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1年到1945年,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体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而包括这场战争在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让全球人民记忆犹新。
然而多年以后,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才发现,明明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打的就已经有点吃力了,为什么还要在1941年的时候偷袭美国呢?这其中的缘由还得从二战本身说起。
1、逐渐膨胀的野心
从国家层面来说,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而从国际层面,它却不止有这个意义。
别看抗日战争是1931年开始的,但中日之间的渊源可是从清末时期就开始了,就比如让我们记忆犹新的中日甲午战争。
也就是因为那次,日本尝到了甜头,便在之后的很多年,对内改革对外制定了更加完善的扩张战略,仿佛很有信心要将中国拿下。
这显然是日本逐渐膨胀的野心在作祟,也因为如此,我们得以知道,从日本侵略者踏入中国领土的那一刻开始,他们想的从来都不是共同繁荣,而是亡国灭种和领土侵略。
而由于当时的中国已经遍体鳞伤,所以即使日本在世界强国中没能够的上前几名,也在后来的战争中对中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屠戮。
在这期间,日本人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但奇怪的是,在经过疯狂的进攻之后,1941年左右的日本攻势明显降了下来,也就是进入了我们常说的战略相持阶段。
在这期间,日本的进攻策略明显发生了变化,而抗日战争也逐渐开始和国际接轨,东亚的这场战争竟然在不知不觉间就成了决定反法西斯战争的关键。
而更让人琢磨不透的是,日本竟然在这一阶段果断对美国下手,直接明晃晃的偷袭了日本珍珠港,并在那之后得到了美国的回击,造成太平洋战争就此爆发,抗日战争也一下子局面大变的结果。
想当初,日本可是扬言三个月拿下中国的,但从现实来看,三年都没有成果,可见已经乏力了,但为什么又去招惹美国呢?
2、转折——偷袭珍珠港
要想搞清楚日本这么做的原因,那就不得不提到这个引起太平洋战争也是将日本带入战败的深渊的偷袭事件了。
1941年,在珍珠港驻扎的美军还在休息的时候,日本的战机已经从航空母舰上起飞,并且悄然来到了珍珠港上空,而在上级的命令之下,战机毫不犹豫的对珍珠港发起偷袭,最终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
从这次偷袭的结果来看,日本是获得了一定的胜利的,但随之而来的一切就完全不在日本的预料之内了。
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斗力大为减弱,在之后的半年之内都没能缓过劲来,其战略部署遭到了精确的打击,对美军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失败。
而在那之后,偷袭成功的日本借着这个大好时机逐渐进攻到东南亚地区,一时风头无两,更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不少的战争资源,为支持中国战场上的进攻提供了来源。
然而,这些只是短期内的影响,从长期来说,日本虽然是偷袭成功了,但也真正的惹怒了美国,这也为之后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这次偷袭也让各国认识到了日本的强大野心,如果再不团结起来阻止它,那么整个东亚恐怕都要落到法西斯国家的手中了。
于是,在这次偷袭之后,各国形成了同盟,誓要战胜彼时膨胀的日本,所以,从这个方面讲,日本是既惹了众怒,又改变了抗日战争的敌我态势,可见这场偷袭并不是那么划算。
3、都是资源惹的祸
不过话又说回来,不怎么划算日本也是明晃晃的履行了,至于其挑起战争的原因,这就要从当时日本面临的艰难处境说起了。
别看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是多么的耀武扬威,但实际上,由于本身的国家限制,日本挑起战争的战略支持其实大部分都来源于外部。
这就导致了日本在抗日战争的后期,因为前期的大举进攻消耗了大量的军事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战略资源缺口,急需额外的资源补充。
也就是说,日本的攻势强弱几乎全依赖于资源能否及时的供应,如果一旦断供,那么无论是慢慢蚕食还是一口吞下的侵略手段都是无用的。
所以,在1939年左右,日本制定了最新的作战方向,一个北上一个南下,看样子是要逐渐扩大自己的侵略目标,为中国战场掠夺更多的资源。
但计划归计划,无论是北边的苏联还是南边有着英美荷兰驻军的殖民地国家,都不是日本可以凭一己之力可以撼动的。
更何况,再后来的日俄战争中,日本也明确的感受到了苏联的强大,只能在那之后对当时在东亚利益上与日本存在根本矛盾的美国下手,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别的,不过是为了短暂的给美国使绊子,让自己获得时间去争夺其他地区的战略资源。
或者说,也是对美国的一次示威,逼着美国在当时的日美谅解方案中做进一步退步,好给日本争得更多的战略资源。
当然,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到了1941年左右,日本的战略物资告急,中国战场也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已经等不及了。
而且,从当时日本的状态来看,他们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在中国战场上了,而是想获得更大的战争优势,或是助益本国发展,或是策应欧洲战场上的变化,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珍珠港事件之所以成为日本战败的前奏也是日本没有自知之明,自不量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