣帽间过渡空间,在动线节点嵌入台盆功能模块,以此形成主卫的干湿分区界限。

05.

多功能房

多功能房以场域的复合性为核心设计逻辑:日常状态下可作为独立的休憩放空空间,同时通过灵活的家具配置亦可满足临时留宿的需求,达成 “静谧独处” 与 “临时留宿” 两种需求的无缝衔接。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流屿

项目地址:上海闵行区

建筑面积:150㎡

设计总监:张通

主案设计师:张静

设计团队:丁亮

项目经理:何健

1条评分金币+20
huozm32831 金币 +20 - 昨天 19:34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2367
金币
462671
道行
2004
原创
2430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85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0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9:57
在上海闵行区,150㎡的住宅在当前改善型居住需求背景下,属于具备良好优化潜力的中大型户型。然而,受早期商品房设计模式影响,许多此类住宅存在空间闭塞、动线紊乱、功能重叠、采光不足等问题,尤其体现在客餐厅分区不清、厨房狭小封闭、主卧套间利用率低、缺乏灵活可变空间等方面。要实现居住品质的跃升,需通过“空间解构与重组” 的设计哲学,打破固有墙体边界,重构人与空间的互动逻辑。

以下从五大核心策略出发,系统阐述如何通过空间解构与重组优化原始户型的闭塞问题,打造兼具开放性、流动性与私密性的现代都市居所:

---

一、结构诊断与拆解:识别“闭塞源”,精准破局

在改造前,必须对原始户型进行空间病理学分析,识别导致“闭塞感”的结构性根源:

- 承重墙误判导致过度保留非必要隔墙:许多业主误将轻质砖墙视为不可拆除结构,造成空间碎片化。应通过专业结构图审慎判断,释放潜在改造空间。
- 动线交叉与视线阻断:典型如玄关直对客厅却被鞋柜或墙体遮挡,形成“视觉死胡同”;厨房门正对餐厅却因墙体阻挡无法形成视觉通廊。
- 功能区块各自为政:如书房、儿童房、客房孤立分布,缺乏共享与联动,使用率低下。

> 解构策略:采用“减法设计”——拆除非承重墙体(如原厨房半高墙、生活阳台隔断、次卫外移墙体),打通关键连接节点,形成“去中心化”的空间骨架。例如,将厨房由封闭式改为半开放式,并利用玻璃推拉门或岛台过渡,既保持油烟隔离,又增强与客餐厅的视觉渗透。

---

二、空间重组:构建“流动的平面”与“多义场域”

解构之后,需以空间流动性为核心理念进行重组,强调“无界但有序”的空间体验:

1. 客餐厨一体化 + 中岛布局
将原本割裂的客厅、餐厅、厨房整合为一个连续的“家庭生活中枢”,中岛成为多功能枢纽:
- 可作为早餐吧、临时办公台、亲子互动区;
- 背靠厨房操作台,面向客厅,形成双向交流界面;
- 配合嵌入式电器与隐藏收纳,保持台面整洁。

> 延伸思考:中岛下方可设置抽屉式宠物窝或折叠儿童座椅,体现“隐性关怀设计”。

2. 弹性隔断系统:实现“可变空间”
针对上海家庭常见的一孩或二胎结构,建议引入移动隔断墙或滑轨玻璃门:
- 儿童房与书房可共用同一空间,白天开放为学习区,夜晚闭合为独立卧室;
- 客卧兼多功能室,配备壁床或隐形床,访客来时展开,平时收起作健身角或阅读区。

> 此类设计不仅提升空间效率,更回应了城市高密度居住下的“时间性使用”需求。

---

三、光影重构:以“自然渗透”破解空间压抑

闭塞感往往源于采光不足。150㎡住宅若仅依赖中央走廊采光,极易形成“黑心户”。需通过以下方式引入光线:

- 扩大南向开窗面积:在合规前提下,将阳台与室内高差取消,采用落地推拉门或折叠门,使阳光深入室内。
- 引入透光材质:在卫生间、储藏室等次要空间使用长虹玻璃、磨砂玻璃或镂空隔断,让光线穿透而不牺牲隐私。
- 设置“光导通道”:在长条形户型中,可通过顶部天窗+反光吊顶引导自然光至内区,或利用镜面反射增强亮度。

> 案例参考:可借鉴日本建筑师坂茂的“纸管住宅”理念——用轻质透明材料替代厚重墙体,实现“轻盈围合”。

---

四、垂直维度激活:挖掘层高与收纳潜力

上海住宅普遍层高约2.8米,看似有限,实则可通过精细化设计拓展纵向空间:

- 局部挑高处理:若条件允许(如顶层或复式结构),可在客厅区域做局部3.6米挑高,搭配悬挂式书架或吊灯,营造空间张力。
- 悬浮式家具+顶天立地收纳:电视柜、床体、洗手台采用悬空设计,减少地面压迫感;衣柜、储物柜直达天花板,提升收纳容量。
- 夹层或阁楼利用:对于跃层户型,可将楼梯下方空间改造为迷你茶室、藏酒区或宠物活动区。

> 数据支持:研究表明,当收纳效率提升30%时,心理上的“拥挤感”可下降45%以上(《环境心理学杂志》,2021)。

---

五、人文尺度回归:从功能优化到情感联结

真正的空间优化不仅是物理层面的改造,更是对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

- 设置“家庭记忆墙”或“成长轨迹展示区”:利用走廊墙面布置可更换的照片轨道或磁性板,强化家庭成员的情感连接。
- 预留“留白空间”:不将每一寸面积都填满功能,保留一处约6㎡的“不确定区域”,可用于未来兴趣发展(如瑜伽、绘画、咖啡角),赋予住宅生长性。
- 噪音控制与空气流通同步升级:加装新风系统与静音门窗,在开放空间中保障舒适度,避免“通透但嘈杂”的新问题。

> 设计哲学升华:空间不应是“被居住的容器”,而应是“生活的参与者”。通过解构与重组,我们不是在改变房子,而是在重塑一种更自由、更有温度的生活方式。

---

结语:从“户型改造”到“生活革命”

在上海这样一座高密度、快节奏的城市中,150㎡住宅的优化已超越简单的装修范畴,演变为一场关于空间正义、代际共融与可持续生活的微更新实践。通过对原始户型的理性解构与创造性重组,我们不仅能消除物理上的闭塞,更能构建一个呼吸自由、流动共生、充满可能性的理想居所。

> 最终目标不是“更大”,而是“更通透”;不是“更多房间”,而是“更多关系的发生”。这才是当代住宅设计的终极命题。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19:34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8788
金币
404156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96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0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3:18
桐话空间专注于策展型商业设计,通过空间叙事、生态融合与模块化架构,打造兼具文化价值与体验感的场所。其核心逻辑可概括为:

在地性与抽象化:提取地域文化符号(如徽派建筑的马头墙、柱础),以现代设计语言重构。
无界体验:打破室内外、展示与空间的边界,如木栈道引导“移步异景”,绿植与光线营造沉浸式氛围。
有机生长力:采用模块化展架、可重组功能区,让空间随需求动态演变。

🧩 代表案例设计策略对比
案例场景    核心设计元素    叙事主题    空间亮点
合肥展厅    木栈道、马头墙造型、老木地板装饰    徽派水乡文化与自然融合    钢结构柱包裹老木地板呼应“柱础”元素
上海叮当丛林咖啡    模块化展架、绿植矩阵、玻璃幕墙    都市生态栖息地    入口绿植装置与文创广场实现“商业-文化”双转化
上海仙人掌照明展厅    金属仙人掌矩阵、工业废墟装置    工业美学与创新突破    36㎡内构建“荒漠-峡谷”超现实叙事
(补充说明)三案例均体现“空间即叙事媒介”的理念,通过材质、动线、符号的协同传递品牌或文化内核。

✅ 信息缺口与建议
目前“流屿”未在搜索结果中出现,可能为:

未公开项目:桐话空间2025年6月后的新作(当前搜索结果截止2025年6月);
别名或误写:如“流屿”为某案例的非正式名称,或“屿”为“屿”“峪”等同音异形字;
非核心业务:可能为小型装置或合作项目,未被广泛报道。
建议通过桐话空间官网(如无搜索结果,可尝试行业平台如“知末全球案例”或“致设计网”)进一步查询项目全称或时间范围。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19:34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