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文物草连空——丹阳句容南朝石刻考察纪”相关介绍
考察概况
2025年4月20日,南京大学童岭老师、魏宜辉老师带领南京大学文学院《文选》研究课程和古文字专业的同学前往丹阳、句容,分别考察齐梁陵墓石刻和句容市博物馆,同行还有凤凰出版社等学术机构的老师们。之所以专程前往丹阳、句容考察,是因为南京在六朝时虽是京师建业、建康,但位于南京的南朝陵墓多为诸侯王陵,而萧氏地望在兰陵,东晋侨置郡县时将丹阳作为南兰陵,丹阳是齐梁二代的帝乡,多帝陵,其规格、气势、艺术水平均超过诸侯王陵;句容是古运河的破岗渎所在地,在六朝时对于水运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对理解《文选》所处时代十分必要。
部分陵墓石刻考察情况
梁文帝萧顺之建陵
整体情况:是本次考察中石刻整体保存最完好的一处,木制建筑已毁,但一对石兽、一对墓阙和部分石基仍然展示着齐梁帝陵的规制,让人们得以一窥帝王气象。
墓阙特色:造型极类希腊柱式,柱身修长,顶部的莲花造型体现了佛教的影响,底座却是由富有传统风格的两条龙构成。两个相对的龙头间留有一道凹槽,为雨水流动提供通道,防止柱基被积水侵蚀。两侧墓阙上的神道碑内容相同,皆为太祖文皇帝之神道,但一为正书,一为反书。关于为何使用反书,童岭老师介绍了三种说法:一是南朝讲求对仗、骈偶,品评人物、文章等大都两两相对而言,正反书是当时的审美趋势;二是阴间、阳间相反,正书给阳间的人看,反书给阴间的人看;三是反书是当时流行的书体,能够显示学识和才能,萧氏借此展现家族的文化底蕴。
齐明帝萧鸾兴安陵
建陵石刻旁有两条与公路垂直的小道,向南是齐明帝萧鸾的兴安陵,其石兽是唯一一对生有六翼的。其中一只损毁严重,仅余腹部和半截脖颈;另一只石兽的腿和爪子经过后期修补,已不能完全再现它曾经的风貌,但毛发蜷曲着铺展开来的尾巴依然如故地展现着它的悠然自得。它的胡须与脖颈间有镂空,细长的尾巴在地上卷成一个圆环,既是受力的支点,又兼顾美学价值,是帝陵石兽的标志之一。
梁武帝萧衍修陵
建陵石刻向北是梁武帝萧衍修陵的石兽,修陵石兽的脚掌格外厚实,指节处圆滚滚地拱起,好像婴儿肉嘟嘟的手掌。它的双角弯曲着在脑后伸展,像一对朝后生长的鹿角。朱希祖《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中记载,1935年考察时,石兽已倒伏泥中。如今石兽已经被扶正,不过受倒伏影响,左半边颜色较深,受风化影响小,花纹保存较好。
梁简文帝萧纲庄陵
建陵石刻向北梁简文帝萧纲庄陵的石兽腰身处断裂,如今只剩一半,其残缺的美恰恰为一些人所欣赏。梁简文帝庄陵距其父梁武帝的修陵很近,居之北至多二、三十米,若不是爷俩儿各自的一尊天禄相背而立,很难想象这两尊毗邻的神兽分属两座不同的皇陵,可见当初梁简文帝萧纲的下葬十分草草。
齐武帝萧赜景安陵
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的文保碑紧挨着公路,半掩于土中。一只石兽指甲、胡须处已经断裂;另一只更是在曾经的池水冲刷下严重磨损,花纹全然不存,只留下大概的轮廓,1956年,为了保护文物,两石兽均在保持原方向的基础上被后移1.5米,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
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
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傲立在旷野中,在低矮的田地里可谓鹤立鸡群。相比之前的几只,它们的指甲细长尖锐,好似完全伸出的猫爪。其中一只的头部不见踪影。
考察预习与相关知识
在出发前两周,童岭老师就布置了考察的预习书,如《六朝陵墓调查报告》《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六朝考古》《六朝帝陵》《中国江南六朝考古学研究》等,同时提醒考察时留意与南京石刻的比较。六朝陵墓前最典型的形象是一种神兽,关于神兽的名字,有石飞马、石狮子、麒麟、天禄、辟邪诸多说法。汉代就有带角带翼的神兽,南阳东汉宗资墓前的一对石刻,就分别刻有天禄和辟邪的字样,日本学者曾布川宽认为南朝帝陵的石兽应当称为麒麟,是一种镇墓兽,与之作用相同的是王侯墓前的石狮子,唐人将其改称为辟邪,而麒麟的形象在唐代则发生了很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