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南北粽子与民俗讲究
每逢端午前夕,空气里总是弥漫着一股竹叶和糯米特有的芬芳。无论是城市的高楼,还是乡野的小巷,只要有粽子的地方,就有生活最真实的温情。端午节说近不近、说远不远,但却像一棵盘根错节的老树,把中华大地南北不同的风味和人情牢牢拴在了一起。不管你是喜欢南方的鲜肉咸蛋黄,还是钟爱北方的红枣豆沙,在粽子的世界里,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口乡愁。
南北粽子说:一根糯米,百种滋味
说起端午节,不知从何时起,“南咸北甜”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老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在粽子这件事上,差别可不只十里八乡那么简单。南方讲究“咸口”,北方偏爱“甜糯”,这背后其实有讲究。
南方咸粽
在南方,多数地区喜欢用五花肉、咸蛋黄做“咸粽”。苏州咸肉粽、嘉兴鲜肉粽、福建八宝咸粽,哪一道都咸香入味。尤其是嘉兴粽,糯米紧实,油亮的肉块一点都不腻,咬下去唇齿留香。如果再加上一颗咸蛋黄,那种沙沙的口感,和糯米互相成全,吃一口就仿佛整个夏天都热烈了起来。
北方甜粽
而北方的粽子,更像一封夏日的甜信。红枣、豆沙、蜜枣,是北方粽子的灵魂。北京的枣粽,看着简单,实际包起来却也有门道。粽叶要卷得紧,糯米和大枣比例得刚刚好,蒸出来松软清甜,一口咬下去,枣香和米香全出来了。还有一类更花样的——京味儿豆沙粽。入口绵软,甜而不腻,让人不自觉多吃几只。
其实元代的《燕都游览志》里就有记载:“京师(今北京)端午,家家制粽,以枣为主。”可见甜粽的历史也非今日才流行。南北之分,其实是地理习惯和物产的结果:南方水稻多、五花肉多,北方大枣与杂粮丰饶。无所谓好坏,正所谓“南咸北甜,各守一味”,共同成就了端午的百味人生。
那些年端午的由来:诗中粽子,俗中人情
很多人只把端午当作纪念屈原的日子,其实端午的历史比屈原更早。从春秋战国到汉代,端午都是“避五毒、祈平安”的传统节日。五月阳气盛,蛇虫横行,古人借插艾草、佩香囊、吃五毒饼、饮雄黄酒,以期驱邪安康。
纪念屈原是千人传颂的典故。据说屈原投江后,百姓怕鱼虾损其遗体,便投粽子于江,后来才有了“粽子祭江”的风俗。其实除了屈原,各地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的端午传说。诗词里亦有雅趣,比如宋代文人陆游也说过:“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写尽了端午粽子的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另外,有意思的小细节是,民间一直有“端午吃粽”,但对“包粽子”这件事的重视,其实是晚唐以后,才开始有规模地流行起来。历史的味道,被一茬茬糯米包进了端午的清晨。
几样不可少的端午美食:不仅仅是粽子
光说粽子未免委屈端午的丰盛。细数老端午的桌上,除了粽子,还少不了这些:
咸鸭蛋
南方多在粽旁配一只咸蛋,蛋白细腻,蛋黄流油。吃粽子时咬一口,香咸遇上糯米的醇厚,美滋滋。北方人则喜欢把咸鸭蛋与大葱拌一拌,配面食,端午午餐里别有味道。
艾叶青团
江南一带流行端午蒸青团。青团用糯米粉、艾叶汁、豆沙馅,咬下去微带艾叶的苦香,搭配豆沙的软糯,是送给炎热仲夏的绿意问候。
五毒饼
有些地方的端午,要吃五毒饼。花纹模子里印着蝎、蛇、蜈蚣、蟾蜍、蝎子五种“毒物”,其实是借“以毒攻毒”之意,讨个平安吉利。饼皮酥香,里面一般放五仁、枣泥,是孩子们盼着的端午小点心。
家常粽子的快速做法——南方鲜肉粽与北方豆沙粽
南方鲜肉粽做法
糯米提前浸泡四小时,粽叶用热水煮软,再冲洗干净。五花肉切块,用盐、生抽和老抽腌制。包粽子时,将一大片粽叶叠成漏斗形,先放糯米,再夹上一块腌五花肉,盖糯米,包紧扎牢。大火煮沸,转中火煮二小时即可。
北方豆沙粽做法
糯米提前泡上一夜,红豆沙馅分成小团。粽叶处理方式同上。包时先铺糯米,再加入一团豆沙,盖上糯米,包成三角形。捆紧后入锅,水开后小火煮约两小时。
营养上,糯米具有较强的饱腹感,五花肉与豆沙各有风味。小朋友多吃点粽子,欢天喜地;大人们吃粽子,享的是人情和童年的回忆。
端午民俗数字讲究:3件要做,2件不宜
3件要做的端午仪式
- 包粽子:无论南北,端午包粽子是家庭的集体大事。全家人围坐一起动手包粽子不只是做一道饭更像织一张团圆的网。
- 系五色线:传说能避邪、保平安。
- 挂艾草菖蒲:清香扑鼻蚊虫避让。
2件不宜做的端午禁忌
- 忌午时下水游泳:古人说端午午时“水里阴气重”。
- 不宜搬家与大动:因为五月本属“恶月”。
这些禁忌看似守旧其中藏着最朴素的人情关怀。平安、团圆便是中国人“万事大吉”的终极追求。
端午每一个细碎的家常动作都是对时光最真挚的回礼。无论你身在何方是吃一颗咸肉粽在吵闹的厨房和兄弟姐妹相视一笑还是咬一口北方甜粽记起小时候被长辈呵护的温暖吃粽子的那一刻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包粽子是把思念‘揉’进糯米‘缠’进粽叶里;吃粽子是把家的幸福‘咬’进心里。”真心希望这份味道不会被城市的快节奏冲淡也不会被时间的车轮遗忘。那些属于端午的烟火与温柔正是支撑我们抵挡疲惫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