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温烹煮无效且无解药”的剧毒食物,综合结果信息整理如下:
一、剧毒且高温无法分解的食物
毒蘑菇
野生蘑菇种类繁多,部分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外观相似,误食后可引发幻觉、器官衰竭甚至死亡。高温烹煮无法破坏其毒素,且无特效解药,需警惕野外采摘。
毒蘑菇,也被称为毒蕈,是指那些对人体有毒的野生蘑菇。据资料,世界上已知具较明显毒性的毒蘑菇种类多达400多种2,而在中国大约有200种。其中一些特别危险的品种包括致命鹅膏(俗称“白毒伞”)和铅绿褶菇。
毒蘑菇的种类
致命鹅膏:属于鹅膏属肝损害型毒蕈,是华南地区剧毒蘑菇的代表物种之一。
铅绿褶菇:又称大青褶伞,是我国也是某些地区中毒事件数量最多的毒蘑菇品种。
其他常见的毒蘑菇还有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百毒伞、褐柄百毒伞、毒伞、残托斑毒伞、毒粉褶蕈、秋生灰孢伞、包脚黑褶伞以及鹿花蕈等。
这些毒蘑菇含有不同的毒素,比如鹅膏毒肽或青褶伞素,并且它们引起的中毒症状也各不相同,从胃肠炎到严重的肝脏损伤甚至死亡都有可能。
辨别方法
传统但不可靠的方法
民间流传着许多识别毒蘑菇的方法,如:
颜色鲜艳的为有毒;
生长在潮湿处或家禽粪便上的为有毒;
与银器、生姜、大米一起煮会变色的是有毒;
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为有毒;
被虫叮咬过的没有毒;
表面粗糙、突起,菌柄有环,或有菌托的是有毒;
水泡后变浑的是有毒;
土豆或萝卜味的是有毒;
做熟就没有毒了;
然而,上述所有方法都被证实并不科学可靠。
更准确的辨别方法
尽管存在误区,还是有一些较为普遍接受的原则可以帮助辨别毒蘑菇:
外形特征:虽然不是绝对准确,但大多数毒蘑菇确实具有特定的形态学特点,例如菌盖表面通常有纤维状鳞片或者特殊形状。
气味辨别:毒蘑菇一般会有辛辣、苦味或其他不寻常的气味。
生境分布:毒蘑菇更倾向于出现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而非毒蘑菇则可能更多见于阳光充足的环境中。
孢子印颜色:通过观察孢子印的颜色变化也可以提供线索,不过这也不能作为唯一依据。
实验室检测:如果无法确定安全性,最安全的做法是将样本送往专业机构进行化学分析和生物测定以确认是否含毒。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使用上述方法,也没有一种可以快速可靠地鉴别出所有的毒蘑菇。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必须极其谨慎,最好由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此外,一旦怀疑误食了毒蘑菇,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并保留样本供鉴定之用。
了解毒蘑菇及其正确的辨别方式对于防止误食中毒至关重要。然而,鉴于任何单一特征都不能保证正确区分有毒与无毒蘑菇,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接触未知蘑菇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如何避免误食毒蘑菇
了解毒蘑菇危害和现状
毒蘑菇的毒素成分各异,中毒症状也不尽相同。常见中毒类型可分为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光敏皮炎型7种。中毒事件中,胃肠炎型和神经精神型最为常见,而急性肝损害型和横纹肌溶解型是主要致死类型。
一旦中毒,轻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及视力模糊、精神亢奋、错乱、幻觉等精神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溶血、肝脏和肾脏损害,甚至死亡。我国蘑菇种类繁多,已知有毒蘑菇达500多种,其中含剧毒的有40余种。
不自行采摘、购买野生蘑菇
不要采摘路边以及野外的蘑菇,也不要在路边摊贩处购买来源不明的蘑菇,应在规范的农贸市场以及超市购买人工栽培的菇类,目前人工栽培的菇类基本上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避免使用不靠谱的鉴别方法
部分人认为可凭形状、气味、颜色等特征自行识别毒蘑菇,而实际上,即便经验丰富的专家也需借助专业设备才能准确鉴别。常见的不靠谱鉴别方法如下:
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仅根据颜色与形状不能判定蘑菇是否有毒,比如颜色鲜艳的橙盖鹅膏是美味的食用菌;而一身雪白、看似安全的致命鹅膏则有剧毒。
虫蚁不食毒蘑菇:一些对虫蚁、果蝇无害的蘑菇却对人有致命伤害,如部分剧毒的鹅膏成熟后易长虫长蛆。
与银器同煮变黑的蘑菇有毒:毒蘑菇中的毒素多为生物碱,不会与银发生化学反应。
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不少毒蘑菇受伤后既不分泌乳汁也不变色,而部分食用菌,如松乳菇、红汁乳菇掰开后会流出乳汁
误食毒蘑菇急救措施
误食毒蘑菇后应及早治疗,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急救措施:
现场急救
呼叫救护车
立即呼叫救护车赶往现场,让专业的医务人员尽快到达进行救治。
催吐
物理催吐: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把手指伸进咽部催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也可用筷子或指甲不长的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等安全的物件刺激咽部,促使呕吐;如意识清醒,也可让病人饮浓茶或微温开水,然后用筷子刺激咽喉部,促使呕吐,如此喝水、吐出反复多次。但如中毒者出现昏迷,不宜进行人为催吐,以免引起窒息。
药物催吐:可先让病人服用大量温盐水,可用4%温盐水200 - 300ml或1%硫酸镁200ml,5 - 10ml一次;也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用硫酸铜,吐根糖浆,注射盐酸阿朴吗啡等药用催吐,不过孕妇慎用催吐。
补充体液
在等待救护车期间,为防止反复呕吐发生的脱水,最好让患者饮用加入少量的食盐和食用糖的“糖盐水”,补充体液的丢失,防止休克的发生。吐、泻严重者,要多饮水或淡盐水。
保留样本
保留中毒人员食用的野生蘑菇样本或图片,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以便医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救治。
医院治疗
洗胃
洗胃越早越好,一般在摄入毒物4 - 6小时内洗胃效果最好。但即使超过6小时,甚至12 - 18小时仍可根据毒物的吸收状况进行洗胃。洗胃一般采用微温开水和生理盐水。
导泻
为清除肠道停留的毒物,可用10%硫酸镁口服进行导泻,但有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心脏抑制的患者或肾功能不良者不宜用硫酸镁,因为使用硫酸镁可形成高镁血症,引起镁中毒,通常以硫酸钠导泻为好。还可以使用甘露醇或山露醇作为导泻剂,特别是灌入活性碳后,更能增加未吸收毒物的排出效果。也有人建议口服蓖麻油30 - 60ml作导泻剂。
此外,在运送医院途中,如发生呼吸、心跳停止,要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摩术。同时要警惕急性肝损害型蘑菇中毒存在的“假愈期”,即患者在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期过后,虽自我感觉已“康复”,但此时体内已出现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若救治不及时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发芽/变绿土豆
发芽或变绿的土豆会产生龙葵素,即使切除发芽部分或高温烹饪,残留毒素仍可能导致呕吐、腹泻、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
河豚
河豚的皮肤、血液、内脏均含河豚毒素(TTX),毒性是氰化物的1200倍。其毒素耐高温,常规烹饪无法分解,需专业处理去除毒腺。误食后4-6小时即可引发呼吸麻痹致死。
蟾蜍(癞蛤蟆)
耳后腺、皮肤腺及肌肉均含蟾蜍毒素(蟾酥),120℃高温加热4小时仍无法完全破坏。误食后30分钟即出现呕吐、休克,严重者因多器官衰竭死亡。无特效解药,仅能通过催吐、血液透析等缓解。
织纹螺(海丝螺)
含河豚毒素类似物,误食后引发口唇麻木、瘫痪甚至死亡。无解药,且毒素耐高温,常见于东南沿海地区。
二、预防措施
正规渠道购买食材:避免自行采摘野生蘑菇、捕捉蟾蜍或河豚。
科学保存食材:土豆避光存放,发芽后立即丢弃;河豚等需专业处理。
警惕偏方和野味:蟾蜍泡酒、蟾酥入药等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尝试。
三、误食急救方法
立即催吐:神志清醒者可用手指刺激咽喉催吐,减少毒素吸收。昏迷或腐蚀性中毒者禁用。
尽快就医:携带残留食物样本,便于医生针对性治疗(如洗胃、血液净化)。
对症支持:呼吸困难需吸氧,心率失常需药物干预,严重者需ICU监护。
特别提醒
上述毒素均无解药,且高温烹煮无效。切勿抱有侥幸心理尝试野味或民间偏方,中毒后死亡率极高。若需使用蟾酥等药材,应通过正规医疗机构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