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把节,这个东北林区独有的传统节日,不仅是对伐木工人艰苦生活的纪念,也是对老把头孙良精神的传承。以下是木把节的几个核心元素:
1. 祭祀仪式
伐木工人们在农历三月十六日这一天,停下手中的工作,换上干净的衣服,聚集在一起祭祀他们心中的守护神——老把头孙良。祭祀仪式庄严肃穆,工人们整理衣冠,肃立台前,主祭人点燃香烛,献上供品,并高声朗读祭文,感谢老把头的保佑,祈求来年伐木平安,生计兴旺。
2. 木把舞
祭祀结束后,最令人期待的是木把舞表演。这是一种源自伐木生产实践的民间舞蹈,动作粗犷有力,节奏明快激昂。舞者手持伐木工具或木棍,模仿砍树、运木、过河等动作,生动再现了伐木工人的日常劳作场景。舞蹈中有时会出现扮演老把头的角色,象征着山神对工人的保护。
3. 林区飨宴
木把节的饮食也别具特色。节日这天,林区工人会准备一顿丰盛的木把宴,既是祭祀后的共享,也是对来年丰收的期盼。
- 山珍野味:春季的东北林区,刚刚解冻的土地里冒出了嫩绿的蕨菜、香椿和各种野菜。工人们会采集这些时令鲜物,简单烹饪后上桌。其中最受欢迎的要数老把头炖鸡,这道菜用林子里散养的土鸡,加入山参须、黄芪、枸杞等林中草药,文火慢炖至鸡肉酥烂,汤汁浓郁。
- 粗粮细作:最具代表性的是老把头饽饽,用玉米面、高粱面或荞麦面制成的圆形饼状食品,外表粗犷,内里却往往包裹着精心调制的馅料。
- 山果野酿:木把宴上的饮品,多为自酿的粗粮酒或山果酒。最具特色的是老把头烧酒,用高粱、玉米等粗粮发酵蒸馏而成。
4. 木把精神
木把节之所以能在东北林区流传百年,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民俗活动,更因为它承载着木把精神——那种面对艰难险阻不屈不挠的勇气,在恶劣环境中求生存的智慧,以及团结互助、共渡难关的坚韧。
在今天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或许不必再为基本生存而奋斗,但木把精神中所蕴含的那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品质,依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当我们在农历三月十六这天,品尝一碗老把头炖鸡,咬一口粗粮饽饽,不妨也想一想那位白发银须的老人,想一想他在密林中开辟的那条生路,以及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或许就是木把节最深层次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一位英雄的纪念,更是对一种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