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个典型的历史表达,它源自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起初以伏羲氏的时代为起点,标志着中国文明的开端。尤其是在清末民初的革命运动中,一些学者提出了“黄帝纪元”的概念,以黄帝登基的公元前2697年为元年。到2023年,这一纪元已走过4720年。然而,由于黄帝时代的遥远,其历史性常常仅停留在后人加工的神话传说中,缺乏实质性的考古证据。

即使是我们熟知的商朝历史,曾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传说,直到大量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现才使商朝的历史逐渐被认定为真实的历史。到了1990年代,“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启动,才逐步梳理出自成汤灭夏以来的历史年表。但对于夏朝的年代学研究仍然艰难,由于缺乏直接的考古资料,尽管目前已有一个大致的框架,研究的步伐依然缓慢。那么,夏朝是否存在这一问题,仍然备受争议。

一、历史传说

许多人在谈及“传说”一词时,容易将其与虚构的故事混淆,认为它们大多像童话故事那样没有实际依据,适合娱乐一笑。然而,某些传说却是基于真实历史事件的改编,能够客观地反映出历史的一部分。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如《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和《西游记》,最初都是源自于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经过长期口耳相传,逐渐加入新的元素,最终由文艺创作者编纂成我们现在所知的版本。这种创作和加工至今仍然在持续进行。

大禹治水的故事便是一个典型例子。由于文字尚未发明,大禹的事迹可能并没有文字记载,传承下来的主要依赖的是“结绳记事”以及口头传承的语言形式。即便在文字诞生后的时代,手写的文字版本往往存在着许多错误和加工,而口头传承的误差也相对更多。这些错误和失误,使得历史传说与民间传说、风俗传说难以区分,甚至使我们对早期历史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认为这些历史事件不过是上古大神的神话故事,用以娱乐消遣。

在我们的国家,这种情况较为普遍,西方学界也常持相同看法,若没有可靠的考古证据,夏朝便只能被当作传说来看待。虽然许多人认为我们自己的历史无需他国承认,但如果没有考古实据,像韩国所宣称的“八千年文明史”这样的荒谬故事也有可能在国际上引起关注。因此,唯有进一步深入挖掘夏朝时期的遗址,才能最终将这一被传说笼罩的朝代视作真正的历史存在。
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地方大规模的建筑工程也揭开了掩埋在地下的历史遗迹。其中,三星堆遗址因出土大量造型奇特的青铜器而闻名,成为考古学界的重要发现。然而,我们对三星堆的称呼通常是“三星堆文化”,而非“三星堆文明”,原因在于三星堆遗址并没有符合文明定义的三大要素:金属、城市和文字。
在讨论夏朝是否存在时,我们同样需要从金属、城市和文字三个角度入手,逐一验证。

金属

中国最早的金属器物出土于甘肃一带,年代大约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然而,这一地区并不在夏朝的影响范围之内。有关夏文化的最早遗址可能出现在山西夏县的东下冯遗址,这一遗址的文化遗存距今大约有3500到3900年,与夏朝的时间线吻合。在东下冯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33件铜器,虽然这些铜器的材质有红铜和青铜之分,且器型较小,此外还出土了大量陶器和石器,这表明当时处于铜石并用的时代。

起初,东下冯文化被认为是龙山文化的一种变种,但随着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深入发掘,学者们发现二里头文化和东下冯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尽管二者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如今,东下冯遗址已基本归类为二里头文化的一部分。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工艺精美程度,都比东下冯文化要高出一截。青铜器的出土无疑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物证。
城市

城市的出现通常需要一定的农业基础,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够支撑起较为庞大的聚落,也使得一些人可以从事非农业劳动,成为城市居民。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安全,城市中通常需要有城墙等防御设施。无论是现代的长城,还是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夯土层,都是文明存在的重要标志。中国自古便是基建强国,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在广袤的土地上修建了许多城墙来防御野兽和外敌入侵。

位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朝的都城,是同期城市中最为庞大的一个遗址。二里头遗址的城市人口在鼎盛时期可达到两万人,而在农业时代,城市的规模要维持如此庞大的人口,需要大量的农民劳动。夏朝使用铜石并用的早期农业方法,且尚未掌握牛耕,因此,支持二里头这一巨大城市运作的,至少需要王畿地区几十万人的辛勤耕作。二里头遗址的城墙和城市遗迹为这一点提供了重要证据。

文字

虽然金属和城市等方面已经有了确凿的证据,但夏朝是否有文字资料至今仍是个难题。直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直接属于夏朝的文字资料。然而,考古发现提供了某些间接证据,表明夏朝或许存在文字。商朝甲骨文的出现,使我们看到了汉字的雏形,商朝的甲骨文相当成熟,已具备了象形、会意、象声等字形。商朝甲骨文的时间约为公元前1300年,而夏朝灭亡距此仅300余年。

在夏朝之前的《仓颉书》及其相关刻画符号,虽然不能算是成熟的文字,但也表明当时已有文字使用的需求。至于夏朝是否有类似商代甲骨文那样的文字,很可能与当时的文化习惯有关。商朝人热衷于在龟甲和牛骨上刻写文字,而夏朝人可能并没有使用类似的雕刻工具。如果夏人使用的是竹木简等载体,这些材料在湿润环境下很难保存至今,因此也未能留下足够的文字证据。

总之,夏朝是否为一个真正的文明,我们无法给出最终的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大禹治水到商汤灭夏这一历史时期的遗迹与文化足以证明,那个时代的华夏大地,已在为未来的文明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