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启明创投:大模型三个月一迭代,没有永远的王者
启明创投作为一家在AI领域投资较早且广泛的风投机构,其观点和策略对于理解当前AI行业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下是对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和执行董事胡奇在2025WAIC前夕分享的几点关键内容的深入解读:
1. 大模型的快速迭代与竞争态势
三个月换一代
- 技术演进:大模型的技术演进速度非常快,任何大模型在基准测试榜上的领先优势不会超过三个月。这意味着大模型公司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技术突破和性能提升几乎是持续不断的。
- 成本下降:随着技术的进步,大模型的成本也在快速下降。从“可用”到“好用”的转变,使得大模型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
AI+内容
- 超级AI应用:周志峰预测,AI+内容是近期最有可能出现“超级AI应用”的地方。生成式AI天然适合内容生成,可能颠覆传统互联网的连接模式,带来范式转移。
- 布局企业:启明创投已经布局了一些企业,但谁能成为下一个“字节跳动”还不好说。
2. 具身智能的挑战与机遇
人类的浪漫
- 创业者的执念:过去两年,国内新成立的具身智能公司已超过100家。创业者们认为,具身智能与人类的连接是情感层面的终极技术形态。
- 大规模商业化:然而,机器人要想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还面临许多挑战。例如,“节拍”问题、极高扭矩的关节电机的工程难度和成本问题、缺乏高质量的训练数据等。
闭环飞轮
- 规模化部署:启明创投判断,智能机器人将率先在拣选、搬运、组装等场景实现规模化部署,积累大量机器人第一视角数据与带触觉的操作数据。
- 模型能力迭代:这一飞轮将驱动模型能力迭代,最终推动通用机器人迈向大规模落地。
3. 超级AI应用的“天时”
理性与克制
- 技术土壤:超级应用的技术土壤已经具备,推理成本正在快速下降,模型能力也在快速进化。
- 契机:超级应用的出现还需要一个契机,即哪个领域率先让AI变成刚需?哪个场景能容纳亿级用户每天反复使用?哪个产品真正打破了平台与用户旧的边界?
4. 投资判断:什么是真需求?
真机会
- 被“喊”出来的产品:很多产品是被“喊”出来的,而不是“长”出来的。这些产品往往在短期内吸引大量关注,但最终无法交出实际数据。
- 有实实在在的数据:真正靠谱的AI项目,不用炒,老板会问你:“我看那家公司收入都过亿了,你们看过吗?”这才是真需求。
其他模态的小模型
- 关注其他模态:相较竞争格局日渐明晰的基础模型和语言模型领域,胡奇会关注其他模态的小模型,如AI for Science、AI安全等。
- 商业化的转折点:投资的前提是判断这项技术是否到了商业化的转折点,哪种团队基因在当前阶段最有可能成功。
结语
启明创投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当前AI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投资策略。无论是大模型的快速迭代、具身智能的挑战与机遇,还是超级AI应用的“天时”,都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