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前阵子体检查出骨密度低,医生建议补钙,他就买了一堆钙片,每天吃两三颗,我看着都觉得过了点,这样吃会不会出事?”
提问的是一个四十岁出头男人,他父亲刚过六十,身体没什么大毛病,唯一问题就是骨量减少。
医生建议补钙,但并没说得那么细,于是老爷子自己上网查了些资料,又听了邻居介绍,挑了几种钙片轮着吃,认为吃多点没坏处,这种想法,其实不止一人有过。

钙是一种被过度推崇的营养素,在很多人眼里,只要年纪大了、骨头脆了、腿脚不稳了,吃钙片就是最直接的办法。
甚至有不少人没检查、没缺钙,就开始自觉吃钙,觉得反正是补,不会有错,这种想法听起来合理,但从医学角度说,恰恰是错误最多的地方。

钙虽然重要,但它在体内的代谢十分复杂,既需要维生素D的帮助吸收,又受肾脏、胃肠、激素水平等多重机制调控,任何一个环节失调,都会导致钙的异常沉积或流失,乱吃钙片,不但不补钙,反而可能损伤身体多个关键器官。

胃肠道就是第一个受害者,很多人一开始吃钙就觉得胃不舒服,恶心、胀气、便秘,甚至腹泻,这不是个别反应,而是很常见的副作用。
尤其是碳酸钙类型的钙片,对胃酸有很强依赖。如果吃的人本身胃酸分泌就偏少,钙片不仅不吸收,还容易在肠道形成沉积物,造成消化道堵塞或肠梗阻。

胃肠道的问题还不止在吸收,部分人长期大量摄入钙片,会诱发“碱中毒”现象,这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代谢紊乱,表现为食欲下降、反复呕吐、精神萎靡,甚至意识模糊。
老年人的肠胃功能本就减退,再加上乱补钙,无异于雪上加霜。
有研究显示,服用超过推荐剂量两倍以上的钙补充剂者,其胃肠道不适发生率高达35%,在很多没有专业指导的家庭里,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只是没人意识到和钙片有关。

更严重的是肾脏受损,钙的代谢最终要靠肾脏排出,摄入过多的钙,一部分会随尿液排出,但如果超过肾脏的代谢能力,钙就会在肾单位中沉积,形成肾结石。
很多老年人一边补钙,一边查出结石,自己还纳闷怎么会这样,结石不是最可怕的,真正的隐患在于钙沉积会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逐步进入慢性肾病状态。
钙和磷在血中浓度一旦失衡,还可能诱发高磷血症、肾性骨病,这类代谢性肾损伤一旦发生,几乎不可逆。

肾脏功能受损后,全身代谢都会受到影响,尤其是体内电解质和水的平衡将变得极为脆弱,尿量减少、水肿、血压升高、乏力等症状会逐步出现,很多人误以为是高血压或糖尿病在作怪,却不知道其实是钙片惹的祸。
补钙本来是为了强健骨骼,但没有肾脏的配合,钙根本无法利用,反而变成毒素,这种“好心办坏事”的补钙方式,在临床中见得太多。

心脏也是钙紊乱的牺牲品,钙离子参与心肌收缩,是心跳节律调控的重要因子,摄入过多的钙,会造成心肌兴奋性增加,容易出现心律失常。
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如果同时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过量钙摄入会导致心脏电传导系统紊乱,引发房颤、早搏,甚至心动过缓。
还有些人在血钙水平异常时,出现乏力、头晕、胸闷、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去做心电图才发现心脏已经受累。

研究显示,那些长期每日摄入补充钙超过1500mg的人群,其心血管事件风险上升12%至16%,虽然这个数字不是极端高,但对于本身心脏功能就下降的人群来说,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
更严重的是,部分钙片与维生素D合用后吸收更快,血钙水平快速上升,心脏无法及时调节,出现电生理紊乱的几率也会提高,如果再叠加利尿剂或某些降压药的作用,心肌钙超载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这类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钙片有害,而在于乱吃钙片的人太多。
真正需要补钙的人群,是有明确骨质疏松风险、吸收障碍、慢性钙流失病史、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等特定人群。他们需要在医生评估下补钙,并配合维生素D、饮食结构、运动干预一起进行。

日常饮食中摄入足量的钙是更可取的方式,乳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小鱼干、坚果等,都是天然的钙来源,它们不仅含钙丰富,而且伴随多种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吸收率高,副作用低。
与药物补钙不同,食物提供的是缓释式补充,长期坚持这样的饮食,比吃钙片更安全,更有效。

如果一个人已经服用了钙片超过半年,期间没有检测过血钙,也未查肾功能和心电图,他应该如何评估自己是否受到影响?
最直接的方法,是做一次系统性评估,建议包括血钙、尿钙、血磷、肾功能、心电图和骨密度六项指标。
其中血钙可以反映钙的即时水平,尿钙可以判断是否有钙流失,血磷可以提示代谢是否平衡,肾功能检查看是否有隐性损伤,心电图能发现潜在心律问题,而骨密度则判断补钙是否真正达到效果。

补钙不是万能措施,而是一项精细调控的干预策略,唯有建立监测机制,才能让补钙变成帮助,而不是负担,没有监测的补钙,就是一场蒙眼狂奔的试验,对谁都没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