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割据政权,由李昪建立,共历三个君主,最终被北宋灭亡。南唐的末代君主李煜,既是一个著名诗人,也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无奈与痛苦,而他的诗歌更是充满了哀怨与感伤。
李煜并不愿意做皇帝,他的才华主要表现在文学上,而对政务和军事并不感兴趣。在北宋的压力下,他两次向赵匡胤称臣求和,但都遭到了拒绝。最后,他被赵匡胤俘虏并囚禁在汴京,最终写出了那首传世之作《忆秦娥·娉娉袅袅》。

赵匡胤对李煜的态度复杂,一方面有同情和敬佩,另一方面也带有轻视与嘲讽。曾有一次,赵匡胤对李煜说出一句让人铭刻的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句话成了千古名言,也意味着南唐的命运已注定。

李煜,原名李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生于金陵(今南京)。李从嘉自小就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喜欢作诗和绘画,但对政治和军事并不感兴趣。父亲李璟是一个文人气质的皇帝,对他极为宠爱。
在李璟的统治下,南唐虽然成为了后周的附庸国,但依然保持了一定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富庶。李从嘉的生活也相对优越,他常与诗友交流,沉浸在诗酒美人的世界里。

然而,李从嘉二十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这一切。后周世宗柴荣去世,由其弟柴宗训继位为恭帝。柴宗训性格软弱,不久便被赵匡胤发动兵变所废,赵匡胤自立为帝,建立北宋。
赵匡胤自立为帝后,雄心勃勃地计划统一全国,消除南方割据政权的威胁。南唐作为南方最强大的割据政权之一,自然成为了北宋的眼中钉。赵匡胤开始向南唐索要岁币和土地,并威胁使用武力。

李璟已经年老多病,无法应对北宋的威胁,只好派李从嘉前往北宋求和。李从嘉本不情愿,但为了父亲和国家的安危,他还是决定前往。

973年,北宋攻占了南汉,李煜知道自己也难逃厄运,于是派遣使者前往北宋称臣纳贡,试图避免战争,但赵匡胤拒绝了这一请求。李煜不死心,再次派使者上书,甚至在信中称赵匡胤为“父皇”,自己则自比“儿臣”,却依然被赵匡胤当面嘲笑,第二次求和失败。
第三次,李煜表示可以割让更多土地和城池,但赵匡胤显然不耐烦,他将信件扔在地上,说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一话表明,南唐的灭亡已不可避免。
975年冬,赵匡胤开始全面进攻南唐,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攻占了扬州、镇江等地,逼近江宁。李煜在保卫战中表现出一定的勇气,但最终未能有效反击,只是坚守城池,等待赵匡胤的进一步行动。面对宋军伤亡惨重时,李煜拒绝了臣子的建议,放弃了主动出击的机会。
同年8月,南唐灭亡。赵匡胤将李煜囚禁在汴京,并剥夺了他的皇帝身份和姓名,只称他为“违命侯”。李煜的家人和后妃也都被赵匡胤送给了自己的亲属和大臣作为奴婢。

在汴京的日子里,李煜生活悲惨、孤独。他失去了自由与尊严,只有一些低级侍从陪伴。他每天沉浸在回忆中,凭借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孤寂与哀愁。他用泪水和血写出了那首千古绝唱《忆秦娥·娉娉袅袅》,其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成了李煜最为著名的诗句。
然而,这首诗被赵光义误解为李煜有叛变之心。978年冬,李煜在赵光义的授意下被毒死。尽管他去世了,但南唐的灭亡也标志着五代十国乱世的结束,北宋统一了全国。

李煜虽然死去,但他的诗歌流传千古,成为了五代十国时期文学的珍宝。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