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5阅读
  • 1回复

[日记]河南之旅---龙门石窟 [4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0833
金币
27398
道行
37009
原创
2157
奖券
4449
斑龄
131
道券
902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38797(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4-1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2:29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市南十三公里。“龙门”之名来自于隋炀帝。龙门石窟曾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东(香山)、西(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有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后隋炀帝在洛阳营建东都城,因宫殿城门正对着伊阙,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延用至今。



伊河



伊河

伊河

Play Video

Play Video

    著名的龙门石窟就分布在伊水两岸南北长达一公里的崖壁上,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诸朝,营造时间长达四百余年。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占地面积三十一点七平方千米,东西两山现存窟龛二千三百余个,佛塔近八十座,碑刻题记二千八百余块,造像近十一万尊。这些窟龛造像多分布在西山,东山主要是唐武周时期的造像。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窟龛造像约占总造像的百分之三十,代表洞窟有古阳洞(1443号窟)、宾中洞(140号窟)、花洞(712号窟)、魏字洞(1181号窟)、皇甫公(1609号窟)等,其中古阳洞开凿最早、造像内容最丰富,著名的“龙门二十品”,该洞占有十九品。

    龙石窟唐代窟龛造像约占总造像的百分之六十,代表洞有奉先寺(1280号窟)、潜溪寺(20号窟)、万佛洞(543号窟)、极南洞(1955號窟)、大万伍佛洞(2055号窟)、高平郡王洞(2144号窟)、看经寺(2194号窟)等,尤以奉先寺为代表的大卢舍那像龛群像,雕刻精湛、气势磅礴,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



龙门石窟分布图

     2024年5月15日 星期三上午7:45从老君山出发至龙门石窟,约146公里的车程,9:45到达龙门石窟。



龙门



龙门石窟

进入龙门石窟

Play Video



洛阳牡丹石

    洛阳牡丹石,又名牡丹玉,墨绿色的石体上嵌有天然形成以白色、青色为主的牡丹花形图案而得名。其花形逼真,花姿百态,图案清晰淡雅,有很高的观责价值。

拍洛阳牡丹石  

    在拍洛阳牡丹石是突然有一人闯入,他可能没有发觉我在拍这石。

Play Video



梅花玉

    梅花玉,是我国特有的历史名玉,产于河南洛阳,梅花玉,因其天然的花纹,酷似梅花,故称“梅花玉”。梅花玉富含铁、锌、钠、镁、钾、钙等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龙门石窟

宾阳三洞

    宾阳洞是中国正史中难一明确记载开窟缘由、过程及用工等内容的皇家石窟工程。据《魏书》记载,宾阳润是景明初北魏宣武帝元恪为其父母孝文帝元宏和文昭皇太后所开酱的功德窟,永平时中尹刘腾又为宣武帝开凿石窟一所,合为三所,分别是现在的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合称宾阳三洞。工程始于景明元年(公元500年),终于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历时24年,用工802366个,后因宫延内乱而未全部竣工,仅完成了居中的宾阳中洞,南北二洞主体造像直到隋唐时期才相继完成。



宾阳南洞

宾阳南洞

Play Video

宾阳南洞外侧壁上“伊阙”碑

Play Video



宾阳中洞

宾阳中洞

Play Video



宾阳三洞

敬善寺洞

Play Video

    敬善寺是唐朝皇室直接开窟造像的重要洞窟之一,是唐太宗的妃子韦氏所造的功德窟。 因洞内刻有宣德朗守记室参军李孝伦撰写的《敬善寺石像铭》而得名。

    敬善寺洞窟为前后室结构,前室的窟门两侧雕有两力士、两菩萨;后室是主室,正壁主尊为高约两米的结跏坐阿弥陀佛,佛像宁静持重,安详恬静。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

清明寺(唐)    

Play Video

    清明寺(唐),前后室结构。正壁造阿弥陀及二菩萨三尊大像。其他小龛造像精巧。特别是菩萨姿态优美,服饰多变。众多造像题记反映了唐高宗初年关中大移民的史实。

惠简洞

Play Video

    惠简洞位于龙门西山中段,是西京(长安)法海寺僧惠简为唐高宗、武则天等皇室成员所修的功德窟。因洞内主佛及右侧第子阿难面相酷似龙门卢舍那大像龛主佛和弟子造像,又俗称“小卢舍那大像龛”。



龙门石窟

万佛洞

Play Video

    万佛洞,位于龙门西山中段,因洞内南北两壁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该窟分前后室结构。后室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供养人,主尊阿弥陀佛,通高3.86米。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    

    万佛洞,以其完整的造像组合、精美的雕刻工艺和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著称,展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其主佛阿弥陀佛的庄严与周围小佛像、伎乐人的生动,共同营造了一个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图景。

老龙窝泉

Play Video

   老龙窝泉位于龙门西山中部老龙洞北侧,为一南北狭长水池,泉水自山窍深处涌出,聚于池中形成深潭,尔后东注于伊河。潭水幽静碧绿,中生翠绿水草,饮之甘测。相传大禹治水凿龙门时得一名叫“应龙”的神龙相助。老龙窝即指此神龙的卧榻休想之处。

老龙洞

Play Video

老龙洞,穹隆顶,窟内造像分布无规律,满壁共凿54龛造像,内容丰富。

莲花洞

Play Video

    莲花洞,北魏孝昌年间(525-527年)所造,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名。正璧为释迦牟尼佛立像,北侧迦叶手握锡杖,似经长途跋涉。南壁上方高仅2厘米的小千佛是龙门石窟最小造像。

Play Video



龙门石窟



药方洞

    药方洞,始凿于北魏,成于北齐,唐有续刻。该窟因洞窟甬道两侧壁及窟门外金刚力士台座表面所刻大面积石刻药方而得名,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石刻药方,共有药方140余首,主治病症70多种,是我国唐代初年医学、药物学的珍贵遗存。至今其中的大黄汤、竹沥饮等在中医临床和民间仍广泛流传使用,反映出它在中医药学上的巨大成就和深远影响。由于这些石刻药方独特的价值,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视察龙门石窟时做出了“要保护好、研究好药方洞的重要指示。窟顶刻有重莲花及四身伎乐天,正壁造像五尊。

Play Video



卢舍那大佛

传说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面相来雕刻的,卢舍那大佛头顶108个发髻,眉若新月,双目含情,鼻梁微拢嘴角微翘做微笑状双下巴,脖子里有三道残角纹,身着通天式的袈裟,给人呈现一种30-40岁宫廷贵妇的一种形象。



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旁两大金刚



卢舍那大佛旁残存的石像



卢舍那大佛

Play Video

Play Video

    龙门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等方面的资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龙门石窟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是石窟寺艺术中国化的完成之地和集大成者,不仅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还承载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龙门博物馆

    龙门博物馆位于龙门石窟风景区北入口处。成立于2003年,在2013年4月牡丹文化节期间正式向游客开放。龙门博物馆建筑规模10000平方米,总投资6500万元。属于民营博物馆。

    龙门博物馆的藏品主要为龙门石窟艺术及周边自北魏至唐的重要佛教文化遗存,造像,题记,佛教器物都代表了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历经北魏至隋唐的最高水平,北魏永宁寺遗存更是精美绝伦,举世罕见。龙门博物馆收藏的河洛文明遗存包括了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夏、商、周、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文化;陶瓷、砖石、金铜、绘画、科技等,门类全,级别高。青铜器、唐三彩、唐白瓷、汝瓷、全辽舆图、王铎手卷等更是闻名遐迩的瑰宝。

    龙门博物馆同时也留意于民间文化遗产和当代艺术的发现,保护与发扬。龙门博物馆征集的民间老艺人的作品如浚县泥咕咕淮阳泥狗狗、朱仙镇年画等,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龙门博物馆集中了部分当代艺术家,分为国画,书法,西画,雕塑四个门类,朝气蓬勃的洛阳美术院即位于龙门博物馆内。 

    龙门博物馆以斑斓多彩的文物精品,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中国佛教艺术及悠久的河洛文明,开设网站,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文化展览,加上一系列的国内外文化交流,其影响日渐扩大,成为佛教艺术,河洛文明展示的海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博物馆之一。



石 塔

    石塔,唐开元三年(公元715年),五级,四方塔,出檐,莲花塔刹,底层正面为一龛,雕刻一佛二菩萨,主佛结跏跌坐于莲花座上,胁侍二菩萨站在莲花座上,龛下正中为一香炉,两旁二供养人单腿跪立,手持莲茎。龛上部及旁侧的造像题记记述造塔缘起及愿誓,

    佛塔由古印度埋藏佛舍利之窣堵波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楼榭相结合演变而来,带着精神的寄托和内心的愿望。此塔体式方正,气势高迈,具有佛教精神的象征意义。



八棱伎乐青石研

    八棱伎乐青石研,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八棱,底大,面内凹呈球面形,八面开窗镂刻,正面为蹲狮,其余七面为伎乐人。表面打磨极精细,浮雕刻工粗犷而愈显传神。



琉璃舍利函

    琉璃舍利函,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该舍利函为陶质,上施琉璃釉,分为函盖、函身和底座,函盖与函身可分离。舍利函的四面正中间均为一扇门,门上有乳钉,门的两侧分侍两天王。舍利函通体饰有花瓣纹饰,是研究宋代舍利瘗埋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塔式青铜香宝子

    塔式青铜香宝子,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深腹,高足,半球形盖上有塔型钮且为七层相轮塔刹。香宝子盛放香料,一般与香炉配合使用,是唐代常见的佛教供养器。



四足青铜香炉

    四足青铜香炉,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此件青铜香炉由炉盖、炉身、四足组成。盖呈覆钵形,上有桃形、梅花形和如意纹镂空,炉身直腹,饰有环状链条,四环相扣。此件香炉造型雅致,是唐代香炉中的精品。



彩绘陶俑

    彩绘陶俑,北魏,宽:4.9cm 厚:4.1 cm高:20.9cm。戴小冠,广袖襵(zhě)衣缚裤,腰束革带。为四位英俊的青年男子塑像。四人皆面带微笑,似是在畅谈,面部有意省略了眼珠而使表情得到充分洋溢,内心深处一种欢快感自然流露,雕塑精美。



三彩马

    三彩马,高:69.0cm 长:72.6cm宽:26.6cm。头微扬,双眼平视前方,闭合,长颈昂起,神态安详闲适体壮愿肥,”部发达,腿部强劲有力,四腿务立于一方形底板上。以白色为底色福色勾勒马精细,刀工娴熟,符合实体马的特鬃,绿色绘出马鞍及配饰。雕点,处处都透出一种内在、真实的美。



菩萨头像

    石刻菩萨头像 , 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此尊菩萨像为北魏时期造像,面颊丰颐秀美,眉眼细长上挑,嘴角微扬,给人以温和亲近之感。整体线条简洁流畅,雕工精美,体现了北魏时期菩萨造像的极高水准。

    青石菩萨头像 ,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菩萨面相饱满而偏方,丰颐秀目,俊朗秀美。头部发髻残缺,大耳下垂,嘴角略翘,稍含笑意,微微俯视的双眼似乎在与信徒们仰视的目光交会,形象既庄严雄伟又不失睿智慈祥,表现出菩萨的雍容大度、恬静含蓄的气质及佛法无边的力量。



汉彩绘陶鼎



龙门博物馆



龙门博物馆



龙门博物馆



龙门博物馆



龙门博物馆



龙门博物馆



伊河

    下午3:00,结束了龙门石窟的参观,沿着伊河回停车场。来时坐了景区的交通车,以为很远。现在国内有些景区将停车场放在离景区较远的地方,来回要坐景区的交通车,给游客带来不便,并且增加费用,有的景区边上不是没有地方。这种现象值得思考!
2条评分原创+2金币+38
huozm32831 原创 +2 - 6小时前
huozm32831 金币 +38 - 6小时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3598
金币
82127
道行
1980
原创
2378
奖券
2602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57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1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18:02
  龙门石窟详解与游记回顾

  龙门石窟概况

  龙门石窟,这座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以其庞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它始凿于北魏时期,历经多个朝代,营造时间长达四百余年,占地面积三十一点七平方千米,东西两山现存窟龛二千三百余个,造像近十一万尊,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

  历史沿革与名称由来

  龙门之名源于隋炀帝,他因宫殿城门正对着伊阙(即龙门山与香山之间的天然门阙),且古代帝王以真龙天子自居,故得名“龙门”。这一名称沿用至今,成为洛阳的一大标志性景点。

  石窟艺术特色

  龙门石窟的窟龛造像多分布在西山,东山主要是唐武周时期的造像。其中,北魏时期的窟龛造像约占总造像的百分之三十,以古阳洞为代表,著名的“龙门二十品”中,该洞占有十九品。唐代窟龛造像则约占总造像的百分之六十,以奉先寺为代表的大卢舍那像龛群像最为著名,雕刻精湛、气势磅礴,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

  游记回顾

  - 出发与到达:2024年5月15日,一个晴朗的星期三早晨,我从老君山出发,经过约146公里的车程,于9:45到达龙门石窟。一路上的风景如画,但心中更期待的是即将见到的石窟艺术。

  - 参观过程:进入龙门石窟后,我首先被其庞大的规模所震撼。沿着伊河两岸的崖壁,窟龛造像错落有致,每一尊佛像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我特别留意了宾阳三洞、敬善寺洞、清明寺、惠简洞、万佛洞等著名洞窟,每一处都让人叹为观止。

  - 卢舍那大佛:当然,最不能错过的还是卢舍那大佛。这尊按照武则天面相雕刻的佛像,眉若新月,双目含情,鼻梁微拢嘴角微翘,给人呈现一种30-40岁宫廷贵妇的形象。站在大佛前,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庄严与慈祥。

  - 龙门博物馆:参观完石窟后,我还去了龙门博物馆。这里收藏了大量与龙门石窟相关的文物和艺术品,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佛教文化和河洛文明的博大精深。

  - 结束与回程:下午3:00,我结束了龙门石窟的参观,沿着伊河回停车场。虽然来时坐了景区的交通车,但回程时我发现其实距离并不远,心中不禁对有些景区将停车场设置过远、增加游客不便的做法产生了思考。

  总结

  龙门石窟不仅是一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见证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它也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和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这次参观让我对龙门石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也让我更加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1条评分金币+4
huozm32831 金币 +4 - 6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