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笔飞弄13号(部分资料记为13-17号),由其祖父蔡嘉谟于清道光年间购置,是蔡氏家族聚居地。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童年、青年时代,直至1894年出任翰林院编修前均居于此。他在绍兴中西学堂任职及历次返乡时也曾居住此处
🏠 建筑格局与修复历程
故居为典型绍兴传统台门建筑,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具体信息如下表:
项目 详情
占地面积 1856平方米
建筑面积 1080平方米(部分资料记为1004平方米)
建筑结构 砖木结构,乌瓦粉墙、青石板地,花格门窗
主要建筑 第一进门厅(坐西朝东,刘海粟题“蔡元培故居”匾额)、第二进大厅(悬“学界泰斗”匾额)、第三进座楼(蔡元培出生地)
修复时间 1987年修复门厅和大厅,1999年修复座楼
🏅 保护地位与价值
文物等级:2001年6月25日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功能定位:现辟为蔡元培生平史迹陈列室,展示其一生事迹,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绍兴明清建筑形态的重要样本。
✅ 核心意义总结
该故居不仅是蔡元培早年生活与思想形成的见证地,其建筑本身也反映了清代绍兴民居特色,具有历史人物纪念与地方建筑文化双重价值
蔡元培故居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蔡元培的出生地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场所。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笔飞弄13号,是绍兴传统台门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 建筑结构与特色
维度 内容描述
地理位置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笔飞弄13号
占地面积 1856平方米
建筑风格 明清台门建筑,砖木结构、青石板地、乌瓦粉墙、花格门窗
建筑布局 三进院落:门厅(坐西朝东)、正厅、座楼(坐北朝南)
特色陈设 刘海粟题写的“蔡元培故居”匾额、蔡元培半身塑像、生平事迹陈列室
📜 历史与文化价值
蔡元培故居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地:
蔡元培(1868–1940)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华民国教育总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要职。
故居内设有蔡元培生平史迹陈列室,展示其在教育、文化、科学及民主自由方面的贡献。
故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结论与建议
蔡元培故居是一座集历史、文化、建筑于一体的代表性故居,是了解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和蔡元培生平的重要场所。如果你计划前往参观或拍摄,建议:
提前了解开放时间及参观须知;
拍摄时注意保护文物和尊重历史氛围;
可结合故居内的陈列资料,丰富摄影作品的文化背景。
核心风格特征
特征 描述
结构类型 砖木结构,花格门窗、乌瓦粉墙,青石板铺地,体现江南民居防潮、通风特点
布局形态 三进院落(门厅、大厅、座楼),非严格中轴线对称,高墙深院营造宁静氛围
装饰细节 门厅悬挂刘海粟手书“蔡元培故居”匾额,第二进设陈列室,堂厅置蔡元培半身塑像
地域特色 典型绍兴台门建筑,与当地“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的明清民居风格一致
🏛️ 功能与价值
故居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中国唯一专门介绍蔡元培生平事迹的纪念馆,通过复原书房、卧室等场景,展现其早年生活与教育思想起源。2000年后增设文物监测系统,进一步保护建筑原貌。
✅ 风格总结
绍兴蔡元培故居以“明清台门院落”为核心形制,融合居住实用性与人文纪念性,是江南传统建筑与近代教育先驱精神的结合体。
蔡元培在绍兴、上海、北京的三处主要故居均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得到妥善保护,其中绍兴故居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北京故居曾因拆迁争议后明确原址保留,上海故居为市级文保单位。
📌 三处故居基本信息与保护级别
故居所在地 地址 保护级别 公布时间
绍兴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萧山街笔飞弄13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上海 华山路303弄16号 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
北京 东城区东堂子胡同75号 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10月
🧩 各故居保护现状详情
绍兴故居:主体完整,开放参观
建筑格局:坐北朝南的三进砖木结构台门院落,占地1856平方米,第二进已辟为陈列室,堂厅正中放置蔡元培半身塑像。
保护措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5年开放时间为8:30-17:00,需预约参观(含孑民图书馆,周一闭馆),景区内禁止吸烟和携带宠物。
上海故居:市级文保,建筑保存
建筑特征:三层住宅,1984年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3月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北京故居:原址保留,历史意义突出
历史背景:1917-1920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租住于此,为五四运动策源地之一,东西各三进四合院格局,建筑面积368.49平方米。
保护历程:2000年因金宝街工程面临拆迁争议,后北京市政府明确决定原地保留并妥善保护。
✅ 现状总结
三处故居均得到官方认可与保护,绍兴故居作为出生地和青少年生活场所,保护级别最高且开放参观;北京故居因关联五四运动历史,其原址保护具有重要象征意义;上海故居则作为后期生活场所被纳入地方文保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