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阅读
  • 2回复

[猎奇]左良玉手握80万精锐,为什么不进京勤王护驾?都是崇祯自己作的[7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3519
金币
7803
道行
19523
原创
29335
奖券
17968
斑龄
199
道券
1055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316(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9-09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7:32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09-08) —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每一个王朝的终结,几乎都伴随着君主的悲剧。明末的崇祯帝,就是最典型的亡国之君。他在位十七年,勤勉自持,却眼睁睁看着王朝走向覆灭。
崇祯在煤山自缢前留下了一句著名的话:“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这句话既是愤怒,也是无奈。

崇祯把责任推给文官集团和武将,但仔细想想,事情并没那么简单。
明末财政枯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辽东战事又不断耗费国力。崇祯多次下诏,甚至以哭诉的方式请求朝中大臣出资支援军费。
史书记载,当时朝廷连军饷都常常发不出来,导致边军哗变,崇祯恨得咬牙切齿,说这些文官“铁公鸡,一毛不拔”。
可换个角度看,文官们为什么不肯出钱?一方面是因为积贫日久,连许多士大夫自己也家底空虚。另一方面,大明的财政结构严重依赖土地税和商税,真正的大商人大地主往往有办法逃避征收。
朝廷对文官集团征敛无力,最后只能依赖摊派。文官们心知肚明,就算今天交了钱,也只是杯水车薪,改变不了大势。既然如此,干脆保住家产,静观其变。

更重要的是,文官集团对皇帝也早就失去信心,崇祯虽然勤政,但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缺乏决断力。很多时候,他更像是在折子堆里焦躁不安的“批改员”,而不是能够统筹大局的领袖。
文官们很清楚,崇祯难以带领大明扭转乾坤,因而他们选择自保。李自成攻下北京时,这些文官大多转身就去投新政权,丝毫不见悲壮之色。
如果说文官集团是“袖手旁观”,那武将集团就是“按兵不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左良玉。
左良玉早年出身贫寒,凭借军功一步步爬上高位。他在明末确实掌握重兵,号称八十万,虽然可能夸大,但也绝不只是虚数。
崇祯在位多年,对他多有提携,希望能依赖他来镇守一方。等到李自成大军南下,北京危急之时,崇祯连下数道诏令,催促左良玉火速勤王。

可左良玉就是不动,表面上他也派兵出征,但实际上是敷衍了事。史书上记载,他一边拖延,一边找借口推诿,真正的大军始终停在原地。李自成绕开他直取北京,最后一举攻破京城。
为什么左良玉不肯出兵?他心里比谁都明白,大明已经走到穷途末路。打败李自成不等于拯救大明,反而可能引火烧身。
看看卢象升、孙传庭这些真正拼命的将领,战死沙场不说,生前还屡屡遭到文官弹劾,被皇帝掣肘。左良玉深知忠心换不来善终,于是干脆按兵不动,等待时局变化。他的“聪明”,其实就是袖手旁观,让皇帝自生自灭。
说到这里,不得不回到崇祯本人,把责任全推给“亡国之臣”,固然能解一时心头之恨,但并不符合事实。

崇祯登基后确实有一股子锐气,他铲除了魏忠贤,清除了阉党,想要振兴朝政。但从那以后,他就陷入了“勤政”与“无力”的矛盾中。
崇祯过度依赖奏疏,不信任大臣,常常朝令夕改。孙传庭在陕西抗击李自成,屡次请求增援,崇祯犹豫再三,最后既不给足军饷,又不断下诏催促作战,最终把一位难得的名将逼上绝境。
在军事战略上,崇祯始终缺乏整体筹划,他既想对付农民军,又想抵御后金,还想收拾内部腐败,却从未能集中力量解决核心问题。
财政困窘,他没有有效的税制改革;军队涣散,他没有能力建立一支真正听命的中枢军队。到了明末,他几乎是孤立无援。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仓惶之中自缢于煤山。三十四岁的皇帝,就这样结束了生命。那句“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固然让后人感叹,但更多的是一种推诿。

文官的冷漠、武将的按兵不动,固然加速了王朝的崩塌。可没有一个清晰而强有力的最高决策者,国家机器本身也就失去了运转的灵魂。
崇祯性格急躁,疑心过重,又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他想要力挽狂澜,却反倒让大明在内斗中一步步走向深渊。
如果说明朝灭亡的责任,既在文官,也在武将,更在皇帝自己。文官集团看穿了皇帝的无力,于是自保;武将集团看透了王朝的衰败,于是观望;崇祯自己既想掌控一切,又从未真正放手让能人发挥。
最后,当他在煤山上悬梁自尽时,大明王朝也随之终结。
1条评分金币+13
wowoni 金币 +13 - 前天 19:42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4554
金币
364877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6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36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9-1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19:18
左良玉之所以没有进京勤王护驾,原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朱仙镇之战的惨败
左良玉在朱仙镇之战中遭遇了李自成的伏击,导致其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此战后,左良玉的精锐部队损失大半,实力大减。尽管后来又招募了一些士兵,但这些新兵多为乌合之众,既不听号令又缺乏战斗力。因此,左良玉在面对李自成的威胁时变得更加谨慎,不敢轻易出兵。

2. 左良玉年老多病
左良玉此时已经年老且多病,失去了收复中原的雄心。他常在夜间设宴招待部下,生活日渐腐化堕落,这使得他在关键时刻缺乏决断力和行动力。

3. 朝廷的猜忌与党争
左良玉起家是靠东林党人的赏识,而明朝末年的党争非常严重。后来掌权的阉党余孽和楚党、浙党对手握重兵的左良玉十分防范,这种猜忌和不信任使得左良玉对朝廷心存芥蒂,不愿意轻易出兵勤王。

4. 个人恩怨与报复心理
左良玉曾因未能处理好兵变而被贬职,后来虽然被重新启用,但在与杨嗣昌的合作中,杨嗣昌多次对左良玉表示不信任,并试图更换其职务。这些经历使左良玉对朝廷官员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报复心理,甚至将国家大事视为报复的机会。

5. 崇祯帝的无奈与无力
尽管左良玉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军法,但崇祯帝无力处置他,因为害怕一旦处置了左良玉,他可能会加入叛乱。崇祯只能将左良玉削职,但实际上仍然让他担任一军统帅,希望他能“戴罪立功”。

综上所述,左良玉之所以没有进京勤王护驾,既有军事上的失利和个人状态的衰退,也有朝廷内部的猜忌和党争,以及他对朝廷官员的不满和报复心理。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左良玉在关键时刻的按兵不动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前天 19:43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4434
金币
401473
道行
2004
原创
2427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7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123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1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18:29
明朝灭亡的多角度分析

明朝的灭亡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崇祯帝虽然勤勉自持,但最终未能挽救大明王朝的命运。以下是对明朝灭亡的多角度分析:

1. 政治层面

文官集团的冷漠与自保

崇祯帝在位期间,多次下诏请求朝中大臣出资支援军费,但文官集团普遍采取冷漠态度。这不仅是因为财政枯竭,士大夫家底空虚,还因为大明的财政结构严重依赖土地税和商税,而真正的大商人大地主往往有办法逃避征收。文官们心知肚明,即使今天交了钱,也只是杯水车薪,改变不了大势。因此,他们选择自保,静观其变。

皇帝的决策失误

崇祯帝虽然勤政,但缺乏决断力。他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常常朝令夕改,导致朝中大臣无所适从。例如,孙传庭在陕西抗击李自成时,屡次请求增援,崇祯犹豫再三,最终既不给足军饷,又不断下诏催促作战,最终把一位难得的名将逼上绝境。

2. 经济层面

财政枯竭

明末财政枯竭是导致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朝廷连军饷都常常发不出来,导致边军哗变。崇祯帝多次以哭诉的方式请求朝中大臣出资支援军费,但收效甚微。财政困窘使得国家机器无法正常运转,军队士气低落,战斗力大打折扣。

税制改革的缺失

崇祯帝在财政困窘的情况下,没有有效的税制改革。大明的财政结构严重依赖土地税和商税,而真正的大商人大地主往往有办法逃避征收。这使得国家财政收入严重不足,无法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

3. 军事层面

武将集团的按兵不动

左良玉是明末掌握重兵的武将之一,号称八十万大军。然而,在李自成大军南下,北京危急之时,崇祯连下数道诏令催促左良玉火速勤王,左良玉却按兵不动。他心里比谁都明白,大明已经走到穷途末路。打败李自成不等于拯救大明,反而可能引火烧身。因此,他选择袖手旁观,等待时局变化。

军事战略的缺乏

崇祯帝在军事战略上缺乏整体筹划。他既想对付农民军,又想抵御后金,还想收拾内部腐败,却从未能集中力量解决核心问题。在军事战略上的朝令夕改,使得军队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4. 社会层面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明末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的崛起,严重削弱了明朝的统治基础。崇祯帝虽然多次下诏镇压农民起义,但由于财政困窘和军队涣散,效果甚微。

社会腐败与内部矛盾

明末社会腐败严重,内部矛盾重重。文官集团和武将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皇帝与大臣之间的矛盾,使得国家机器无法有效运转。崇祯帝虽然铲除了魏忠贤,清除了阉党,但并未能彻底解决内部腐败问题。

结论

明朝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官集团的冷漠与自保、武将集团的按兵不动、崇祯帝的决策失误、财政枯竭、税制改革的缺失、军事战略的缺乏、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以及社会腐败与内部矛盾等,都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崇祯帝虽然勤勉自持,但最终未能挽救大明王朝的命运。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前天 19:43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