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64阅读
  • 1回复

[猎奇]建国时,为何要封杀京剧《四郎探母》?[1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82154
金币
67895
道行
36950
原创
108
奖券
39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209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11-29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4-04-01) —
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吸收了诸多戏种精华的京剧开始风靡神州大地,当时北京街头上的行人口中都会哼唱京剧的唱段,而最流行的就是杨家将故事中的《四郎探母》。
这出戏虽然取材于人们耳熟能详的杨家将故事,但在之前的小说作品中却并无这一桥段.
那么这个故事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又为何能在众多优秀的戏目中,受到观众的青睐呢?


《四郎探母》的主人公,是北宋名将杨老令公的四子杨延辉。
但在历史上杨老令公的儿子中除了次子杨延昭,即我们熟知的杨六郎之外,其他的儿子都没有准确的名姓,他们的故事都是民间艺人逐步完善的。


南宋时杨家将的故事中除了杨六郎之外,只在《五郎为僧》话本中提及了杨五郎厌倦争斗,去往五台山出家的内容,对于杨家其他子嗣没有任何介绍。
直到明代初期的 《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杂剧话本中,才提到在两狼山之战前,宋辽两军曾经在幽州爆发过一场惨烈的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杨大郎假扮宋太宗被刺死,杨二郎和杨三郎也战死沙场,杨四郎则不知所踪。


在《三关记》这一古代小说中,则借助焦赞之口讲述了杨家子嗣的遭遇,也是在这部作品中第一次明确了杨四郎在战后逃往辽国生活的故事。
而且杨四郎也有了自己的名字——杨延郎
明朝中后期的两部小说是《北宋志传》和《杨家府演义》中,杨四郎的名字变作了杨延朗,这显然是从杨延郎演变而来的。
在这两部小说中,杨四郎的故事被进一步完善。
在明末的小说故事中,杨四郎在进入辽国后更名为木易,深受萧太后的赏识被招为驸马,和琼娥公主结为夫妻。
他虽然为辽国做事,但在和北宋作战时却扮演了卧底的角色,在八贤王等人被辽军包围的时候,他不但偷偷送去了粮草,还放送信的孟良离去。


之后佘太君病重需要萧太后的头发做药引子,又是杨四郎用苦肉计得到了萧后的头发,救了母亲性命。
在最终决战时,杨四郎更是在城中与杨家将里应外合,最终助力宋军攻破了幽州,逼得萧太后自杀。
他和妻子之后回归北宋生活,有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在《杨家府演义》中,有杨四郎在萧太后死后与母亲佘太君重聚的描写,这段也被认为是《四郎探母》的创作灵感之一。


但在小说中,杨四郎更多的扮演了敌后卧底的角色,围绕其发生的情节也都和战争息息相关,这和京剧《四郎探母》以情感戏为根本的框架完全不同。
这说明《四郎探母》这出京剧,还有其他的故事母本。
在明末传奇《祥麟现》中,记载了成都人杨文鹿被选为使节,前往辽军议和的故事。
在其到达辽国之后,萧太后对他的才能十分赏识,于是便强行将其留在辽国,并将辽国女子夜珠许配给他。


后来杨文鹿在辽国发现了北宋重臣王钦若和萧后的书信,于是窃取兵符带着书信回到了北宋,将王钦若的罪行一一揭露出来,并因此获得重赏。
此后他协助杨延昭大破天门阵,其妻子夜珠得知杨文鹿在宋军之后,向萧后禀明了情况,最终带着两人之子,去往宋营与杨文鹿再次团聚。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虽然不是杨家子嗣,但其却和杨家将的故事息息相关。
在番邦娶妻生子后窃符回宋营的故事,也和《四郎探母》非常类似,因此其被认为是《四郎探母》的源头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一氓先生在研究辽史的时候发现其中记载了唐朝末年有个叫做韩延徽的汉人,曾经受到契丹国主重用,但其由于过于思念母亲,便偷偷逃离了辽国回到了家乡。
在见过母亲之后,其又回到了契丹国内,因为契丹国主此前对他礼遇有加,他不愿辜负这份情意。


在回到辽国之后,他对自己回到中原的动机直言不讳,契丹人对他真诚的性格大为赞赏,不但没有惩罚他,还提拔他做了宰相。
他在为相的日子里,一直致力于改善汉族人和契丹人的关系,这为国家的边境安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相较于此前的杨文鹿、韩延徽,这个故事和《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更加类似。
更重要的是,在这部戏曲中,杨四郎的名字从小说中的杨延朗变成了杨延辉,这应该也是受到了韩延徽的影响。
因此这个故事应该才是《四郎探母》一戏最重要的灵感来源。


自京剧流行以来,描写英雄人物的剧目便层出不穷,京剧也是观众们最喜欢观看的作品类型之一。
而《四郎探母》虽然以杨家将为创作背景,但其却没有对战争进行描述,而是着重描写杨四郎在北宋和辽国两个家庭中与家人的关系。
就连其他剧目中的“大反派”萧太后都变成了有人情味的存在,这显然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而这部剧目一经问世,便在京剧界受到了热烈追捧,除了名家将此部剧目的唱词和表演打磨的十分到位之外,也和观众在这部戏中与主人公产生的情感共鸣息息相关。
在这部剧目中,杨家将和萧太后等人不再是充满距离感的历史人物,而是变成了活生生家长,儿子,丈夫,妻子。
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的夫妻情深,以及互相信任令人动容,萧太后对于外孙和女儿的疼爱,也让她在这部戏中充满了人情味。
在北宋这边,杨四郎与杨六郎在营中相见,就已经令观众深受感动。
而当佘太君出场并唱起“一见娇儿泪满腮”后,这部戏的情感也正式达到了高潮,观众们无不被这母子情深的场面所打动,这段表演也成为了京剧艺术中的名场面。


之后杨延辉与发妻的见面和再度离别,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更将四夫人塑造成了一个突出的悲情角色,这也让《四郎探母》愈发深入人心。
相较于其他历史剧目,《四郎探母》无论在情节设计还是人物刻画上都有更多的细节,这让登场人物的内心世界被更好地展露出来。
剧中主要描写的爱情,兄弟情,亲子情是每位观众都能亲身经历的,因此也能引发更多的共鸣,这也让《四郎探母》自首演后,便长盛不衰。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出经典的剧目却引发了极大的争议,甚至一度被禁止演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文艺工作者对传统的京剧剧目进行了筛选,希望从中剔除包含不良封建思想的戏目。
《四郎探母》很快就成为了讨论的焦点。


有人认为这部戏中的杨四郎是典型的叛徒形象,其在入辽后成为了驸马为辽国人效力,这是典型的卖国求荣。
而且这部戏中还美化了萧太后的形象,无论从民族主义视角还是阶级主义视角来看,这都是不正确的,因此在建国后的反右风暴中《四郎探母》被彻底禁演。
但这部戏目的表演代表了京剧的艺术高峰,简单停演恐怕引发观众的不满。
于是在建国后文艺工作者曾经改编了一版《四郎探母》,他们将结局改成杨延辉在回到宋营后受到了母亲和兄弟的严厉批评,最终其无法面对内心的谴责,自尽而死,这便是新剧《杨延辉之死》。


不过在这部戏的首演中,观众们对这样的改编深表不满,因此这部改编戏目也被叫停演出。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赵树理在《四郎探母》和上党梆子戏目《三关排宴》的基础上,重写了京剧剧本《三关排宴》,杨四郎的故事才重新登上舞台。
《三关排宴》中登场的人物被赋予了鲜明的政治立场,他们之间的家庭关系被有意淡化,这让其依然无法像《四郎探母》那样引发观众的共鸣,因此反响平平。


改革开放之后,文化界对于文艺作品的态度变得更加开放,人们意识到《四郎探母》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其中对于情感的刻画相当真实,这种感情不应该被政治理念所束缚。
于是《四郎探母》正式解禁,直到今天依然是最受欢迎的京剧曲目之一,在各大晚会上也频频被选做京剧代表唱段。


《四郎探母》作为杨家将戏曲的重要代表作,其采取了其他作品截然不同的视角,用相对于辽宋战争的“直线剧情”补全了佘太君,萧太后等人的人物情感细节,令杨家将的故事体系更加完整,受到了广大京剧爱好者的欢迎。
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受到过批评,但其对于人性和家庭情感的表达,依然是真挚而深刻的。
这也让这部剧目时至今日依然历久弥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1条评分金币+35
xgch 金币 +3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04-01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天人地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04376
金币
1109807
道行
1951
原创
2169
奖券
2128
斑龄
28
道券
56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518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11-2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4-01
建国初期,中国处于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民众的政治觉悟,政府对于文化艺术领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干预和审查。在这个背景下,京剧《四郎探母》被封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艺术价值观的引导:建国初期,政府提倡表现工农兵英雄形象的艺术作品,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而京剧《四郎探母》讲述的是一个古代将领的家庭故事,与当时的政治要求不太符合,因此被认为不够积极向上。

2. 敌我矛盾的强调:在当时的意识形态下,文艺作品需要强调敌我矛盾,突出阶级斗争。而《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虽然身处敌国,但并没有完全割断与大宋的关系,甚至还在暗中帮助宋军。这种模糊的敌我关系不符合当时的政治要求。

3. 传统戏曲的改造:建国初期,政府对传统戏曲进行了大量改造,以消除其封建、买办、法西斯等消极因素,使戏曲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力工具。《四郎探母》作为一部传统的京剧剧目,没有经过改造,因此在当时被限制演出。

4. 文化政策的调整:建国初期,政府对文化艺术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政策调整,包括对戏曲剧目的审查和管控。《四郎探母》在这一过程中被封杀,可能是出于对文化艺术领域的管理和规范。

总之,建国初期,由于政治和社会变革的需要,政府对文化艺术领域进行了干预和审查。京剧《四郎探母》因为不符合当时的政治要求和艺术价值观,所以被封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剧目逐渐解禁,并继续为广大观众所喜爱。

京剧《四郎探母》是一出以杨家将故事为背景的情感剧目,讲述了北宋名将杨老令公的四子杨延辉(杨四郎)在战争中被俘,逃往辽国成为驸马,后来改名木易,与琼娥公主结为夫妻。尽管他在辽国生活,但始终心系大宋,暗中帮助宋军。最后,在决战时刻,杨四郎协助宋军攻破幽州,逼得萧太后自杀。他与妻子琼娥公主回归北宋,与家人团聚,有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京剧《四郎探母》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杨家将故事的广泛流传:杨家将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家族,世代忠良,为保卫国家立下赫赫战功。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认同度。因此,以杨家将为背景的《四郎探母》自然受到了观众的关注。

2. 深情厚谊的展现:剧中的杨四郎身处敌国,却始终心系大宋,对母亲佘太君和妻子琼娥公主的思念之情深深地打动了观众。这种跨越国界、忠孝不能两全的困境,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感人。

3. 情感共鸣:剧中的亲情、爱情和家国情相互交织,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复杂。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共情,为剧中人物的遭遇而感动。

4. 英勇智慧的体现:杨四郎在辽国生活期间,既要保全自己,又要暗中帮助宋军。这种处境考验了他的智慧和勇敢。他巧妙地周旋于辽国和大宋之间,成功地传递情报,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5. 剧情跌宕起伏:《四郎探母》的剧情充满了悬念和转折,从杨四郎被俘到成为辽国驸马,从暗助宋军到决战时刻,每个环节都扣人心弦。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紧张和期待的情绪。

总之,京剧《四郎探母》通过取材于广为人知的杨家将故事,展现了深沉的情感和复杂的矛盾冲突,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它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成为了观众喜爱的艺术作品。
1条评分金币+18
xgch 金币 +18 回复认真,加分鼓励 04-01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