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大厦的设计与建设历程
上海中心大厦作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三的超高层建筑,其设计与建设历程充满了创新与挑战。以下是对上海中心大厦设计方案征集、遴选、深化等重要阶段的回顾,以及SOM设计方案的详细介绍。
设计方案征集与遴选
2006年,上海面向全球征集上海中心大厦的设计方案,吸引了包括SOM、Foster + Partners、KPF、Gensler、清华院、同济院等19家国内外顶尖机构的参与。经过两轮评选,Gensler的“龙型”方案最终获胜。Gensler的设计方案以其独特的“龙型”外观和创新的垂直城市理念,赢得了评委的青睐。
SOM设计方案
尽管Gensler的方案最终胜出,但SOM事务所为上海中心大厦提交的设计方案同样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以下是SOM方案的主要特点:
1. 竹笋意象:
- SOM的设计方案呈现出生长的竹笋意象,整体呈下宽上窄的竹笋形态,外露的钢结构骨架清晰可见。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还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不断向上的精神。
2. 结构设计:
- 建筑外表的钢结构骨架能将荷载有效传递至三根巨型主柱,同时建筑平面采用了圆弧三角形设计。这种结构组合既强化了抗风性能,又优化了空间利用率。
3. 高性能外墙:
- 方案采用高性能双层外墙,可减少进入建筑的太阳辐射,并利用外界的自然通风进行冷却。双层玻璃外墙及周边辐射板设计,不仅具有美观的外形,还有助于降低建筑外围区域热环境的波动,进而提升对室内环境的热舒适满意度。
4. 可持续理念:
- 设计方案融入了显著的可持续理念:裙楼配备雨水回收系统,内部中庭规划了绿化空间(空中花园),并采用高性能的双层玻璃幕墙。这些环保设计要素与最终建成的上海中心大厦高度契合,充分体现了该项目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追求。
5. 典型办公层:
- SOM方案中的典型办公层设计注重空间的灵活性和舒适性,通过合理的平面布局和高效的交通组织,为使用者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建设历程
2008年11月29日,上海中心大厦主楼桩基开工。经过多年的建设,上海中心大厦于2015年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其总建筑面积57.6万平方米,地上121层,地下5层,以“垂直城市”打造多维度创新高地。
结语
上海中心大厦不仅是上海乃至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全球超高层建筑设计与建设的典范。其设计与建设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未来的超高层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无论是Gensler的“龙型”方案还是SOM的“竹笋”意象,都体现了建筑师们对城市未来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