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端午节了,想必家里已经都准备好的包粽子的材料,还记得去年端午节,母亲换了一种新办法包的粽子特别好吃,剥开里面的糯米每一粒都是亮晶晶的,轻轻一摸就凹下去一个小坑,弹回来的时候还有好看的光,简直堪比大厨师做的!当时就好奇询问了母亲是怎么做的,经过她的讲解才知道,原来做法这么简单,下面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要做出这么好的粽子,选材料是第一步。我跟着母亲去市场,她教我要挑颗粒饱满、颜色白白的圆糯米。“这种糯米粘性好,煮熟了特别软。”母亲一边说一边捏几粒米在手指上搓,“好的糯米搓起来会有点油油的感觉。”
回到家,我们把糯米倒在大盆里,母亲这次不像以前直接洗,而是先加一点温水,刚好没过米,然后放一小撮食用碱。“这样能让糯米更软,还能让米更香。”母亲解释说。泡米的过程得有耐心。我们让糯米在水里放了整整四个小时,中间换了两次水。泡好的糯米变大了好多,用手指轻轻一压就能压扁。这时候的米已经吸饱水了,有点半透明。母亲又告诉我一个窍门:把泡好的糯米沥干,拌一点花生油和盐,“这样煮出来的粽子米是一粒一粒的,也不会太粘牙。”
包粽子的时候,母亲的动作特别顺溜。她拿两片洗干净煮软的粽叶,交叉叠成漏斗的样子,先放一颗蜜枣,再舀糯米,中间放一块腌好的五花肉,最后再盖一层糯米。我学母亲的样子,可总是包不紧,米从缝里漏出来。母亲一遍又一遍地教我:“左手要这样固定形状,右手折粽叶的时候要用力压……”经过好几次失败,我终于包出一个还算不错的粽子,虽然样子没有母亲包的好看,但是那种成就感让我特别高兴。
煮粽子是最看火候的。母亲把包好的粽子整齐地放进大锅里,加冷水没过粽子,然后大火煮开再换成小火慢慢煮。“至少要四个小时,”母亲看了看时间,“火大了粽子会散,火小了米又不软。”等着的时候,粽子的香味慢慢充满了整个厨房,这味道让人心里很踏实。母亲终于说粽子能出锅了,我赶紧解开一个。热气里,糯米变成了好看的琥珀色,一拉还连着丝,吃到嘴里就化了但是还有嚼劲。五花肉的油进到米里,每一口都有竹叶的香和肉的鲜。“怎么样,今年的粽子特别好吃吧?”母亲笑着问我。我不停点头,嘴里都是粽子说不出话。现在我也学会这门手艺了,每年端午节都会按照母亲的办法包粽子。软软糯糯又香的糯米,包的不只是好吃的馅,更是家里温暖的回忆。
甜咸党都要看!哪些人不宜吃粽子 “食用说明”请查收
端午节还没到,朋友圈已经开始了第108届"甜咸粽子大战"。北方同事举着豆沙粽高呼"甜党万岁",南方朋友捧着蛋黄肉粽冷笑"咸粽才是正统"。作为围观群众,我只想问:你们考虑过粽子的感受吗?这颗饱含文化情怀的糯米团子,其实藏着不少贴心小秘密呢。
一、粽子的甜蜜烦恼:糖分刺客请注意
晶莹剔透的蜜枣粽咬下去能拉丝,豆沙馅在舌尖化开的瞬间,血糖也跟着坐上了过山车。传统甜粽就像穿着汉服的糖果,看似古典实则含糖量惊人。尤其是现在流行的水晶粽、紫薯流心粽,堪称"糖分界的伪装者"。
建议控糖人士试试这些小妙招:
把白糯米换成杂粮米,口感更丰富升糖更慢
自制时减少1/3的用糖量,用桂圆干天然甜味替代
搭配绿茶或乌龙茶解腻,还能延缓糖分吸收
二、咸粽的油腻陷阱:肠胃敏感者请注意
刚拆开粽叶的肉粽泛着油光,咸蛋黄流心的刹那,胆固醇警报也在疯狂闪烁。最经典的嘉兴肉粽,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经过蒸煮,油脂完全渗透进每粒糯米,香是真的香,腻也是真的腻。
资深吃货的减负吃法:
剥开粽叶先晾五分钟,让表面油脂稍稍凝固
搭配姜醋碟或蒜泥,既解腻又助消化
把粽子当主食而非零食,控制每次食用量
三、糯米的隐藏关卡:这些人群要当心
粽子最迷人的糯米香,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甜蜜负担。老人家常说"糯米伤胃",其实是指其支链淀粉结构难消化。我奶奶有次贪嘴连吃两个粽子,结果在沙发上躺了半天,从此我家立下"粽子不过三"的家规。
需要特别注意的三类人:
消化功能退化的长辈,建议选迷你粽分次食用
正在控制体重的小伙伴,记得换算成主食分量
术后恢复期的朋友,最好咨询医生再解馋
四、地域限定款冷知识:你的家乡粽上榜了吗?
在云南吃过一次竹筒粽才明白,粽叶未必都是芦苇叶。我国各地粽子就像方言,隔着座山就能变异出新品种:
广东裹蒸粽:荷叶包裹的巨无霸,料多到能当一顿饭
西安蜂蜜凉粽:冰镇后浇上槐花蜜,夏日限定甜品
闽南烧肉粽:上桌前要淋花生酱,甜咸交织的魔幻口感
最绝的是四川辣粽,第一次见时我瞳孔地震——糯米里拌辣椒面是什么操作?尝过后才发现,微辣的糯米意外地开胃,果然宇宙的尽头是川菜。
五、现代养生粽图鉴:这届粽子太会玩
去年收到朋友寄来的藜麦鸡胸肉粽时,我的表情大概像发现恐龙复活。现在的粽子早已突破次元壁:
健身党专属:蛋白粉粽、鸡胸肉粽
养生派最爱:燕窝粽、阿胶粽
网红新奇特:奶茶波波粽、榴莲芝士粽
但要说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外婆包的碱水白粽。没有花哨馅料,蘸着白糖吃,简单却最有粽叶清香。果然高级食材堆砌的粽子,终究比不过记忆里的味道。
食用说明书:这样吃粽最讲究
加热有门道:隔水蒸比微波炉加热更保持口感
保存要科学:冷冻别超两周,复热务必彻底
搭配见功力:甜粽配普洱,咸粽配老白茶
时间讲分寸:早餐消化能力强于夜宵时段
记得有年端午节加班,半夜饿到啃冷粽子,结果胃抗议了一整天。现在再馋也会乖乖加热,毕竟老祖宗发明蒸煮吃法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