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逝者:风口上的情感牢笼
AI复活逝者已成热门生意
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AI复活逝者已成为一项火爆的云业务,尤其在清明时节,部分商家业务量会激增。商家通过动态化照片、语音合成等技术模拟逝者形象,收费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例如,只让逝者动起来收费20元;动起来外加说话收费50元;动起来外加用逝者的原声说话收费90元。若要更高档次的服务,比如将照片转化为能简单对话互动的数字人,则需要在开源社区中,由程序员编写AI测试程序并经过相关语料训练。
对于消费者而言,想还原多少逝者的风貌,就需要相应更多的资料去对AI进行喂养。有媒体去年采访的AI复活行业从业者林志表示,临近清明节时,AI复活去世亲人的业务愈发火爆,最高一天有上百个订单,日收入有两三万元,收费为1000元至1万元不等。商家如果接到复活已逝明星的商单,会相应抬价,让照片动起来售价1000元左右,需购买者提供照片和一段音频;若要让视频中的人物动起来,购买者除音频外还需提供10秒以上的视频,售价为2000元左右。
当AI复活类视频做好后,商家还会拓展业务,帮用户代运营短视频以获取流量变现。当商家业务繁多时,还会衍生出AI复活师招生、教培等业务。
技术局限与情感困境
目前国内市面上的AI复活技术,距离重现数字灵魂还相差甚远。商家为了牟利,多采用短平快的打法,即AI通过学习算法,对照片、语音、文字等碎片化数据进行机械抓取与重组,号称复活,但本质上只是统计学意义上的概率模仿,是用算法篡改逝者人格后对生命的二次消费。现在的数字人技术只是真实人的一个非常浅层、表象的数字映像,与原本的那个人所能表现出来的智慧有着千差万别。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有些人看到AI复活亲人的成品后激动得热泪盈眶,而有些人则认为AI复刻的人物不像亲人,始终无法沉浸对话。比如音乐人包小柏借AI复活女儿后,也认清了技术的局限,这印证了哀伤心理最终还是需要走向接纳。
社会乱象与潜在风险
AI复活逝者的业务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乱象。比如AI换脸伪造名人诱导老年人转账,深度伪造会议骗局等,暴露了技术滥用的风险。而且,被复活的逝者范围不断扩大,华夏上下五千年的老祖宗也加入其中,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结合历史事实与情绪化表达的灵魂拷问式内容。例如今年三月的一段AI复活李时珍谈养生的视频后,便有了杜甫认为自己爱写惨诗的原因是安史之乱那三年里没Wi-Fi等内容,这让历史和算法拧在了一起,古人与逝者成了新型电子宠物。
此外,AI复活产业背后藏着更为雄心勃勃的计划——数字永生。今后也许每个人都可以提前备份自己的人生,在数字世界实现生命数据的永恒留存,但这也模糊了生死边界,需要我们在技术浪潮中重新定义对生命的敬畏与真实联结,警惕算法操控情感与社会秩序的风险。
综上所述,AI复活逝者看似满足了人们对逝者的思念之情,但实际上存在诸多问题,它就像一个情感牢笼,困住了人们对真实情感和生命尊严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