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全身性感染疾病,确实危及生命。
一、败血症的病因
病原菌入侵
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这些细菌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例如皮肤黏膜破损处(如烧伤、创伤伤口)、呼吸道感染(细菌入血)、泌尿系统感染(细菌逆行入血)、胃肠道感染(如肠道穿孔后细菌入血)等。
真菌也可引起败血症,多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接受器官移植或患有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的患者,其自身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对入侵病原菌的抵抗能力减弱。
新生儿和老年人的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或已经衰退,也更容易发生败血症。
二、败血症对身体的危害
炎症反应综合征
一旦病原菌进入血液循环并大量繁殖,会引发机体强烈的炎症反应。免疫系统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 - α、白细胞介素 - 1等。这些炎性介质会导致全身性的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压下降(感染性休克)。
患者可出现高热、寒战、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多器官功能损害
心血管系统:可出现心律失常、心肌损伤,感染性休克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心脏功能衰竭。
呼吸系统: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严重时需要机械通气支持。
泌尿系统:可引起急性肾损伤,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肾功能急剧下降。
消化系统:可能出现肝功能损害、胃肠黏膜出血、溃疡等情况,导致患者出现黄疸、腹痛、呕血、黑便等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可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严重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三、治疗与预后
治疗
抗感染治疗:及时、准确地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是关键。在使用药物之前,通常需要进行血液培养等检查,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和药敏情况,从而选择最适合的治疗药物。
支持治疗:包括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给予营养支持等。对于出现休克的患者,还需要进行抗休克治疗,如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对于有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如机械通气、血液透析等。
预后
败血症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病原菌的种类和毒力、是否及时诊断和治疗等。如果患者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且病情严重,同时感染的病原菌为耐药菌或者毒力较强的病菌,预后往往较差,死亡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