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水排放问题源于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地震和海啸,导致核电站1至3号机组堆芯熔毁,形成了国际核事件分级标准中的最高级别7级核事故。为了冷却堆芯,东电公司持续向1至3号机组安全壳内注水,加上地下水和雨水不断汇入,核电站内已储存约130万吨核污染水,且以每天140吨的速度增加。
由于储存空间有限,东电公司宣称福岛第一核电站已无更多空地用于大量建设储水罐。此外,一旦发生大地震,大量核污染水存在泄漏风险。因此,东电公司决定对核污染水进行过滤、净化、稀释处理后排放入海。然而,这一决策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争议和反对。日本环保组织指出,核电站附近有大量因核泄漏而闲置的土地,可以向核电站外拓展用地增设储水罐,但日本政府和东电公司以需要大量时间沟通协调、需要更大工作量为由拒绝这一方案。
在处理核污染水的多种方案中,将核污染水排入海洋是成本最低的方案。据估计,这一方案需要17亿至3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2亿至2.03亿元。而最昂贵的办法是将其固态化埋入地底,成本是排放入海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自2023年8月正式向海中排放核污染水以来,日本已进行多次排海。截至2024年7月16日,日本已完成第七轮核污染水排放,共排放了7846吨核污染水。根据东京电力公司的计划,2024财年(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拟分7次排出5.46万吨核污染水。核污染水的排放可能持续长达30到50年。
对于生活在福岛当地的居民来说,缓缓入海的污水重新揭开了他们十多年前东日本大地震和福岛核事故的伤疤。福岛及周边地区的居民对此表示了担忧和反对,但他们的声音似乎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总的来说,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污染水排放问题不仅是一场环境危机,更是一场人类健康危机,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面对这一跨越国界、影响深远的全球性难题,国际社会须携手并进,强化彼此间的合作与对话机制。同时,日本政府也应认真倾听国际社会的声音和关切,停止一意孤行的排海计划,以实际行动维护全球海洋生态和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