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伯希和考察团与敦煌莫高窟的早期影像记录
1908年2月25日,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带领考察团从新疆进入敦煌,对莫高窟展开了最早的全面系统考察。他们进行了洞窟编号、测绘、摄影及文字记录等工作,其成果被收录于六卷本《Les Grottes de Touen-houang》(《敦煌石窟》)中,保留了约182个洞窟在破坏前的珍贵影像,包括外景、彩塑和壁画等内容。这些资料成为后世研究莫高窟原始风貌的关键依据,尤其在洞窟因自然侵蚀、历史变迁及人为破坏发生巨大改变后,其价值愈发凸显。
伯希和考察成果的核心价值
影像资料的稀缺性:百年间,莫高窟部分洞窟因自然风化、人为劫掠(如壁画被切割、彩塑被盗)及历史事件(如1922年俄罗斯士兵驻扎导致烟熏破坏)已面目全非,而伯希和拍摄的照片意外留存了当时完好的艺术细节,例如部分现已不存的壁画与彩塑。
学术研究的奠基性:考察团的编号、测绘数据及文字记录,为敦煌学的建立提供了早期基础,其系统性工作至今仍被学界参考。
文化遗产的见证意义:尽管伯希和团队的行为伴随文物掠夺争议(如骗取藏经洞文献),但客观上通过影像为中国保留了一份“文化记忆”,成为后人追溯莫高窟原始风貌的重要途径。
莫高窟百年变迁的历史背景
破坏因素的多重叠加
自然因素:风沙侵蚀、湿度变化导致壁画褪色、彩塑风化。
人为破坏:
清末时期,斯坦因、伯希和等外国探险家通过贿赂道士王圆箓,盗走大量文献、壁画及彩塑,造成不可逆损失
1922年,数百名俄罗斯沙皇士兵被关押于洞窟,烟熏火燎进一步损坏壁画。
道士王圆箓为改建道观,曾打通洞窟、粉刷壁画、修改佛像。
莫高窟的历史地位: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历经千年营建,集雕塑、绘画、建筑于一体,是世界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遗址之一,其价值涵盖宗教、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
现存影像的历史局限性与启示
局限性:伯希和拍摄的影像多为黑白照片,且受限于当时技术,无法完全还原壁画的色彩细节与立体效果。
当代启示:这些影像提醒后人,文化遗产保护需兼顾预防性保护与国际合作,同时通过数字化技术(如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项目)延续其生命力,避免历史遗憾重演。
通过伯希和考察团留下的影像,我们得以一窥莫高窟在浩劫前的辉煌,这既是对历史的见证,也是对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