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千行百业:中国迎来人工智能加速应用期
现状:迈向规模化应用
目前,人工智能正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向规模化应用阶段,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人工智能”成为高频热词,各种AI大模型新品及创新合作密集亮相。《未来产业新赛道研究报告》显示,大模型等通用人工智能跻身2025年未来产业十大赛道。同时,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中,也展现出人工智能从消费端到产业端,正加速改变我们的生活,其赋能千行百业具有无限潜力。
发展的推动因素
技术驱动
大模型技术持续引领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方向,AI技术井喷,各种技术不断涌现,其智力也在持续提升,带来了生产力的革命,加速了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落地应用,驱动形成新的生产力。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零一万物CEO李开复认为2025年会是AI应用大规模落地的元年。
政策支持
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支持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核心算法、关键共性技术等研究与创新应用。截至目前,中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等18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根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将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表示要让人工智能尽可能在工业、农业、服务业中利用起来,积极支持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开发和应用,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
产业基础
中国拥有庞大的手机用户市场、海量数据以及强大的工业基础,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以北京为例,2024年北京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相关企业超过2400家,位列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第一梯队。
应用场景举例
智能生活场景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机器人“小海”走上讲台,通过视频介绍北京市海淀区正在建设的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展现了利用AI技术缓解交通拥堵、服务社区居民、辅助医生诊疗决策等智能生活场景。
产业生产场景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提到,智能人形机器人集体进入新能源汽车生产线,AI机器狗前往南极协助科考队搬运重物,体现了人工智能在产业生产中的应用。
消费娱乐场景
普通人可以在几分钟内生成影视级特效视频,外贸商家只需录制口型和声音就能成为多语种达人,这些都是人工智能在消费娱乐领域的应用体现。
未来发展展望
目标规划
根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面临挑战
虽然人工智能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随着技术飞跃,安全治理能否跟上更加紧迫。多位嘉宾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表示,要设置技术红线防范AI发展失控,促使其健康发展。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呼吁国家和企业要把人工智能投资的10%投入到安全和风险方面,对AI智能体生成的内容、数字人要有标识,若人工智能连接到机器人、无人车,必须追溯拥有者,在生物生命领域需要更多监管和红线。
发展方向
业界人士指出,未来仍需强化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创新,积极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生态,激活产业发展动能,加速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北京作为科技创新资源高度富集之地,正抢抓人工智能机遇,布局前沿技术研发,推动技术应用示范,通过发布北京前沿算法协同创新矩阵、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生态网络等创新平台,未来将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智算网络,为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提供算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