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珍贵了:新中国第一批彩色照片,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照片的拍摄背景
1949年中国和苏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苏联成为首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随即派出一支17人的电影摄制组前往中国,拍摄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并使用当时十分罕见的彩色胶卷。30岁的米克沙跟随苏联电影摄制组来到中国,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拍摄。同时,1949年9月底,为庆祝中国人民的胜利和解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苏联还向中国派出了另一支摄影队,与中方电影工作者联合摄制彩色影片《解放了的中国》。
照片的数量与内容
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公布的这批彩色照片有1000多张。内容丰富多样,除了开国大典照片,还有各地庆祝、建筑风景、城市风情、西北战事等。涉及毛泽 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人的罕见彩照,还在北京、天津、沈阳、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拍摄了新中国风貌。此外,从1949年到1950年,中苏联合摄影队的足迹遍及中国15座城市,拍摄了200本胶片,为新中国留下了30多个小时的彩色影像,这些素材曾被制作成五集系列彩色纪录片《锦绣河山》,记录了北京、上海、南昌、广州、杭州和长江沿岸城市重庆、汉口、南京在解放后的新面貌,包括文化古迹和生活劳作、风土人情、社会变化等。
照片的拍摄团队
米克沙所在团队
1949 - 1950年,米克沙所在的苏联团队,受斯大林派遣随新闻代表团到中国。他们携带了当时中国还没有的35mm彩色电影胶片,在中国多地进行拍摄。开国大典当天,以至少3个机位记录了庆祝全过程。不过,10月2日半夜,存放胶片的房间意外失火,但他们并未停止工作,还利用所剩素材剪辑出了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
中苏联合摄影队
分为两支,一支是以导演瓦尔拉莫夫为首的苏联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的前方摄影队,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影师吴本立负责协助,主要拍摄解放战争的内容;另一支是以导演格拉西莫夫为首的高尔基制片厂的后方摄影队,由北影厂的摄影师徐肖冰负责协助,主要拍摄后方的建设。在开国大典上,徐肖冰和妻子侯波也在天安门城楼上,记录了许多珍贵瞬间。
照片的价值
史料价值
这些照片是新中国第一批彩色照片,生动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要历史时刻和社会风貌,为研究新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提供了直观而珍贵的资料,是了解新中国诞生和发展的重要窗口。
研究价值
对于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学者等研究人员来说,这些照片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人民生活、文化传统等,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依据。
艺术价值
当时苏联摄影师使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摄影机和最好的德国阿克发电影胶片,画质清晰、色彩鲜艳,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摄影艺术在记录历史方面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