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月10日23时,《细胞》《神经元》《发育细胞》期刊在线发布了多项脑科学研究成果,这些成果由上海科研机构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机构和多国科学家取得。以下是关于这些研究成果的一些关键信息:
1. “中国脑计划”系列成果:
- 《细胞》杂志以封面形式刊登“中国脑计划”系列成果,显示了其重要性。
-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脑智卓越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介绍了“中国脑计划”团队利用高精度光学脑成像、空间转录组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大脑细胞类型多样性、联接规律、发育进化规律和脑疾病分子机制方面取得的突破。
2. 介观脑图谱绘制:
- “中国脑计划”团队在单细胞分辨率下,实现了介观脑图谱绘制从啮齿类动物到灵长类动物的跨越。
3. 灵长类高级认知脑区解析:
- 在《细胞》杂志发表的论文中,“猕猴前额叶皮层神经元全脑投射图谱”引人注目。研究团队利用先进的成像技术和神经元追踪系统,获取并重构了猕猴前额叶皮层中2231个神经元的全脑投射图谱。
4. 屏状核时空图谱:
- 为了破解大脑意识产生之谜,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联合多家机构采用“单核转录组测序+时空转录组学技术”,绘制出猕猴屏状核单细胞分辨率的时空图谱,这是全球首个非人灵长类屏状核时空图谱。
5. 国际合作与竞争:
- 脑图谱研究是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脑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竞争激烈。中国的“中国脑计划”起步较晚,但已取得显著成果。
6. 对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的价值:
- 猕猴脑图谱对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具有重要价值。灵长类大脑中神经元之间采用的是专一、精准的连接方式,这种设计理念应用到硅基系统中,可能让人工智能对信息的处理更像人脑在思考。
7. 对医疗、教育领域的潜在影响:
- 基于屏状核图谱的精准医学方法有望为意识障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重要改变。
- 深入了解屏状核在注意力、记忆整合和抽象思维中的作用机制,可能开发出更有效的认知训练方法,提高人们的学习效率和思维能力。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科学家破解脑功能机制、攻克脑疾病、研发类脑智能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全球脑科学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