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6阅读
  • 1回复

[转帖]永远不要和任何人诉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9417
金币
363470
道行
2004
原创
2415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6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025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23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50
 人生海海,难免风浪颠簸。

委屈、疲惫、心酸袭来时,我们常渴望向人倾吐,求得一丝慰藉,然现实往往是满腹辛酸诉与人听。

《道德经》有云:“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真懂你的本就稀少,你的苦楚,唯有自心最明了。

与其向外求取虚无的共鸣,不如向内寻一份静定的力量。

季羡林先生曾说:

“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除了自渡,其他人爱莫能助。”

人生的旅途充满了各种境遇,有苦有乐,有喜有忧。

在这起起落落中,最终能够帮助自己的只有自己。

他人或许能在某些时刻给予帮助和支持,但真正要面对内心的挣扎与困境,还是需要自己去跨越。

战国时,吴起手下一士兵伤口化脓,他亲身为士兵吮脓。

此事传开,众人皆赞吴起体恤下属,是仁厚将领。

然而,消息传到士兵母亲耳中,她却失声痛哭,哭得肝肠寸断。

旁人见状十分不解,问道:

吴将军这般善待你儿,是好事啊,你为何哭呢?

老母亲抹着泪,哽咽道:“你们不清楚。

早年我丈夫也在吴将军部下,受伤后吴将军也曾为他吮脓。

我丈夫感念恩情,作战时拼死冲锋,没多久就战死了。

如今吴将军又为我儿吮脓,我儿怕是也要战死了!”

外人只看到吴起的温情,可在这位母亲心中,这份温情却是让她将失去两位亲人的“催命符”。

这世间,哪有什么真正的感同身受?

你的切肤之痛,在他人耳中,或许只是一段无关紧要的闲话;

你的透骨寒凉,旁人伸手,也只能触到一丝微温。

古语说得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这杯生活的茶,是苦是甘,只有入口的人最清楚。

宋代大儒朱熹曾言:“心各有主,不可强同。”

人心如面,各不相同,期待他人完全理解你的苦处,如同期待冬天的蒲扇、夏日的棉袄,终究是错付了。

懂得“冷暖自知”,才是养心的第一步。

《菜根谭》所言:

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

成年人的脊梁,是在无声处撑起的一片天。

生活的风雨袭来,呼天抢地无济于事,反显脆弱。

真正的担当,是把生活的重担稳稳扛在肩上。

任它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不扰他人清梦。

古时有个读书人,屡试不第,家道中落,遭尽乡邻白眼。

他没有四处诉苦博同情,而是默默回到破败的祖屋。

白日耕作几亩薄田,夜晚就着萤火虫的微光或一豆油灯苦读。

将世态炎凉、生活困顿,都化作笔下文章的风骨。

最终厚积薄发,金榜题名。

听过这样一句话:

苦难常需己受,倾诉未必人怜。

把苦楚嚼碎了咽下,不是委屈求全,而是将苦难沉淀为生命的养料,滋养内心的坚韧。

每一次默默的抗争,每一次无声的坚持,只不过是在默默积蓄,悄然精进,等待成功的那一刻。

这份“自己扛”的硬气,是岁月打磨出的温润玉石,也是守护家庭安宁最厚的盾牌。

认识一位刘姨,早年也是“苦水”不断。

老伴不够体贴,儿女不够省心,身体也总有小毛病。

逢人便说,越说越觉得生活灰暗,人也愈发憔悴,朋友渐疏。

后来她听了位老中医的话,说“多言耗气,忧思伤脾”。

她决心改变:

少抱怨,多行动。

烦闷时,就去小院侍弄花草,看生机勃勃,心也开阔;

或是静心打一套舒缓的太极,调匀呼吸,理顺心气。

心气顺了,身体也好了许多,家里氛围其乐融融。

从“口吐怨言”到“身体力行”,戒掉的是倾诉欲,养回的是精气神。

明代大儒王阳明被贬谪至荒僻的龙场,环境恶劣,随从病倒,他亦身处绝境。

但他没有沉溺于抱怨命运不公,反而在这极致的困苦和寂静中,“龙场悟道”。

参透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圣贤之道,终成一代心学宗师。

这沉默中的砥砺与升华,远胜于万千诉苦之词。

倾诉是本能,止语是修行,转化是智慧。

《易经》云:“君子以慎言语。”

“戒掉倾诉欲”,并非封闭心门,而是学会“内观”与“内化”。

把向外求索的目光收回,转而养护自己的心神。

当你停止向外界展示伤口,学会在寂静中自我舔舐、转化与升华,苦痛就少了。

成年人的成熟,始于懂得在沉默中涵养心性,独自品味生活的百般滋味。

那些无处诉说的委屈,咽下去,沉淀为骨子里的坚韧;

那些独自吞咽的苦涩,终将在心田里酿成前行的力量。

古语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最磅礴的力量,往往蕴藏在最深沉的静默里。

静水流深,人稳少言。

戒掉无谓的倾诉,守住心气,涵养精神,便是中晚年最好的养生与修行。

如此,方能在这纷扰世间,活出一份通透、从容与自在的福气。

作者 | 云谷师,来源:日行一善共修平台,日行一善,一年行三百善,积善成德,改变命运。日行一善首发,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主播 | 云湾,暖心宝哥,每晚用声音伴你入眠。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深夜十点,陪你读书。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9417
金币
363470
道行
2004
原创
2415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6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025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2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10:52
这段点评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复杂性和个体在面对挑战时的内在力量,以下是对这段点评的总结和感悟:

1. 自我理解和自我支持:
   - 人生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我们经常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 但《道德经》提醒我们,真正理解自己的人是稀少的,因此我们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2. 内在力量的重要性:
   - 季羡林先生的话强调了自力更生的重要性,人生的旅途中最终能够帮助自己的只有自己。
   - 他人可以在某些时刻提供帮助,但真正的内心挣扎和困境需要自己去克服。

3. 不同视角下的理解差异:
   - 通过吴起为士兵吮脓的故事,我们看到不同人对同一行为的不同解读和感受。
   - 这表明真正的感同身受是很难实现的,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独特的。

4. 自我认知和自我疗愈:
   -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和“心各有主,不可强同”强调了个体经验的独特性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 我们应该学会独立面对生活的挑战,而不是期待他人的完全理解。

5. 逆境中的成长:
   - 《菜根谭》提到,君子在逆境中找到乐趣,这表明逆境可以成为个人成长和强大的机会。
   - 成年人的坚韧和担当是在默默承受中形成的。

6. 沉默中的力量:
   - 通过一个读书人的故事,我们看到沉默和坚持可以转化为成功和成就。
   - 苦难和挑战可以成为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7. 从抱怨到行动的转变:
   - 刘姨的故事展示了从抱怨到积极行动的转变如何改善了她的生活质量和心态。
   - 少抱怨、多行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8. 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 王阳明在龙场的悟道经历说明了在沉默和困苦中可以实现精神的升华和成长。
   - 我们应该学会在沉默中涵养心性,独自品味生活的滋味。

这段点评提醒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需要学会独立面对挑战,培养内在的力量和韧性。通过自我理解和自我支持,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的风浪,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转变。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