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627269
-
- 注册时间2012-09-03
- 最后登录2024-11-17
- 在线时间31729小时
-
- 发帖279823
- 搜Ta的帖子
- 精华2
- 金币39632
- 道行36950
- 原创103
- 奖券39
- 斑龄0
- 道券0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627269
- 发帖
- 279823
- 金币
- 39632
- 道行
- 36950
- 原创
- 103
- 奖券
- 39
- 斑龄
- 0
- 道券
- 0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3172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11-17
|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3-11-23)
—
哪怕没有上过学,我们也知道水的三种形态:液态、气态、固态。可当有一天有人告诉你,水的形态不止这三种,而且会以别的形态存在的时候,你会相信吗?比如我们都知道,冰在加热中会变成液体水,继续加热会气化蒸发。但是有一种已发现的形态是,在几千摄氏度的高温下,水依旧是固体冰的形态。听上去完全打破了人的认知,过去没有在实验中模拟出来的时候,不相信的人还能反驳。而今,已有科学家在相关实验中确实得到了这种形态。科学家还进一步发现,水的这种独特的形态,在宇宙中的其他行星内部可能存在。而且,这不同于地球上水形态的方式,也是导致天王星和海王星磁场异常的原因。高温下不融化更不气化这种奇特的形态,叫超离子水,也叫超离子冰,或者叫超离子水冰。相关的研究,是在2018年由美国的科学家推动的。简单来说就是,在实验的环境下,当模拟环境被加热到5000摄氏度高温的时候,创造出来的超离子水冰,依旧保持着固体冰的形态。日常生活中,固体的冰只要达到0摄氏度以上,就会融化成水,如果温度继续上升,不用到100摄氏度,沸腾的水就会逐步汽化蒸发。而实验中的温度竟然高达5000摄氏度,超离子水冰,又是如何做到始终保持固体的形态的呢?实验的具体步骤是,在两颗钻石间放入一块冰,由钻石将冰块碾碎,而后再由激光束照射这块碎冰。激光束瞬间产生的温度,可以达到类似恒星表面那样的高温。神奇的一幕在接下来便出现了,原先的碎冰并没有汽化,而是依然保持着固体的形态,只是颜色上看起来有些发黑。高温下还能是固体形态而且既不融更不气化,这就意味着水确实会以另外的形态存在。不过在实验中,这一过程只维持了10到20纳秒。虽然时间相当有限,不过这却能帮助科学家证明一点,即在极高温和极高压之下,水原有的形态就会发生改变。而且,极高温和极高压两种环境,在普通的自然环境中不会出现,只有在实验模拟出来的环境中才能呈现。这也就说明,超离子水冰这种形态,在地球的环境中是不会自然存在的。这项研究成功后,相关结论发表在了权威期刊《自然》上。参与实验的芝加哥大学教授比塔利·普拉卡蓬表示,实验是一个惊喜。因为在此前的研究中,人们一直认为该形态的水不会出现,至少在地球上是不能模拟出来的。而今,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它了,虽然超离子水冰出现的时间极其短暂,可这足以证明,只要环境合适,就能将其完全模拟出来。2018年的实验之后,相关的研究团队在2019年,又通过实验模拟出了它的状态,并且发现了超离子水冰存在晶体结构。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才会让水以这样的一种形态存在呢?高温却是固体形态的原理是什么科研人员表示,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相关的理论研究中,就证实了超离子水冰的存在。只不过当时只有理论,并没有实验依据,所以有关其存在也存在争议。后来随着相关的数字模拟,虽然又一次证实了它的存在,可在现实中如果模拟不出来,就一直不能将这种形态的存在当成是板上钉钉。而要说起这背后的原理,就还得从水的形态说起。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这是一个水分子的基本构成单位,当水以固体形态也就是结成冰的时候,水分子内部的氧原子和氢原子,也都被固定住了。所以,普通的液体水变成固体冰,就是大量的水分子被连接在一起,最终成为了固体的形态。超离子水冰则不同,其中的氧原子,被固定在了晶体结构中,这种晶体结构原本就是固态的形式。另一方面,氢原子在超离子水冰的形态下,它并没有被固定住,而是能够像流动的液体一样继续自由活动。由此形成的固体晶体结构,也使整个超离子水冰形态的融点变得更高。在这种形态下,超离子水冰有了更高的导电特性,氢原子也由此成为了类似固体金属中,自由电子的角色。氧原子结成了晶体,而且成了分布均匀的晶格,氢原子则在晶格中自由的漂浮着,这就使整个形态成为了超离子导体。至于在肉眼的状态下,超离子水冰呈现出黑色,正是因为漂浮着的氢原子,以自身排列组合的特性,阻止住了外部的光线穿过冰层,于是就会让冰层呈现出黑色的状态来。科研人员表示,超离子水冰,仅仅是一种新的形态罢了,随着氢原子和氧原子以不同的方式结合,还会产生其他的形态模式。此前的理论中,已经确认有20种组合状态,而超离子水冰是第18个组合状态。相比于普通水的形态,超离子水冰的密度高出了60%。能够在现实环境中模拟出这种形态,基本上解决了困扰科学界一个三十多年的问题。这个问题,跟遥远的天王星和海王星有关。因为科学家们猜测,这两颗行星的内部构造,正是超离子水冰的形态。怪异磁场产生的问题一切还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对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探测说起。彼时,美国发射了旅行者2号,对这两颗行星进行了近距离的探测考察。就在绘制两颗行星的磁场图的时候,科学家却发现了奇特的地方。包括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内,大多数的行星都有两极磁场。地球的磁极就在极地附近,它和南北两极存在一个偏角,这被称之为磁偏角。通过人类现有的观察和探测,别的行星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木星和土星,以及木星的很多卫星,都存在跟地球相似的磁偏角,而且度数还都相似。而在探测的过程中,无论是天王星还是海王星,其磁场表现出来的状态却和地球不一样。这两颗行星的磁场,居然存在多个磁极,而且磁偏角的度数更是大的离谱。地球磁偏角的度数为11.5度,木星的度数为10度,可天王星的度数为59度,海王星的度数为47度。如此离谱而怪异的磁场,当年科学界曾提出过多种理论和假设,但相关假设都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到了九十年代,科学家进一步猜测,导致磁场怪异,是因为两颗行星的薄外壳循环流动的结果。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外壳,是由水、甲烷、氨、硫化氢组成的带电流体。这种情况,导致了它们的磁场异常。到了2004年,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利用一个数学模型检验了此前的理论假设。经过模拟验证后发现,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薄外壳,产生了磁场的循环层。这种情况和地球是不同的,地球产生磁场,是地球内部接近核心的外核区域。而天王星和海王星产生磁场,则是在薄外壳,而且该区域处于循环、流动的运动状态。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磁场的异常情况。磁场的产生,是由行星中导电体的复杂流动运动所产生的。如果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磁场产生区域处于流动和运动状态,若是其中也含有超离子水冰这样的形态,它的运动就会更加复杂,由此或许可以解释两颗行星的磁场为何会如此异常。当然,这一切目前也还只是假设。科研人员在此前表示,这只是有助于研究天王星和海王星怪异的磁场,能否最终确定,还存在很大的变数。我国的科学家在2022年初的时候表示,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内部结构,其主要组成成分可能是硅-氧-氢化合物。我国科学家的新研究这项新的研究,是由南京大学物理学院以及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几位教授推动的。新的研究,提出了与此前不一样的结论。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内部结构,多年来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相关的假设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假设就是上述所说的冰巨星形态,这种形态可以解释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怪异磁场。但是这种假设也并非完美无缺,用该理论无法解释行星大气层中的氕-氘比例。另一种假设是岩石巨星,其相关假设认为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内部结构,其冰和岩石的比例,与柯伊伯带天体是相近的。这样一来,行星生成的起源就解释的通,可反过来又没办法解释磁场怪异的问题。所以,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内部构成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主要的构成成分,一直不存在确切的结论。南京大学几位教授的最新研究是,超离子态硅-氧-氢化合物,或许是天王星和海王星内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新研究与以往的区别在于,以往的一些观点认为,超离子冰是天王星和海王星上产生磁场的主要因素。新观点则认为,硅-氧-氢化合物的超离子态也能产生导电性,进而也就能产生磁场。按照这一观点,磁场的产生就有了新的思路。这项研究于去年初,发表在了物理学的权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上面。上面提到的超离子水冰或者超离子冰,是在传统的假设观点中,认为是天王星和海王星磁场产生以及异常的构成因素。而随着新观点的提出,对于两颗行星内部构造的研究,以及磁场的生成和异常,就提供了新的视角。行星内部的构造本就查千万别,有的是固态,有的是液态,还有的可能连内核都不存在。至于超离子态的核心,目前相关的假设是比较稀少,因为它需要满足温度和压力这些必要构成的条件才行。换言之,虽然科学家已经模拟出了超离子水冰的形态,但它究竟是不是构成天王星和海王星内部结构的主要成分,目前是不确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