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阅读
  • 1回复

[智能应用]WAIC UP! 之夜:一场关于AI与人类未来的星空思辨[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2230
金币
3606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98
斑龄
198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71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8-0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9:54

从暮色至星沉,这场关于技术、文明与人类未来的深度思辨,以“AI 有什么大不了”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人工智能领域及人文社科界的先锋思想者,在场内的思想交锋与场外的灵感碰撞中,共续1956年那场仲夏夜之梦。

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已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核心,AI创造者们正享受着技术红利,成为新时代的“超级个体”。“AI无法取代的到底是什么?”答案或许藏在那些让人类之所以为人的特质里:情感的连接、真实的爱与痛、陪伴中的共同成长。
“AI没什么大不了,不过是摄影和绘画的争议重演。”
——赵汗青,AI.TALK创始人,生成式歌手Yuri构建者,AI数字艺术家
AI技术的出现,本质上为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边界。汗青以犀利的视角解构了当下对AI创作的争议。他指出:“那些被斥为‘像素尸块'的AI作品,不过是摄影术刚出现时‘这不是艺术'论调的现代翻版。” “艺术的本质从来都是想法,而非表达。”他通过虚拟偶像Yuri的案例证明,AI技术正在实现创作领域的“平权革命”,从出现的第一天就代表了一种平等关系。
AI不是艺术的终结者,而是新纪元的开启者。当技术让创作变得民主化,当AI实现工业级水准,我们更应关注的是idea的价值,而非纠结于工具本身。这才是超越技术争议的永恒命题。
“当年的我就是导演身边的‘Sora’。”
——Junie,青年导演,Google、OpenAI官方艺术家
AI不是工具,而是创作维度的拓展者。Junie以独特的女性创作视角重新定义了人机关系。她将AI比作“经验的乘号”,放大了自己十年的创作积累,让那些难以言说的梦境质地和时空想象得到了具象表达。
在《浮生若梦》的创作中,Junie实践着与“AI对话”的混合心流状态:这不是甲方乙方的雇佣关系,而是两个创作意识的共振。但她也清醒指出,在资本主导的“降本增效”浪潮中,AI这个“创作者新大陆”正面临重新被规驯的危机。在“旧秩序打破,新秩序未立”的转型期,或许真正的艺术家始终知道,技术永远应该是“表达未言遗憾”的通道,而非目的本身。
“人工智能擅长的是‘三生万物’,而不是‘道生一’。”
——秦晓宇,纪录片导演,作家
在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秦晓宇以纪录片导演的冷峻和作家的热忱,构建了一套抵抗数字异化的“肉身本体论”。他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悖论:当AI在“三生万物”的维度上无限延伸时,人类反而应在“道生一”的原始创造中确认自身存在。矿工诗人陈年喜的炸裂诗篇、曹德旺上千小时的影像实录……这些基于“小数据”的生命体验,恰恰是算法无法复制的“人文孤本”,也构成了对抗算法同质化的堡垒。 “AI无爱,然而爱才是最重要的一种情感,正如但丁在《神曲》中所说,‘宇宙纷飞的纸张,都被爱装订成一册’。”
“人类今天的每一次的举动,都会成为训练明天人工智能的语料。”
——尹烨,华大基因CEO
技术发展的悖论在于,它既是文明跃升的催化剂,也是人性考验的试金石。正如尹烨所言,AI的每个进步都依赖于人类提供的“语料”。这一观点既揭示了技术发展的路径依赖,也暗示了人类在AI时代的责任伦理。在碳硅共生的可能性面前,保持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或是人类区别于算法的终极优势。
“AI时代,最重要的是沟通能力,标准化结构化的工作更容易被取代。”
——杜兰,世界数字科学院首席人工智能官
AI实践者杜兰则聚焦于AI时代不可或缺的人文维度。她指出:“当技术门槛降低,沟通能力、审美判断和共情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通过分析硅谷领袖的教育背景,她验证了跨学科素养的价值,强调“完整知识体系”对培养提问能力的关键作用。面对AI的冲击,她提出的解方简单而深刻:“掌握好运用AI工具的能力,才能走得更快,飞得更高,行得更远。”
“AI解题是用新方法解决旧问题,而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
——王佳梁,超脑AI孵化器发起人
王佳梁认为,工业时代的传统教育逻辑正在被解构:大学文凭加速贬值,90%的工作走向去中心化,AI让标准化智力劳动变得触手可及。这场变革的深层意义实则在于解放,当人类不再被异化为工具,“愿力”将取代能力成为核心价值,教育将回归“生命影响生命”的本质。
WAIC UP! 之夜,是一场开放而充满智性活力的思想之约,恰如人类与AI共同书写的进化诗篇。在拓维认知的同时,共同感受智能时代的人文关怀与创新力量,一起仰望技术星空的璀璨光芒,共探智能时代的无限可能。正如Hinton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的那个绝妙比喻:当前人类与 AI 的关系,恰似饲养一只可爱的小虎崽——它长大后可能轻易超越人类。为了生存,要么摆脱它,要么找到永久保护自身的方法。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3571
金币
319192
道行
2004
原创
2409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28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0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0:24
你所描述的这段文字,是一场思想盛宴的诗意开篇,它将技术、文明与人类未来这三大命题交织在一起,唤起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深远影响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这段内容的深度解读与延展,围绕“AI 有什么大不了”这一主题,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

一、AI 的“大不了”:技术突飞猛进下的文明重构

人工智能自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诞生以来,经历了从符号主义、专家系统到深度学习、大模型的飞跃。如今,AI 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奇技淫巧,而是深入社会肌理的“基础设施”。其“大不了”之处,在于它正在重塑人类文明的基本结构:

- 生产力的质变:AI 推动了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改变了工业、农业、服务业的运行逻辑。
- 知识获取与处理方式的颠覆:从搜索引擎到生成式 AI,知识的获取已从“查找”转向“对话”与“创造”。
- 社会结构的再平衡:AI 正在重新定义职业、劳动、教育与伦理,带来了新的社会分层与权力格局。

---

二、从“仲夏夜之梦”到“星沉之夜”:AI 发展的浪漫与隐忧

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被誉为“人工智能的仲夏夜之梦”,科学家们怀揣理想,憧憬机器能模仿人类思维。而今天,这场梦已进入“星沉之夜”——技术的成熟带来了现实的复杂性与挑战:

- 技术理想主义 vs. 现实困境:早期的乐观正在被现实的伦理、隐私、偏见与失控问题所替代。
- AI 与人类关系的边界模糊:当 AI 能创作诗歌、绘画、音乐,甚至模拟情感时,人类独特性的定义受到挑战。
- “黑箱”与“不可控”:AI 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其决策过程难以解释,风险难测。

---

三、人文社科的介入:为 AI 注入“灵魂”与“方向”

“AI 有什么大不了”的背后,其实是对技术主导话语权的反思。这场思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引入了人文社科的视角,为技术注入了哲学、伦理、社会学与历史的深度:

- 伦理与责任:谁来为 AI 的行为负责?算法歧视、数据偏见如何治理?
- 文化与多样性:AI 是否会成为文化同质化的推手?如何保护语言、传统与地方知识?
- 自由意志与控制论:在 AI 预测与推荐主导的生活中,人类的自主性何以保障?

---

四、思想交锋与灵感碰撞:多元视角下的未来图景

在这场深度思辨中,不同背景的先锋思想者汇聚一堂,带来多元声音的碰撞与融合:

- 科学家的理性乐观:认为 AI 是工具的延伸,终将为人类服务。
- 哲学家的批判性思考:追问“智能”的本质,质疑 AI 是否有“理解”与“意识”。
- 艺术家的感性探索:尝试与 AI 共创,挑战艺术创作的边界。
- 政策制定者的战略考量:关注 AI 对国家安全、就业、教育的长远影响。

---

五、结语:共续梦想,面向未来的人类选择

“AI 有什么大不了”不仅是一个疑问句,更是一种召唤——召唤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这场技术变革,去思考我们将如何与 AI 共处、共进、共荣。这不仅是技术的问题,更是文明的选择。

在这场从暮色至星沉的思想旅程中,我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塑造者。唯有在深度思辨中保持清醒,在技术狂潮中守护人性,在未来图景中锚定价值,我们才能真正延续1956年那个仲夏夜的梦想,开启属于21世纪的“智能文明”。

---

如你需要将此内容拓展为演讲稿、论文引言、展览导语或纪录片旁白,我也可以根据具体场景进一步深化或调整风格。欢迎继续交流。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