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每一个王朝的终结,几乎都伴随着君主的悲剧。明末的崇祯帝,就是最典型的亡国之君。他在位十七年,勤勉自持,却眼睁睁看着王朝走向覆灭。
崇祯在煤山自缢前留下了一句著名的话:“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这句话既是愤怒,也是无奈。

崇祯把责任推给文官集团和武将,但仔细想想,事情并没那么简单。
明末财政枯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辽东战事又不断耗费国力。崇祯多次下诏,甚至以哭诉的方式请求朝中大臣出资支援军费。
史书记载,当时朝廷连军饷都常常发不出来,导致边军哗变,崇祯恨得咬牙切齿,说这些文官“铁公鸡,一毛不拔”。
可换个角度看,文官们为什么不肯出钱?一方面是因为积贫日久,连许多士大夫自己也家底空虚。另一方面,大明的财政结构严重依赖土地税和商税,真正的大商人大地主往往有办法逃避征收。
朝廷对文官集团征敛无力,最后只能依赖摊派。文官们心知肚明,就算今天交了钱,也只是杯水车薪,改变不了大势。既然如此,干脆保住家产,静观其变。

更重要的是,文官集团对皇帝也早就失去信心,崇祯虽然勤政,但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缺乏决断力。很多时候,他更像是在折子堆里焦躁不安的“批改员”,而不是能够统筹大局的领袖。
文官们很清楚,崇祯难以带领大明扭转乾坤,因而他们选择自保。李自成攻下北京时,这些文官大多转身就去投新政权,丝毫不见悲壮之色。
如果说文官集团是“袖手旁观”,那武将集团就是“按兵不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左良玉。
左良玉早年出身贫寒,凭借军功一步步爬上高位。他在明末确实掌握重兵,号称八十万,虽然可能夸大,但也绝不只是虚数。
崇祯在位多年,对他多有提携,希望能依赖他来镇守一方。等到李自成大军南下,北京危急之时,崇祯连下数道诏令,催促左良玉火速勤王。

可左良玉就是不动,表面上他也派兵出征,但实际上是敷衍了事。史书上记载,他一边拖延,一边找借口推诿,真正的大军始终停在原地。李自成绕开他直取北京,最后一举攻破京城。
为什么左良玉不肯出兵?他心里比谁都明白,大明已经走到穷途末路。打败李自成不等于拯救大明,反而可能引火烧身。
看看卢象升、孙传庭这些真正拼命的将领,战死沙场不说,生前还屡屡遭到文官弹劾,被皇帝掣肘。左良玉深知忠心换不来善终,于是干脆按兵不动,等待时局变化。他的“聪明”,其实就是袖手旁观,让皇帝自生自灭。
说到这里,不得不回到崇祯本人,把责任全推给“亡国之臣”,固然能解一时心头之恨,但并不符合事实。

崇祯登基后确实有一股子锐气,他铲除了魏忠贤,清除了阉党,想要振兴朝政。但从那以后,他就陷入了“勤政”与“无力”的矛盾中。
崇祯过度依赖奏疏,不信任大臣,常常朝令夕改。孙传庭在陕西抗击李自成,屡次请求增援,崇祯犹豫再三,最后既不给足军饷,又不断下诏催促作战,最终把一位难得的名将逼上绝境。
在军事战略上,崇祯始终缺乏整体筹划,他既想对付农民军,又想抵御后金,还想收拾内部腐败,却从未能集中力量解决核心问题。
财政困窘,他没有有效的税制改革;军队涣散,他没有能力建立一支真正听命的中枢军队。到了明末,他几乎是孤立无援。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仓惶之中自缢于煤山。三十四岁的皇帝,就这样结束了生命。那句“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固然让后人感叹,但更多的是一种推诿。

文官的冷漠、武将的按兵不动,固然加速了王朝的崩塌。可没有一个清晰而强有力的最高决策者,国家机器本身也就失去了运转的灵魂。
崇祯性格急躁,疑心过重,又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他想要力挽狂澜,却反倒让大明在内斗中一步步走向深渊。
如果说明朝灭亡的责任,既在文官,也在武将,更在皇帝自己。文官集团看穿了皇帝的无力,于是自保;武将集团看透了王朝的衰败,于是观望;崇祯自己既想掌控一切,又从未真正放手让能人发挥。
最后,当他在煤山上悬梁自尽时,大明王朝也随之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