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伯希和考察团与敦煌莫高窟的早期影像记录
1908年2月25日,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带领的考察团从新疆进入敦煌,对莫高窟展开了最早的全面系统考察。他们进行了洞窟编号、测绘、摄影及文字记录等工作,其成果被收录于六卷本《Les Grottes de Touen-houang》(《敦煌石窟》)中,保留了约182个洞窟在自然与人为破坏前的珍贵影像,包括外景、彩塑及壁画等内容。这些资料成为后世研究莫高窟原始面貌的关键依据,尤其部分洞窟的壁画和彩塑在百年间因自然侵蚀、历史战乱及人为破坏已不复存在,仅能通过伯希和图录窥见原貌。
伯希和考察成果的历史价值与争议
文物保护与研究价值
伯希和团队拍摄的黑白照片客观记录了20世纪初莫高窟的原始状态,例如第257窟的“九色鹿本生”连环画、第259窟“禅定佛”的微笑彩塑等,为当代修复与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视觉参考。其测绘数据和文字记录也成为敦煌学的基础文献之一。
殖民背景下的争议性
尽管考察成果具有学术意义,但伯希和的行为本质上是殖民时代文化掠夺的一部分。他通过贿赂道士王圆箓,获取了大量敦煌藏经洞文献(约6000卷)及文物,部分壁画和雕塑被切割带走,对莫高窟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这种“研究性掠夺”模式与同期斯坦因、华尔纳等人的行为共同构成了敦煌文物外流的灾难史。
莫高窟百年变迁:从完整到残破的警示
自1908年至今,莫高窟的损坏主要源于三方面:
自然因素:风沙侵蚀、温湿度变化导致壁画褪色、剥落,部分洞窟结构出现裂隙;
人为破坏:除伯希和等西方探险家的劫掠外,1922年数百名沙俄士兵被关押于洞窟,烟熏火燎进一步损毁壁画;道士王圆箓为改建道观,曾打通洞窟、粉刷壁画、修改佛像;
近代不当干预:如1940年代张大千临摹壁画时揭取外层壁画的行为,虽争议尚存,但客观上对文物造成了扰动。
这些历史教训促使当代对莫高窟实施严格的数字化保护与限流措施,以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