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80阅读
  • 1回复

[猎奇]因全球气候变暖,中国寸草不生,荒芜了数百年的沙漠正急速消失[1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68171
金币
84297
道行
35003
原创
1865
奖券
3804
斑龄
125
道券
87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32519(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4-11-11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4-07-18) —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关于我国土地的沙漠化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存在一些误解,比如,我们有的时候会认为地球不应该存在沙漠,所有的沙漠都应该种上树;我国有些地方的沙漠之所以正在消失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治理沙漠就是植树造林等等。

我国的沙漠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即草原地区的沙漠和荒漠地区的沙漠,草原地区的沙漠主要有四个,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荒漠地区的沙漠主要有七个,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沙漠、腾格里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库木塔格沙漠。荒漠地区的沙漠,大部分形成于地质时期,人类还未出现之前,这里就已经是沙漠了,而草原地区的沙漠,大部分形成于历史时期,并且变化较为明显,这些沙漠的形成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治理沙漠,或者是在沙漠里植树造林,主要是针对草原地区的沙漠而言的,因人类的活动而发生荒漠化的土地,很有必要再次恢复植被,而那些在地质时期就已经成为沙漠的地方,则完全没有必要植树造林。



历史时期,整体而言,我国的沙漠正在扩大,现在有的沙漠只是被控制了,而不是正在消失。生态环境被破坏以后,地球的自然修复能力是有弹性的,在干旱少雨的环境里,植被是很难恢复的,而在温暖湿润的环境里,植被则很容易被恢复,然而,无论是否恢复,人类都很难通过人力将原本已经破坏了的生态环境再次恢复原样,关于这一点,原始森林就是一个例子,当森林被砍伐之后,重新生长出的森林,就是次生林,整个森林的生态系统在很长一段时期以内都是无法彻底恢复的。



第一:地质时期的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主要形成于地质时期,塔克拉玛干沙漠原本是一个浅海,因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逐渐抬升,印度洋暖湿气流难以越过青藏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遂由浅海变成了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四周都有高山阻挡,不仅印度洋水汽难以到达,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都难以到达,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而且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单靠降水,是无法形成绿洲的,那么,塔克拉玛干沙漠历史时期的绿洲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是依靠河流,而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于高山冰雪融水,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众多的河流,其中最大的河流是塔里木河,塔里木河也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在河流的终点,往往形成湖泊,其中最大的湖泊就是罗布泊。

塔克拉玛干沙漠上的绿洲,主要是沿着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的山麓分布的,天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面,而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则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面,所以,汉唐时期,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上的绿洲,是丝绸之路南道和中道的各个交通要点,丝绸之路在塔里木盆地的畅通主要依赖于南道和中道上的绿洲,南道起自阳关,经过扜泥、且末、精绝、于阗、莎车,到达葱岭,鄯善、于阗、莎车都是著名的绿洲,这里的绿洲农业十分发达,中道则起自玉门关,经过车师、焉耆、龟兹、姑墨、疏勒,到达大宛。



汉代的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约60公里的地方,在玉门关的南边,唐代诗人王维有诗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丝绸之路的南道,出阳关之后,进入到塔里木盆地,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前行,经过鄯善、于阗、莎车,越过葱岭,直到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等地,或到达今天阿富汗的喀布尔、伊朗的马什哈德、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等地,并直通欧洲。汉代的玉门关,在今天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的地方,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阳关与玉门关相距不远,但是,丝绸之路出玉门关为中道,出阳关则为南道,中道进入到塔里木盆地,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前行,所经之地为楼兰、车师、焉耆、龟兹、姑墨、疏勒,并到达大宛,《史记》、《汉书》中的大宛,在今天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费尔干纳盆地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的地方,这里气候干旱,但是,河道纵横,故而农业十分发达,汉代的大宛,也十分的富庶。



汉唐时期,人们是无法直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而是途经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上的绿洲,这些绿洲都位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山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之间,而天山的北面是准噶尔盆地,准噶尔盆地的降水量相对来说比较丰富,盆地的北部、西部、山地均有降水,丝绸之路的北道,起自瓜州,途经天山北麓的伊吾、庭州、伊犁,到达碎叶城。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在地质时期形成的,因此,绿洲沿河流分布,人类的活动会造成河流径流量减少,河流径流量一旦减少,绿洲就会沙漠化,所以,汉唐时期的楼兰古城才会湮没在风沙之中。



在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还有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和柴达木沙漠,总的来说,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是自然原因造成的,而人类的活动则造成了地质时期本已形成的沙漠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往往因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比如,塔克拉玛干沙漠上的绿洲农业,在汉唐时期,非常的繁荣,到了明清时期,呈现出萎缩的局面;在唐代以前,腾格里沙漠南部的贺兰山森林资源非常丰富,由于人类的垦殖活动,腾格里沙漠不断向东南方向移动,到了清代,沙漠已越过黄河。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因人类的活动而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往往难以逆转,因为水资源实在是太少了。

第二: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

我国草原地区的沙漠,主要是历史时期形成的,即因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我国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有呼伦贝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

呼伦贝尔沙地位于内蒙古东部一带,我们都知道,我国的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内蒙古东部一带本是水草丰美之地,这里为什么会形成沙漠呢?主要是人类把这里的森林和草原给破坏了,而破坏森林和草原的目的是垦荒种地,唐代以后,呼伦贝尔草原河流与湖泊的周围,垦荒活动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故而,沙漠化也不断加剧。

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南部一带,吉林和辽宁的西部亦有分布,内蒙古东部与东南部一带是我国历史上的鲜卑人、契丹人、蒙古人的起源之地,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也位于此地,因此,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一样,在历史上都是水草丰美的地区,现在之所以成为沙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垦殖活动造成的,科尔沁沙地到了清代嘉庆年间最终形成沙漠,而在此之前,这里其实是草原。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一致。因此,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的绝大部分地区是完全可以恢复为草原的,我们在沙漠中植树造林,主要也是针对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而非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

毛乌素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同样也是在历史时期形成的,毛乌素沙地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一带,横跨宁夏、内蒙古和陕西,北宋政权与西夏政权曾长期在此对峙,历史上的统万城也位于毛乌素沙地,统万城是大夏皇帝赫连勃勃修建的,大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十六国”之一,统万城本是水草丰美之地,所谓“临广泽而带清流”,北宋时期则开始沙漠化,到了明代则完全湮没到风沙之中。晚清时期,由于人类不断垦荒,毛乌素沙漠越来越大,向东南和西北不断延伸。



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内蒙古的南部,在黄河的西岸、贺兰山的北部一带。由于黄河的冲刷作用,这里形成了冲积平原,降水量虽然稀少,但是水资源丰富,乌兰布和沙漠在秦汉时期,也是草原茂盛之地,乌兰布和沙漠是匈奴人最重要的牧场之一,西汉时期的朔方郡有四个县位于乌兰布和沙漠,即三封县、窳浑县、沃野县和临戎县,北宋时期,开始沙漠化,到了明清时期,西汉时期的古城绝大部分已经淹没在风沙之中。

贺兰山、阴山是我国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毛乌素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均位于贺兰山周围,我国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往往也是我国古代的农牧分界线,因此,这里的草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因人类不合理的垦荒活动,草原很容易退化为沙地。



第三:全球气候变暖与我国的沙漠

历史时期,我国的沙漠其实是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现在,由于大力植物造林,一些地方的沙地逐渐恢复了植被,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沙漠正在大规模消失,而是说有一些地方的沙漠已经被控制了,不再扩大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植树造林是十分消耗水资源的,沙漠里的树都需要人类的灌溉才能生存,因此,在那些地质时期就已经成为沙漠的地区,是不宜植树造林的,这会加剧水资源的紧张程度,而且把本该是沙漠的地方变成森林,会对全球气候产生人为干扰,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治理沙漠,其实主要就是治理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这些地方本来是草原和森林,就应该恢复原来的状态,而且这些地方的年降水量维持在300毫米至400毫米左右,森林和草原一旦恢复,能够长期维持。



那么,现在的全球气候变暖,是否会增加我国气候的湿度和温度呢?从而有利于我国沙漠的消失呢?没有任何的证据表明现在的全球气候变暖,会给北半球增加降水量。相反,全球气候变暖,反而会使得全球的极端天气现象增多。在汉唐时期,我国的气候确实比现在要温暖湿润,杨贵妃吃的荔枝就来源于四川盆地,而不是岭南地区,但是,当时的全球气候变暖,是大自然自身的周期性变化,而现在的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现在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气温的增加,而非降水量的增加,相反,因为人类不断消耗水资源,还造成了地表径流量的减少,世界上有的地方,水资源的消耗已经超过了大自然所能负荷的程度,水源的补给远远大于水源的损耗。



我国历史上确实经历了若干个冷暖交替的时期,比如,西汉、唐朝的气温就比现在高,而明清时期的气温则要低很多,但是,从总体趋势来看,我国近一万年的气候是趋向于干冷的,因此,我国主要河流的径流量呈现出越来越少的趋势,而人类过度的垦殖活动与不合理的开发,也加剧了这一自然进程。我国草原地区沙漠的治理,所要面对的最大的难题,就是我国近一万年以来的气候是趋向于干冷的,我国主要河流的径流量是趋向于减少的,在气候干燥和水资源减少的大背景下,那些本来是草原和森林的沙漠,想要重新恢复植被,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自然的可逆转性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就算是在水资源非常丰富的热带雨林地区,原始森林的生态环境被破坏了,也无法彻底恢复,在降水量非常稀少的草原和沙漠地带,恢复自然植被,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人类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首先是停止新的破坏,然后再恢复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人类治理沙漠的首要任务其实是阻止沙漠的进一步扩张,控制住沙漠,而非将自然状态下本是沙漠的地方改造成森林和草原,与此同时,草原一旦形成沙漠,恢复为草原的难度非常大,治理沙漠首先是保护水资源,水资源得到保护以后,植被才能逐渐恢复。
1条评分金币+18
wowoni 金币 +18 - 07-18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99988
金币
1066908
道行
1950
原创
2146
奖券
2040
斑龄
27
道券
5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375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11-1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7-18
  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沙漠的形成和变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气候、地质、水文、植被等多方面的因素。

  1. 地质时期的沙漠:如塔克拉玛干沙漠,主要是在地质时期由于板块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形成的。这些沙漠的形成和扩张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因此,这些地区的沙漠化趋势不易逆转。

  2. 历史时期的沙漠:如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等,主要是在历史时期由于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垦荒等导致的土地退化。这些地区的沙漠化趋势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治理沙漠主要是通过恢复植被、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措施来实现的。

  3. 全球气候变暖与沙漠:全球气候变暖对沙漠的影响复杂。虽然整体上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极端天气增多,但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这会增加北半球的降水量。此外,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加剧了沙漠化趋势。

  4. 治理沙漠:治理沙漠的首要任务是阻止沙漠的进一步扩张,并控制沙漠化进程。同时,对于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需要通过保护水资源、恢复植被等措施来治理。

  5. 恢复植被的难度:草原一旦形成沙漠,恢复为草原的难度非常大。因此,保护水资源和防止新的破坏是治理沙漠的关键。

  总的来说,沙漠的形成和变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治理沙漠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1条评分金币+5
wowoni 金币 +5 - 07-1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