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从辉煌到转型的东北小城
这个夏天,脱口秀的热度再次席卷。当东北孩子小奇在台上说起自己的家乡阜新,三万一套房的房价时,台下都乐翻了天。小奇说,他大城市的朋友说自己家里的马桶就要三万多。这,让他很破防。
这个段子不仅引发了笑声,还唤起了人们对这座东北小城的记忆。阜新,这座曾经因煤而兴的城市,如今却因低房价而被调侃。然而,阜新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亚洲第一大露天煤矿的辉煌与落寞
阜新,取名于物阜民丰,焕然一新。这座城市位于辽西走廊上,是内蒙古高原与辽河平原的过渡带。因为地处中国一级生态敏感带,这里也被称作为科尔沁沙地南缘的“辽西绿色明珠”。
阜新的辉煌始于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从海洲这个美丽的地方开启。这里发掘于光绪二十三年,后成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机械化露天煤矿,迅速跃升为亚洲第一大露天煤矿。矿坑东西长近4公里,南北宽2公里,垂直深度超过350米。站在坑边俯瞰,巨型电镐如同钢铁巨兽,日夜轰鸣,剥离土层,攫取着黑色的宝藏。
鼎盛时期,阜新拥有37个大小矿井,累计为国家生产了6.5亿吨优质煤炭。据说如果用60吨的火车皮装载,首尾相连可以绕地球赤道好几圈。阜新一年产的煤,够当时全国每人分5斤还有余。
然而,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2005年,这座承载了半个多世纪荣光与梦想的亚洲第一露天矿正式谢幕。曾经轰鸣的矿区变得寂静,那个巨大的矿坑成为了最悲壮的工业挽歌。昔日辉煌的煤都成为了全国首批、也是东北地区第一个被国务院确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
转型中的阜新:从煤矿到新能源
尽管煤矿资源枯竭,但阜新并没有被遗忘。这座城市正在积极转型,迎接新的发展机遇。下雨的时候,露天矿的矿坑会积蓄雨水,形成一泓泓清澈的“湖泊”。远处,代表着新能源风力发电的白色风车正迎着风。这些曾经吞噬土地的巨大伤口,似乎也正在被自然与时间温柔抚平。
除了乌金的黑,这里还有闪闪发光的玛瑙。阜新贡献了中国90%的玛瑙产量,阜新玛瑙雕也是第一批国家非遗。砂轮飞转间,一块块其貌不扬的原石在老手艺人手下能神奇地蜕变为玲珑剔透的艺术品。
文化底蕴与生活气息
阜新还有个好听的名字——“玉龙之乡”。这里出土了世界第一玉和华夏第一龙。因为靠近内蒙古的缘故,这里也是契丹族的摇篮。还是武当宗师张三丰的故里。这些多元的文化背景让阜新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海洲庙、瑞应寺等古刹建筑群值得去走一走。前者依山而建,在市中心,是阜新市区内唯一尚存的一座藏传佛教古刹建筑群。后者则是东北最大规模的藏传佛教寺庙,属藏传佛教格鲁派,蒙古族人称葛根苏木,俗称喇嘛寺。
生活在阜新的人们既有刚烈的秉性,也有柔和坚韧的耐力。每天早上五点半到九点半的早市是阜新人一天热气腾腾烟火气的开端。热气腾腾的苞米面大饼子与豆腐脑绝配,油炸糕、贴饼子、炸油条、老汤面、小笼包……应有尽有。
夜晚的东风路夜市更是精华所在。荞面驴肉蒸饺、清沟鱼宴、喇嘛炖肉等美食让人流连忘返。博主伤心招待所最爱的则是蒙古馅儿饼,这是一种已经有300多年历史的食物,起源于明末清初辽宁阜新的蒙郭勒津部落。
结语
对于阜新这座城,坚韧、醇厚、温润是它最好的注解。时代的转变没有改变东北小城里的热络与真诚,这里的人们和生活像细水般平和,舒服不张扬。
想来,这也是这座东北小城除了房价以外吸引更多人的原因之所在。就像它的早市和夜市一般,看起来平平无奇,却默默滋养着你的每一个早晨和黑夜。这里是阜新,你们别忘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