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阅读
  • 1回复

[红楼梦]为什么黛玉一进贾府,元春就封妃?黛玉一死,贾府就被抄? [4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0286
金币
323285
道行
20030
原创
758
奖券
22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71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1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小时前
书中第三回,黛玉初次进贾府,但当时林如海尚在,黛玉到外祖家只是方便照顾和教养,并非长住。可是到了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后,黛玉处理完父亲的丧事后再度进贾府,便是长久的留在贾府,再无归处了。



01


元春才选凤藻宫是在第十六回,当时就挺突然的,全府的人都没料到。
书中说到当日是贾政的生辰,宁荣二处人丁都齐集正在庆贺,忽有门吏忙忙进来,至席前报说:“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
这一下唬的贾赦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忙止了戏文,撤去酒席,在中门跪接。只见得六宫都太监夏守忠乘马而至,前后左右又有许多内监跟从。

那夏守忠也并不曾负诏捧敕,至檐前下马,满面笑容,走至厅上,南面而立,口内说:“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

这没头没尾的话,让贾赦等都不知是何兆头,只得慌忙更衣入朝。贾母等合家人等心中也都惶惶不定。
为什么大家都如此惶恐不安,因为谁都不知道宫中出了什么大事,不停的使人飞马来往报信。
等了两三个时辰,管家赖大终于等到夏太监出来道喜:

“说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后来老爷出来亦如此吩咐小的。如今老爷又往东宫去了,速请老太太领着太太们去谢恩。”

要说这封妃的大事,贾政在朝为官,怎么事前一点风声都没听到呢?再者元春入宫都十年了,年轻貌美的时候不得宠,如今怎么突然就被皇帝记起来要提拔封妃了呢?
难怪贾府的人都慌成一团,以为出了啥祸事呢。元春这封妃之事来得实在蹊跷。
其实元春突然获宠,并不是她本人的功劳,也不是贾府立了什么大功得来的。皇帝来这一出,根本原因在于黛玉。
黛玉此时和贾琏还在赶路,人还没到贾府,她带来的影响已先到了。隔日,贾琏一行人才回到了贾府,其中贾雨村与黛玉有师从之谊,故同路作伴而来。后来贾雨村进京陛见,很快后补了京缺。





02


看出苗头了没有?为何说元春封妃是黛玉的原因,又为何提到贾雨村?这个下文再说。
我们先来看看黛玉对贾府的影响。书中说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便从科第出身。
林家是钟鼎之家,亦是书香之族,只是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这样的清贵之家对皇帝来说最好不过了,林如海有才,身后又无家族拖累,所以当今圣上钦点他为巡盐御史。
可别小看这巡盐御史,这个职位非皇帝的亲信不能当。巡盐御史的主要职责是监督盐政,包括收缴盐税、监督盐商专卖及查处私盐等,这相当于拥有反腐败的大权。皇帝钦点了林如海,说明林如海已获得皇帝充分的信任。
很显然,林如海身后的靠山是当今的皇帝。
只是替皇帝办事,难免会得罪人,特别是要查出私盐,揪出贪官这一块。所以林如海不放心黛玉,以及他英年早逝可能都存在来自对手的暗害。
林如海虽然不在了,但是皇帝并没有忘记他,也没有忘记他的遗孤林黛玉。因为皇帝不能让其他支持他的臣子寒了心,那时可正值旧皇新皇权力交替之时,他需要得到更多像林如海这般的臣子支持和拥护。
如果贾府没有出面收留黛玉,估计皇帝也会下旨为她找一府好人家来抚养她。待她长大再为她指一门合适的亲事,这样也算对林家有一个交代。
那皇帝为什么不直接接黛玉进宫呢,这不合适,黛玉还小,没到待选的年龄,接入宫名不正言不顺。而且黛玉那么小,宫中那么复杂,她极容易遭受暗箭。
贾府作为黛玉的外祖家,出面收养她最合适不过了。其实一直以来,贾府的靠山都是旧皇,也就是太上皇。毕竟当初贾府的太爷爷从战场上救了太上皇,所以太上皇给了贾府几十年的繁荣富贵。
但是新皇上位后,肯定不愿意看到贾府继续站在太上皇这边。这也是元春进宫十年却没有得宠的原因。看在贾政老实,府里也没有什么异动,皇帝才没有对贾府动手。
可现在黛玉进府了,为了抚慰林家,同时也做给其他臣子看,皇帝马上对元春进行了晋升。多年来元春默默无闻,如今林如海一死黛玉还没到府,就封了元春,这也是在暗示贾府要好好对黛玉。
本来以贾府这些老狐狸的见识和经验,他们不可能不懂这份暗示,只是他们高兴过度,兼之利益熏心,最后慢慢的忘了。





03


元春封妃后,宫里还下旨可以省亲。为了迎接元春回家,贾府耗巨额建造了省亲别院大观园。
元春省亲时,大观园是什么模样呢?“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像,富贵风流。”
贾妃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在她回宫之前,还不忘劝一句:“以后不可太奢,此皆过分之极。”
建造如此奢华的大观园,得花多少钱,这些钱贾府又是哪里来的?
书中第二回时,冷子兴就说了,“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
贾府的状况不过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贾府靠贾政、贾琏的一点俸禄和年节宫里头的赏赐,能维持全府的开销已经不错了,哪里还有多余的钱财?更何况建这样一座奢华万分的大观园。
只能说,这些钱花的都是林家的,是林如海留在黛玉的财产,黛玉的日常用度和将来的嫁妆都在这里了。
以林家四代列候的底蕴,林家人口又不多,积累的钱财不会少。当初林父病重,贾琏送林妹妹回去,林如海肯定早已为黛玉安排好了日后的一切。
只是林父没料到,贾府花光了他留下的这些钱。到了书中第七十二回时,贾府已经走向没落,宫里的夏太监派小太监上门“借钱”,只是区区二百两银子,府里都拿不出了,王熙凤只能拿出自己的金项圈当了银子来打发太监。
贾琏这边又无奈答应了要给周太监一千两银子,看着眼前的拮据状态,贾琏叹气说:“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那就是曾发过这样的财了。贾琏或者说贾府什么时候发过这样的财呢,就是元春封妃后,宫中赏赐的也不过是一些中看不中用的物品,且也不能拿去换钱。
要说贾府曾得到过这样一大笔的钱财,那只能是林父死后,林妹妹进府时带进来的。





04


贾府如果一直善待黛玉,并支持宝玉与黛玉的婚事,让黛玉成为贾府下一代的当家女主人,估计贾府后面不会有灭顶之灾。但是贾府不仅花光了林家的钱,最后还让宝玉娶了宝钗,黛玉泪尽而亡。这让皇帝如何能再容忍?
关于二宝成亲,高鹗版是元春先病死,宝玉后娶宝钗,他们成亲之时也是黛玉命尽之时。这一点我认为电视剧处理得比较合适,宝玉宝钗成亲当天,传来元春的死讯。
元春之死,就和她的封妃一样突兀。黛玉来,她封妃;黛玉死,元春也死了。并且不久之后,贾府就被抄了。
元春的死,以及贾府的被抄,还是因黛玉而起。功臣的遗孤没了,贾府隐形的保护网也就没有了。
皇帝或许没有时间一直关注黛玉的事情,但是不要忘了,贾雨村是黛玉的老师。贾雨村不时的会到贾府,还经常要求要见宝玉,这有没有可能他是替黛玉来察看宝玉?有句话叫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贾雨村的人品确实不咋样,当初对香菱就见死不救,忘恩负义。不过这也并不能肯定他一定不会救黛玉,毕竟此一时彼一时,情况已有所不同。
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时,贾雨村刚靠贾府出面谋得了官职,而薛家与贾府有亲,他为了前程不能不帮薛家。毕竟之前他因不通时务弄丢过乌纱帽,所以那时他肯定是会偏向薛家的,他本性自然还是自私,先顾自己的。
到了黛玉之事时,贾雨村的做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不是说他变善良了,只是时境不同了。这个时候贾雨村在朝的品级其实已经高于贾政,甚至也差不多得到皇帝的重任了。
贾雨村能有这样的地位,表面看是贾府和王家帮忙,实际上却是林如海。比如黛玉母死第一次进京时,林如海让贾雨村同路而往,也有托贾雨村路上帮忙照顾之意。
“雨村另有一只船,带两个小童,依附黛玉而行。”
等到了都中,雨村先拿着名帖到荣府的门前投了。贾政看了是妹丈之书,忙请入相会。

“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

金陵应天府之职,是贾政帮忙在内中协助,但贾政愿意帮此忙,看的是林如海的面子。
黛玉第二次进贾府,贾雨村因“与黛玉有师从之谊”,依然“同路作伴而来”。后来由王子腾累上保本,补了京缺,但这里面还是少不了林如海的关系。
若贾雨村感念林如海之恩,为黛玉打抱不平也不为过。林如海留给黛玉的财产被盗用完了,黛玉最终也没能如愿嫁给宝玉为妻,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黛玉没了。一个青春正好的少女,居然泪尽而亡,这在贾府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
这些消息,贾雨村只要抓住时机在皇帝面前说上几句,贾府的末日就来了——元春死了,贾府被抄了。


贾雨村不一定是为了黛玉才扳倒贾府,黛玉这边他可能只是顺手而为,他主要的目的是向皇帝表忠心。
贾雨村和林如海一样,都是支持新皇的一派,那对于拥护太上皇的贾府一派,皇帝肯定是要铲除的。贾雨村自然明白这其中的奥妙,所以他只要在关键时刻顺水推舟一把,事情就办成了。
之前看在林如海的遗孤黛玉的份上,皇帝还可放贾府一马。可贾府得意忘形,不知收敛,待到黛玉命陨之时,贾府便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0286
金币
323285
道行
20030
原创
758
奖券
22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71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1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小时前
黛玉入府与元春封妃的潜在关联
关于黛玉进贾府与元春封妃的时间巧合,目前并无直接史料或文本证据表明二者存在因果关系。从《红楼梦》的叙事逻辑来看,元春封妃是贾府政治地位的重要转折点,而黛玉入府则是宝黛姻缘线的开端。两者在时间上的先后可能更多是作者曹雪芹的结构性安排,通过家族兴衰与个人命运的交织,强化小说“盛极而衰”的悲剧主题。元春封妃带来的短暂荣耀(如省亲),与黛玉寄人篱下的敏感心境形成对比,为后续贾府的崩塌埋下伏笔。

黛玉之死与贾府抄家的多重逻辑解读
主题象征层面:希望的幻灭与家族的崩塌
灵魂支柱的坍塌
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文化精神的象征,其死亡被视为贾府“精气神”的彻底湮灭。她代表的林家百年书香底蕴,恰是贾府所缺乏的内在生命力。当黛玉这一“最高文化水平的代表”逝去,贾府失去了通过联姻获取文化救赎的可能,家族衰败成为必然。
悲剧的连锁反应
宝黛姻缘的破灭(以黛玉之死为标志)与贾府抄家共同构成小说的核心悲剧。黛玉之死象征着理想爱情的终结,而抄家则是现实层面的彻底败落。二者在时间上的衔接,强化了“一切希望落幕”的幻灭感,宝玉最终皈依佛门的结局也由此注定。
经济与政治层面:林家资源的耗尽与外部危机的爆发
林家财富的潜在支撑
有观点认为,黛玉之父林如海(巡盐御史,明清时期的“肥缺”)的财富可能间接维持了贾府的奢靡开销。黛玉入府时携带的“行李”被推测为林家财产,而林如海死后,这笔资源逐渐耗尽。黛玉之死意味着林家庇护的彻底消失,贾府失去经济缓冲,最终因财政亏空暴露而遭抄家。
政治靠山的丧失
元春封妃曾为贾府带来政治庇护,但她的死亡(与黛玉之死时间接近)使贾府失去皇权支持。黛玉之死与元春之死的“双重打击”,导致贾府在朝堂斗争中孤立无援,最终被政敌扳倒。
家族内部层面:文化缺失与管理失控的必然结果
经济问题的本质是文化问题
贾府之败表面是经济亏空,实则源于文化底蕴的匮乏。贾赦、贾珍等掌权者沉溺享乐,缺乏长远筹划;王熙凤、探春等改革者无力回天。林家若能通过黛玉与贾府深度融合(如联姻),或可注入文化活力,但这一可能随黛玉之死彻底断绝

内帷管理的崩坏
黛玉的存在本可能以其清雅家风影响贾府内帷,但实际中,贾府女眷(如贾母、王夫人)安于富贵,邢夫人、赵姨娘等则专注私利。这种奢靡与内斗的风气,在黛玉死后进一步失控,加速了家族的崩溃。
总结:命运交织下的悲剧必然
黛玉的生死与贾府的兴衰,本质是《红楼梦》“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主题的缩影。无论是象征意义上的精神支柱坍塌,还是现实层面的经济政治危机,二者的关联均服务于小说对封建家族必然败落的深刻批判。黛玉的“来”与“去”,恰如贾府的“盛”与“衰”,共同谱写了一曲“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末世悲歌。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