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9阅读
  • 2回复

[猎奇]为什么?沙俄日本崛起,唯独大清没落?这里边的猫腻是什么? [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2993
金币
13708
道行
38009
原创
2369
奖券
4785
斑龄
134
道券
1064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3940(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8-17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辉煌的岁月,甚至一度让西方列强对其产生敬意,认为其是值得学习和效仿的对象。然而,进入晚清时期后,清朝的光辉逐渐暗淡,几乎成了世界舞台上的“差生”。与其周围的邻国日本和沙俄相比,清朝的衰败尤为显著,这也让晚清显得异常可悲和耻辱。为何一个曾经强盛的王朝,最终沦落到如此境地?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清朝始终未能迎来复兴,反而在逐渐衰落中被迫沉睡?



首先,国家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通常是由领导人来决定的。当时,日本的“明治维新”成为了一个典范,这场深刻的改革为日本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这个岛国以惊人的速度崛起。而沙俄也不甘示弱,扩张领土并加速工业化进程,使其一跃成为世界的强国。两国的发展理念,最为重要的就是通过增强国家的“硬实力”来立足于世界舞台,而其中的关键就是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工业技术的提升。教育的改革不仅包括了全民教育的普及,还包括军事教育的深刻变革,只有这两者都得到充分发展,国家才能快速成长。



然而,满清的领导层却未能抓住这个时代的机遇。回顾晚清时期,我们可以说,满清根本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宗旨”,其政治目标更多的是集中在维持统治阶层的特权,尤其是皇族和贵族的统治地位。权力的稳固成为了他们的首要目标。面对外来压力和国内的动荡,清朝的管理者并没有清晰的应对策略,也缺乏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即便有部分大臣心有上进之心,但由于领导层的软弱和缺乏进取心,许多改革始终停滞不前。



在当时,满清的教育体系远远落后于日本和沙俄。尤其是全民教育的普及,清朝几乎没有类似的政策。即便是满洲贵族建立了政权后,也不希望普通百姓过于聪明,因为这会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古代的寒门学子,虽然家庭条件有限,但能有机会接受教育的,毕竟已经不算普通百姓中的一员。换句话说,教育资源始终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普通百姓几乎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使得国家无法从民众中汲取更多人才,发展潜力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相比之下,日本的“明治维新”不仅仅是在政治层面进行改革,还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教育方面。日本的政策让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接受教育,这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有能力的年轻人才。随着教育的普及,日本的各个行业也得到了人才的支持,培养出了大量可以支撑国家发展的各类专家。在军事上,日本同样通过广泛的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经验,使得自己的军队迅速现代化。这一切改革,从教育到军事,再到工业,都是从点到面的推进,形成了一个系统化的改革模式。


而清朝在军事教育上却走了完全不同的路线。满清政府将一些军官送往国外短期学习,然而并未进行后续的系统化教育和实践。国内的军官回国后,往往缺乏深度的再教育,导致他们无法真正掌握现代军事技术。而在工业化方面,清朝政府更多依赖外籍专家的指导,缺乏本土人才的培养。直到民国时期,中国才迎来了工业人才的初步爆发,虽然这个过程非常缓慢,但它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如果说教育和军事是关键,工业化也同样至关重要。晚清时期的满清政府并没有像沙俄那样大力吸收西方的工业技术,也没有能力像日本一样通过扩张领土和资源来推动工业化的进程。在大部分时间里,清朝政府甚至为如何解决财政问题和应对外部压力而焦头烂额,国家的财政状况日益堪忧。政府的开销过大,尤其是满清贵族和八旗兵的庞大开支,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这些八旗兵虽然曾经是国家的中坚力量,但他们的后代并没有继续为国家贡献什么,反而依赖国家财政生存。晚清政府每年为八旗兵支付的薪水几乎占据了国家年收入的三分之一,导致国家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难以应对其他领域的需求。



除了财政问题,满清的政治方向也使得国家无法及时进行有效改革。领导层的腐败和保守,使得国家始终无法真正应对来自外部的威胁,也无法有效地改革内部结构。在这种背景下,国家的各项改革政策大多失败,最终导致了清朝的衰败。



因此,从满清的衰败到日本和沙俄的崛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层的改革决心和对教育、军事、工业等领域的投资。清朝的领导层不仅错失了时代机遇,还陷入了自我满足和保守的泥潭,使得这个曾经强大的帝国最终沦为历史的“差生”。




1条评分金币+12
huozm32831 金币 +12 - 前天 20:40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8018
金币
352090
道行
2004
原创
2413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000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1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8-15
清朝衰败的根本原因

清朝从辉煌走向衰败,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多角度分析:

1. 领导层的保守与腐败

保守思想:清朝的领导层在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动荡时,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他们的主要目标是维持统治阶层的特权,尤其是皇族和贵族的地位。这种保守的思想使得清朝错过了许多改革的机会。

腐败现象:晚清时期,政治腐败严重,官员们更多关注个人利益而非国家发展。这种腐败现象不仅削弱了政府的治理能力,也导致了许多改革措施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2. 教育体系的落后

教育资源集中:清朝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贵族和官员手中,普通百姓几乎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种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使得国家无法从民众中汲取更多人才,发展潜力受到极大制约。

缺乏全民教育: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清朝没有推行全民教育的政策。日本通过普及教育,培养了大量的年轻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清朝在这方面明显落后。

3. 军事改革的滞后

缺乏系统化教育:清朝虽然派遣了一些军官出国学习,但并未进行系统的再教育和实践。这些军官回国后,往往无法真正掌握现代军事技术,导致军事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

依赖外籍专家:在工业化方面,清朝政府更多依赖外籍专家的指导,缺乏本土人才的培养。这种依赖性使得国家在技术和管理上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4. 工业化的迟缓

缺乏技术吸收:晚清时期的满清政府并没有像沙俄那样大力吸收西方的工业技术。在工业化进程中,清朝政府为如何解决财政问题和应对外部压力而焦头烂额,国家的财政状况日益堪忧。

财政负担过重:满清贵族和八旗兵的庞大开支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八旗兵虽然曾经是国家的中坚力量,但他们的后代并没有继续为国家贡献什么,反而依赖国家财政生存。这导致国家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难以应对其他领域的需求。

5. 外部压力与内部动荡

外部侵略: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外部侵略加剧了清朝的危机。这些战争不仅暴露了清朝军事力量的薄弱,也使得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失去了尊严。

内部动荡: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内部动荡进一步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基础。这些动乱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国家资源,也使得政府无法集中精力进行有效的改革。

结论

综上所述,清朝的衰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领导层的保守与腐败、教育体系的落后、军事改革的滞后、工业化的迟缓以及外部压力与内部动荡,都是导致清朝衰败的重要原因。与日本和沙俄相比,清朝未能抓住时代的机遇,最终沦为历史的“差生”。这一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层的改革决心和对教育、军事、工业等领域的投资。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前天 20:40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0774
金币
327040
道行
20030
原创
758
奖券
22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78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8-15
近代中日俄发展差异的深层原因剖析
19世纪中后期,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的浪潮,沙俄、日本通过变革实现崛起,而大清王朝却逐步走向没落。这一差异的背后,是制度变革、学习路径、内外环境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日本崛起的核心驱动力:全面革新与持续学习
主动学习与制度转型
日本自唐代起便通过遣唐使吸收中国文化,明治维新后更是全面转向西方,派遣使团赴欧洲学习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并推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改革,从封建国家快速转型为资本主义强国。
企业创新与管理升级
日本企业如三菱、丰田等,在借鉴美国6SIGMA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本土特点发展出全面质量控制(TQC)体系,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教育普及与人才储备
明治政府早在1872年就提出“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目标,1886年推行义务教育,比美国早4年、法国早10年,为工业化奠定了人才基础。
沙俄扩张的战略逻辑:地缘野心与有限突破
欧洲重心与远东局限
沙俄虽长期觊觎远东出海口(如旅顺港),但其政治、经济重心始终在欧洲,对大清的入侵受限于西伯利亚铁路(1916年才完工)的交通瓶颈,难以持续大规模用兵。
多线扩张与资源分散
沙俄同时在中亚、伊朗及奥斯曼帝国等多条战线扩张,对大清的侵略以局部领土掠夺为主(如《瑷珲条约》《北京条约》),未形成系统性征服。
大清没落的关键症结:制度僵化与被动应对
固守传统与改革滞后
面对西方冲击,大清统治阶层仍坚持“中体西用”,洋务运动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未触及君主专制、科举制度等核心体系,导致改革“治标不治本”。
内外矛盾的恶性循环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内部动荡消耗了国力,而甲午战争(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等外部打击进一步削弱了统治根基,形成“落后—挨打—更落后”的闭环。
教育与人才的断层
科举制度直至1905年才废除,近代教育体系缺失,导致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极度匮乏,无法支撑工业化转型。
国际环境的催化作用:博弈与制衡
三国干涉还辽(1895年)的典型案例
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割占辽东半岛,因触犯沙俄在东北的利益,遭俄、德、法联合施压而被迫归还(清廷支付3000万两赎金),反映出列强对东亚的势力争夺。
日俄战争(1904-1905年)的后续影响
日本击败沙俄后未直接占领东北,而是通过《朴茨茅斯和约》将东北归还清廷,实则是列强博弈下的妥协,而非“善意”。
对比总结:变革意愿与执行效能的分野
维度    日本    沙俄    大清
制度变革    全面资本主义改革    保留农奴制残余的改革    拒绝根本性制度调整
学习路径    主动模仿+本土化创新    军事技术优先    技术引进为主,排斥制度
内外协同    政府与民间形成改革合力    贵族主导,缺乏社会基础    统治阶层内部分裂
历史启示:开放与变革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密码
日本的崛起证明,持续学习、制度革新与教育普及是后发国家实现赶超的关键;沙俄的扩张则显示,地缘野心若缺乏内部治理支撑,难以转化为持久国力;而大清的没落警示,固守传统、拒绝变革终将被时代淘汰。三者的对比深刻揭示了近代国家竞争的本质:不仅是军事与经济的较量,更是制度活力与文明适应性的比拼。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前天 20:40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