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5阅读
  • 2回复

[奇观]海百合 寄食在软珊瑚礁里的海星  [1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8057
金币
116151
道行
20019
原创
753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72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15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04-12) —


在热带浅海水域,如果光线充足,适宜于珊瑚成长发育,就会在海底形成珊瑚礁。珊瑚这种动物有一副硬岩般的骨骼,骨骼上覆盖着一层肉质外皮,也就是息肉。新一代珊瑚长在上一代旧珊瑚的外甲壳上,年复一年,慢慢形成了珊瑚礁。珊瑚礁每年可以长高1-100厘米,在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就形成巨型结构,最终成为地球上最庞大和最古老的生物系统。珊瑚礁为大约25%的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并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现成的食物来源。根据2004年世界珊瑚礁状况报告,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珊瑚礁遭到严重破坏或处于进一步退化的风险中,而气候变化依然是珊瑚礁所面临的最大的长期威胁。WWF全球海洋项目总监Simon Cripps博士说:“要想保护珊瑚礁,各国政府不仅需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还需要建立海洋保护区,以保证珊瑚不受到任何形式的威胁。珊瑚礁每年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300亿美金,我们不能因为气候变化或其它原因而承受如此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损失。”




北极地区气温的上升可能造成大洪水泛滥,将影响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气温上升还将导致这个巨型碳库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度增长,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极端天气变化。北极地区的气温升高速度将是地球上其他地区的两倍,这会造成惊人数量的海冰融化,影响到北极及周边地区的大气环流和天气。北极地区的天气变化预计将造成包括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在内的气温和降水变化,从而严重影响到这些地区的农业,林业和供水系统。

自19世纪末以来的气候变化导致的全球平均气温升高虽不到1度,却已经造成严重影响,而北极目前的气候变暖情况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南极的部分地区也已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企鹅可能会最先感受到这种变化,不过其他动物也不会落后多远了。


当迁徙的鸟儿飞跃千山万水返回他们的家园是,等待它们的却是偷猎者们投置的毒药。为了减少诸如此类毒鱼和捕猎野鸭鸟等不可持续的行为方式、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WWF一方面在湿地周边区域通过教育来提高农民、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环境意识,另一方面还帮助当地开展替代生计。


诱人的美景和独特的文化吸引着全世界人们的脚步——在1995年到2004年不到10年的时间里,位于云南迪庆的香格里拉接待的旅游者激增了50倍。这同时也对地区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压力。1996年,以社区教育和能力建设为起点,WWF开始了在香格里拉地区的保护工作。10年的时间里,基金会的合作伙伴已经包括了地方政府、社区、自然保护区、本地和国际NGO以及寺庙,初步建立了香格里拉保护伙伴关系网络。纳帕海,藏语中的意思是“森林背后的湖”,是云南省四块被国际《湿地公约》列为国际重要的湿地之一。三只每年9月进入旱季之后,纳帕海就会成为水鸟的天堂:斑头雁、野鸭、黑颈鹤等珍禽纷纷从远方飞来越冬,其中,世界濒危珍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尤为珍贵

麋鹿是我国的特有动物,20世纪初却在中国本土完全灭绝了。1985年,长江中游地区从英国重新引入麋鹿,在湖北省天鹅洲生存繁衍了600多头麋鹿。然而,98年大水冲垮了麋鹿保护区的围栏,一群麋鹿集体叛逃。东洞庭湖保护区在近几年的监测中都发现了他们的踪迹,种群数逐年增加。这次意外的叛逃给了自然无限惊喜,对于它们的研究能解决野生动物自然野化的很多难题。如今在湖北省天鹅洲生存繁衍的600多头麋鹿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

作为熊科动物的一员,大熊猫拥有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但它们却罕见地适应了素食,以竹子为主食。竹子几乎不含什么营养,因此大熊猫必须每天要吃12~38公斤的竹子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失去竹林对它们来说是极大的危险,这是它们生存面临的最大威胁。

北极地区是全球环境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北极地区是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很多极地动物也在遭受世界上其它地区制造的产品中所含化学物质的污染。这些化学物质会造成持久的生化累积,给动物带来激素分泌紊乱等问题。

中国东北是东北虎的家乡。1959年,中国有200只东北虎;目前仅剩20只左右。不过,如果大自然的食物链充足,同时栖息地面积恢复而且能远离被捕猎的威胁,东北虎还是能够在自然生存繁衍,使数量快速恢复。中国的东北虎拥有38000 km2以上的潜在生存环境,近年来,由于中国政府及一些国际环保组织的努力,吉林、黑龙江两省适合东北虎栖息的森林正在逐渐恢复,背井离乡在俄罗斯避难的东北虎也开始慢慢返回家乡。让我们从2010年虎年开始行动,下一个虎年,实现东北虎的数量“2022 加倍”的目标。


长江渔业资源严重枯竭,可捕的鱼越来越少,捕到的鱼也越来越小。一条生物不断消失的河流,她的生命还有多长?长江流域将近700万人靠渔业维生。但是过度捕捞和堤坝带来的江湖局部阻隔都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损害:1954年长江流域天然捕捞产量达42.7万吨,目前只有10万吨左右;1960年长江4大家鱼苗产量达300多亿尾,目前不到10亿尾。过去30年里长江流域的自然渔产量减少了75%。

WWF的一份最新报告揭露,在那些广受欢迎的鱼类食品背后是具有破坏性的、违法的、浪费性的捕鱼活动。许多人喜爱的“炸鳕鱼加薯条”中的鳕鱼是过渡捕捞最为严重的鱼类,在过去30年中,鳕鱼捕获量已经减少70%。如果这种鱼类仍以这样的速度减少,不出15年时间,大西洋鳕鱼就会从人类的菜谱上消失。作为制作寿司和生鱼片的上好原料,大西洋金枪鱼遭到了疯狂的盗捕。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这种世界上最珍贵的金枪鱼是被大多来自欧洲的船队在非法的、无节制的、未经报告的渔业活动所捕获的。在欧洲广受欢迎的海鲜食品还对海洋环境留下难以改变的影响。比如,用底部拖网法捕捞挪威龙虾严重破坏了海底的环境和居住在海洋底部的生物,如海星、贝和其他甲壳类海洋生物。

湿地是极其重要和不可代替的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鸟的乐园”、“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基因库”。2010年是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今年的世界湿地日主题也被定义为“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物种基因库”。据估计,全球40%以上的物种生活在淡水湿地中。中国是世界上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我国3620万公顷自然湿地中,生存着高等植物2276种、兽类31种、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两栖类300种、鱼类1000多种。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鄱阳湖和洞庭湖是长江中下游最后的两个通江湖泊,是我国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亚洲重要的候鸟越冬地,被列为世界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令人遗憾的是,仅仅几百年的时间,淡水湖面积萎缩严重,据记载,在1825年,洞庭湖水面为6300平方公里,而现在已经仅存三分之一;过度围垦也使鄱阳湖被侵占和萎缩的湖面达到了1466.9平方公里,失去了与诸多湖泊湿地的联系。长江曾经是350多种鸟类、600多种水生植物、400 多种鱼类以及包括白鳍豚在内的水生动物和麋鹿、黑麂等珍稀物种的栖息地,而目前,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渐消失。2002年汇丰银行(HSBC)通过其“投资大自然”项目支持WWF在湖北启动了以“重建江湖联系,恢复长江中游生命网络”为目标的“恢复长江生命之网”——WWF-HSBC长江项目,开展了湖北省湿地保护网络建设、推动“灌江纳苗”工作以重建江湖联系、实施基于社区的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作为白鱀豚和江豚栖息地的天鹅洲故道群湿地保护等项目,这些工作将为恢复江湖联系、探讨长江中游湖泊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建设长江中下游的湿地保护网络与白鱀豚江豚等珍稀物种保护网络等提供有力的支持。

人类在大地上繁衍生息,水鸟则高飞在天空之中,两者交汇点是湖泊、湿地。人类与其它各种野生动物、鸟类共享着这些富饶的土地。由于人类过度地向湖泊索取,造成湖泊萎缩、水体恶化,鸟类是这种环境变化的第一个受害者。图为搭建在洞庭湖上的一个非法捕鱼网。湖面围网养鱼使湖滩芦苇荡、草滩遭到严重破坏,候鸟失去了栖息觅食的场所。

“一江污水向东流!”--污染已经成为长江所面临的头号环境问题。长江流域年污水排放总量多达250多亿吨,占全国40%以上,其中80%以上的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入长江。长江,正在被我们自己推向严重的病危境地,曾经的富饶将变成贫瘠!

昔日碧波荡漾、商船云集的江南水道,如今却处处堆满生活垃圾。"守着长江没水喝”,在很多地方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严重的水污染威胁着长江。工厂、船舶、生活垃圾等造成的污染,严重威胁着长江流域是长江00多个城市的饮用水质量。据统计,长江流域394个主要排污口一半以上没有达到国家标准,三峡中穿梭的99%的轮船未经处理直接向江水中排污、排油。此外,8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农业投入的不断增长,过量的化肥、农药等通过流进长江干支流及其湖泊,污染了水体,连刚刚蓄水两年多的三峡库区、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等地区都发生了“水华”事件。

林产工业企业完全可能通过一种更有利、可持续的方式来满足对林产品的需求,那就是实行可持续负责的林产工业策略。全球森林贸易网络(GFTN)目的是为全球范围内遏止非法采伐森林,推动可信赖的森林认证,保护生物多样性,贡献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全球变暖的根源在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释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在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中,37%是由于电力生产所造成的。许多发电厂仍以极低的发电效率运行,并且还以煤等化石燃料作为主要燃料。

1条评分金币+18
huozm32831 金币 +18 - 04-12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8057
金币
116151
道行
20019
原创
753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72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1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4-09
海百合是海生无脊椎动物,属于棘皮动物门的一类。它们通常具有辐射对称的身体,身体主要分为萼部、腕部以及茎(如果有的话)。萼部通常呈现碗状或者球状,是支撑腕部的基础结构。腕部则是用来捕获食物的重要工具,由一系列的小骨板组成,可以自由伸展。海百合的生活方式使得它们能够在水流稳定的环境中生存,如珊瑚礁边缘、深海底部等。海星也是棘皮动物门的一员,它们通常有五个腕,但也有四六个,体扁平,多呈星形。海星的嘴在其身体下侧中部,可与海星爬过的物体表面直接接触

关于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后重新引入的历程及现状,综合历史记载与最新保护成果,可总结如下:

一、灭绝背景与原因
历史分布
麋鹿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历史上西至山西、北至黑龙江均有分布。商周时期因气候变冷、湿地减少,叠加人类猎杀和农业扩张,种群逐渐衰退。至19世纪,仅存约200-300头于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

本土灭绝
1894年永定河洪水冲毁猎苑围墙,幸存麋鹿逃散后被饥民和八国联军猎杀殆尽,自此中国境内野生麋鹿灭绝。

二、国际合作与重引入计划
种群拯救
1866年法国传教士发现麋鹿并命名,少量个体被引入欧洲。到20世纪初,仅英国乌邦寺庄园保存了18头麋鹿,成为全球唯一幸存种群。

重返故土
1985年中英启动“麋鹿重引进项目”,1986年首批20头麋鹿回归北京南海子,1987年英国再赠39头至江苏大丰保护区。通过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中国重新建立麋鹿自然种群。

三、保护成果与现状
种群恢复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24年已有麋鹿8216头,其中野外种群3553头,是全球最大麋鹿基因库。
湖北天鹅洲等长江中游保护区通过科学管理,成功繁育600余头麋鹿,成为重要迁地保护基地(注:用户提及数据暂未在搜索结果中直接体现,但符合中国麋鹿保护整体趋势)。
生态适应
麋鹿已恢复温顺群居、沼泽栖息的习性,夏季繁殖期雄性通过涂泥、装饰角等方式求偶,鹿王享有交配权,种群自然繁衍能力稳定。

四、保护意义与挑战
生物多样性标杆
麋鹿回归被视为中国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范例,其恢复过程融合了国际合作、栖息地修复和社区共管。

未来挑战
需持续关注栖息地承载力(如大丰保护区采用“轮牧”缓解土地退化2),并防范近亲繁殖风险,确保种群长期健康。

通过国际合作与本土努力,麋鹿从“灭绝”到“重生”,不仅彰显了中国生态保护的能力,也为全球濒危物种拯救提供了范本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04-12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汪洋小舟

UID: 453896


发帖
7936
金币
1391
道行
1839
原创
0
奖券
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419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6-05
最后登录: 2025-04-15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4-09
海星的图没看到,也没有介绍。
1条评分金币+4
huozm32831 金币 +4 - 04-12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