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有人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如何战胜峨眉山的猴子?题主表示,自己去年去了一次峨眉山,被山上的猴子抢劫了,今年想再去一次,目标是战胜这些“孙悟空”,并向广大网友求教。
回答区的真人真事堪称闻者落泪。据网友回忆,峨眉山猴子的“罪状”包括但不限于:6岁小孩向猴子比byebye手势,反遭猴群追杀,幸得一位路人见义勇为才保住小命,而那位男士的全身衣服都被猴子撕得稀烂;
被猴子狭路抢劫准备单挑,不料猴子呼叫同伙,将当事人逼退几百米,最后只得拨打求助电话……
“很难”“可能是无法战胜”“先搞定《野生动物保护法》,否则打赢了也进去了”“看了这么多好方法,我决定不去峨眉山了”。
△人傻到什么程度,才会和猴子互搏?峨眉山藏酋猴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打输住院,打赢坐牢,前往别学。/图源微博
问答最后的结论有点悲观,人类走过了200万年的文明史,竟然还是败在了猴子脚下。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峨眉山游客苦猴子久矣,但这全是猴子的问题吗?峨眉山最近实行的“人猴分离”措施是否真正有效?野生动物和人类的相处,除了暴力相对之外,是否还有更优解?我们到峨眉山走访了一番。
“泼猴”养成,一半怪人
从进入峨眉山景区游客大厅开始,你猴哥猴姐就无处不在:安检处有塑料猴蹲守,山中有猴出没的区域在地图上用标记了出来,盘山公路路牌上有二次元猴提醒您陡坡慢行,桥桩子上蹲着参悟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的石猴,就连滑杆大叔的工服背面也有猴子的图案——未见其真身,氛围已经拉满。
△猴子桥墩
走到新闻里提到的清音阁生态猴区,首先碰到的是沿街叫卖竹棍和猴粮的商家。竹棍本无辜,无奈在这里被冠以“防猴棍” 的名号。这些从本地山林里砍取的竹棍售价从3元到5元不等,询问商家这形似金箍棒的“武器”是否真的有用,对方表示,有棍在身能图个心安,爬山累了还能当登山杖用,怎么看都划算。
真正有威慑力的其实是弹弓。据一位曾数次拜访峨眉山的游客回忆,自己从前目睹过管理员拿弹弓做出瞄准姿势,将猴群吓下山的场景:“ 那时候就觉得,管理员才是真的猴王”。一位在巡逻的管理员也告诉我,在一线天活动的猴群当年就是被弹弓“制服”的。
△沿街商铺售卖的防猴棍和弹弓。
不论是弹弓还是竹棍,都从侧面预告了前方的危险。
在峨眉山活动的猴子学名是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是中国猕猴属中最大的一种灵长动物。科普作家花蚀介绍说,猕猴确实是脾气比较暴躁,战斗力比较强,有种类天性的原因。以“温和礼貌”著称,经常被用作对照组来体现峨眉猴子蛮横暴力的川金丝猴,心情确实更稳定一些,但揍起人来照样受不了(潜台词,都别惹)。
△藏酋猴不抢劫的话,其实还挺可爱的。/图虫
一般来说,野生状态下的猴子见到人都会躲开,峨眉山藏酋猴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如假包换的野生物种,为什么会主动接近人类,甚至对游客拦路抢劫呢?
问就是被景区和游客惯出来的。
在20世纪初,峨眉山景区的经营策略是“招猴待客”,据一则2007年的新闻报道,当时生态猴区管理员每日的一项工作要求,就是“确保有猴”。
猴子原本的栖息地在十几公里外的山林中,驯猴员要将猴子引出来,通常采取吹哨、敲锣、喂食等方法。光是看野生猴子还不够,景区甚至还推出过包括“看猴戏、学猴拳、买猴具”在内的“赏猴套餐”。
当时的景区负责人表示:“他们(驯猴员)基本做到了让猴子有请必来,让游客不虚此行。”
△早年间游客戏猴(反被戏)照片。/图源网络
抓住关键点了吗?猴子是被请来“上班”的。如今的生态猴区并不是猴子的老家,据说在上世纪末,当地人发现猴子喜欢在天气炎热时来河滩上戏水玩耍,于是就用食物把猴子引诱过来供人观赏,才有了如今的清音阁生态猴区。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峨眉山旅游公路和客运索道的开通,进山的游客越来越多,人们带来的喂猴食物也多了起来。猴子吃人们“上供”的食物来“上班”,久而久之,就习惯了送到口中且无限续盘的免费大餐。
藏酋猴是杂食性动物,平时以多种植物的叶、芽、果、枝及竹笋为食,兼食昆虫、蛙、鸟卵等动物性食物。人们带来的香蕉、苹果、花生、面包、饮料等食物,藏酋猴几乎都能适应。与其耗神费力在野外寻找食物,不如伸手索要甚至拦路抢劫来得容易——在猴子看来,人哪是人啊,那可是妥妥的食物来源,每一个塑料袋和背包,都可能承载着一日的饱腹希望。所以,有人给吃的它们就毫不客气地拿,不给就抢,这逻辑也不能说有问题。
△峨眉猴子抢劫“罪证”。/图源网络
但人类的投喂终究是开小灶,向人类乞食并不是野生动物的自然习性。说到底,峨眉山本是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人类是后来者,人和野生动物之间过度的互动,除了会给人带来困扰,也势必会改变猴子的一些生活习惯。
据说,峨眉山的猴子曾因为人类活动进行过一次大迁徙。自上世纪90年代,由于交通的升级换代,游客可以坐缆车直达金顶,不再如从前一样需要从山脚开始徒步跋涉。经过半山腰的游客变少,也就意味着食物减少。原本聚集在半山腰讨食的猴子感到了生存威胁,有一部分就选择了向山顶一带迁徙。早年间游客在山上住宿,如果防范不严,猴子甚至会进屋翻箱倒柜。
据清音阁卖竹棍的商家介绍,这里(半山腰)的猴子一般下午才出现,上午想要看猴,就得往山上走。山上的猴子“上班”早,多少和上午坐缆车参观金顶的游客多有点关系。
△一到冬天,猴子的自然食物来源减少,即使下雪也会出现在栈道边,等待游客投喂。图为蹲守在前往金顶的必经之路——雷洞坪景区的猴子。/图虫创意
吃多了人类投喂的食物,峨眉“老表们”的健康状况也日渐堪忧。
在2013年的一则视频报道里,猴站的工作人员就曾发现还未断奶、牙还没长好的小猴子,竟然也在吃人投喂的食物;头天没吃饱的猴子,第二天会早早出现在栈道,等待人的投喂。四川农业大学的学者徐怀亮曾在当年和景区合作,给猴子做过一次体检。在一项让猴子自由取食的实验中,他们发现猴子在拿走水果之后,第二选项竟然是面包。他们由此得出结论,峨眉山的猴子喜欢糖分和蛋白质含量高的东西。“碳水炸弹”在体内持续轰炸,猴子体重超标不说,还可能引发高血脂、高血栓等疾病。
怎么办呢?减肥安排上。除了温馨提示游客不要投喂自主携带的食物,景区还为猴子提供由糖分含量较少的干果、玉米、花生等食材配成的“官方减肥餐” ,每天限量600袋。至于效果嘛……果然,碳水是很难戒掉的,比起送到嘴边的营养,猴子还是倾向于选择抢来的“垃圾食品”。
△景区随处可见的“观猴须知”,提醒游客不要投喂,但还是阻挡不住人们拿着大袋小袋来喂猴。
景区最近一次试图管(xiang)理(fu)猴群的努力,是实施“人猴分离”措施。在今年2月,有一则名为《峨眉山猴子,你们的好日子到头了》的帖子火了,网友贴出一张短信截图,图中短信称峨眉山已在清音阁生态猴区推行“人猴分离”管理模式,并将加强对金顶区猴群的管理。
△将好消息广而告之。
所以,峨眉山的猴子,真的变老实了吗?
实行了“人猴分离”,还见得到猴子吗?
如今峨眉山景区大约有14个猴群、582只猴子,其中清音阁就有3个猴群,106只猴。和预想中猴子“夹道欢迎”的场景不同,我们当天前往生态猴区的道路上少有游客,也不见猴影,游人只身行走还有点担心被突袭。我们在这里遇到了一位多次拜访峨眉的山东游客,她告诉我,从前这段路的栏杆上真的会站满猴子,而且特别好动,会蹿到女生头上薅头发,她还亲眼见过猴子跑到小孩头顶上去。
“但现在猴子老实了,都吃饱了,前几年你要是拿着包提着口袋,猴子还会扒拉拉链,上你包里翻吃的去。”
△非节假日的生态猴区游人稀少,很安静。
如今,在前往生态猴区的路上,商家仍然会售卖一袋5元的干玉米粒,沿途也有鲜切水果售卖。当我询问是否会被猴子抢食时,商家表示猴子的活动范围有限,得往里走几公里才能见到,买给自己的食物大可放心享用。
据峨眉山景区介绍,所谓“人猴分离”并非把人或者猴用防护网隔离起来,而是增加巡逻管理人员,“管理员在猴群早上出动时就一直跟着,主动制止它们和游客接触,同时也提醒游客不要喂食和挑衅猴群。”
△“人猴分离“并不是用网或笼子把人和猴“硬隔离”,而是增加巡逻人员。图为拿竹竿壮胆的游客。
迎面走来、刚从生态猴区返回的游客略显失落地提醒我们,前面没猴——他们手中的打猴棍,纯纯变成了登山杖。再询问景区巡逻的工作人员,得到的回答是:“看到猴子算运气好的,猴子是野生动物,它们想来就来,你管不了。”
不再“确保有猴”的生态猴区,能不能看见猴子全凭缘分了。
当日我们运气不错,在一线天遇到了两只大猴和一只小猴。它们一瞅见游人手中的塑料袋,就知道今日“出勤”有回报了。
比起从游人手中接过散装的花生小零食,它们更倾向于整袋整袋地扒拉。体型最大的猴子抢走袋装花生,自助开封食用;从开口里掉出的花生散落了一地,小猴子就跟在地上捡着吃——猴群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开饭也分先后,一切要雄性猴王先享用。
△领头猴子抢过一袋花生,自助开了包装。
虽然扒拉现象仍然存在,但这三只猴子还算温和,没有跳到人的头上兴风作浪。在场的游客有吃的就掏出吃的,没吃的就激情拍照——走那么远的路,不就是为了看猴,即使被扒拉了,总归是物有所值。
△一线天的看猴群众。
如今,峨眉山景区不再强调“一定能看到猴”,处处都竖立起了“严禁投喂”的标识,进入生态猴区的路上还有一条长廊介绍猴子的生活习性。随处可见的巡逻员分散在有猴出没的地方,虽然没有阻止人和猴子接触,但至少确保猴子和人互动时不会有暴力事件发生。
不知是猴子学乖了,还是人类学乖了,“人猴分离”后的峨眉山清静了不少。不互相招惹,可以伸手的时候就不用抢,人类和猴子得以维持了基本的体面。
理想的野生动物旅游是什么样的?
实际上,被“猴匪”困扰的景点不止峨眉山一个,贵阳的黔灵山公园、香港金山、狮子山和城门郊野公园,也为管理猴群绞尽了脑汁。
在“为猴处事”方面,黔灵山猴子堪称峨眉猴子的兄弟。据2020年的报道显示,黔灵山的猴子在2019年一年伤人次数超过了5千次,关于黔灵山“人猴大战”的新闻触目惊心,而人类的过度投喂正是造成猴子扰人问题的一大根源。
△从游客手中得到可乐的黔灵山猴子。/图虫创意
黔灵山本是没有猴子的,上世纪60年代,有几只猴子从实验室出逃,在黔灵山居住了下来,开始繁衍生息。后来这里开发了猴子旅游,渐渐成为了景区。如果没有人为干预,几只出逃的猴子因为食物、空间的限制,并不会发展出太大的规模,但人们一旦带着食物前来,猴子依赖起了人类这个稳定的食物源,不再习惯前往野外觅食,“酒足饭饱”后就是过度繁殖。据报道,景区仅有承载四五百只猴的能力,然而在2020年,猴子的数量已经达到1200只,游客的安全被威胁不说,当地生态也受到了破坏。
黔灵山景区想到的解决方法是“猕猴分流”,但因为当地“爱猴人士”的激烈反对,始终未能有效实行。
△黔灵山猴子数量惊人。/小红书@半斤八两全是渣
在香港,就野生猴子因人为投喂而过度繁育的问题,香港渔农护理署从1999年开始实施禁止喂饲野猴的法例,并于2007年开始展开“绝育大运动”:每两个星期,保育基金的团队会在野外设置的大型捕猴笼捕捉野生猴子群,为它们进行绝育手术(在夏季,由于受炎热天气所影响,捕捉的次数或会减少)。因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单猴的整个手术可以在4至7分钟内完成。
虽然听上去“惨无猴道”,但这方法确实有效。从绝育计划开始实施起,香港本地猴的出生率降低了超过一半,目前在金山郊野公园、狮子山郊野公园及城门郊野公园约有1600只野生猴子,是当地生态完全可以承担的。
△香港猴子被绝育现场。/香港渔农护理署
站在游客的角度,其实很难要求每个人在看到猴子的那一刻便想起“生态平衡”“野生动物保护”这样的大概念,但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改善猴子那被人“惯”出来的坏脾气,确实应该从人克制自己投喂的“爱心”开始。
科普作家花蚀向我们分享了他在唐家河旅行时见到的难忘一幕,正体现了人与动物保持距离的重要性。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样位于四川,是大熊猫、金丝猴、羚牛、云豹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游客可以到山中进行短距离的徒步,运气好的话,一路能见到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一般情况下如果有人靠近,动物都会稍稍远离一点,自觉保持一个安全距离,但猴子不同。
花蚀观察到,景区的酒店周边有一群藏酋猴,因为有人投喂,所以和人群靠得很近,甚至会主动向人乞食。他觉得,前者是特别自然的状态,后者是特别不自然的状态,这个对比很有意思,也值得我们反思——人和野生动物的相处,距离拿捏真的非常重要。
△草地上的藏酋猴一家。/图虫创意
向野生动物投喂,百害而无一益。随着动物福利问题在全球范围越来越受关注,如何负责任地进行野生动物旅游,成为了游客和景区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国家地理》2019年的一篇报道中,作者花了一个多月造访泰国各地的大象园,她发现在泰国北部的大象谷(Elephant Valley),人们不能进行大象骑乘、和大象一起洗澡这类对大象危害极大的传统项目,只能远距离观看大象进食、洗澡。园中散落着的木质栏杆并不是对大象的圈禁,而是防止游客“入侵”大象的生活领地。
在另一份报告中,调研者发现在泰国ChangChill 景点,游客不再允许直接接触、喂食大象,但他们可以协助工作人员将补充食物塞入饲喂管,并远距离观赏大象进食。
人与动物保持足够的距离,是这两个景区的共同特点。
△ 泰国ChangChill景点的大象取食装置。/《野生动物友好型旅游优秀实践调研报告》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野生动物友好型旅游优秀实践调研报告》显示,尊重动物的自然领地和自然习性,在野外远距离观赏处于自然栖息地中并能充分表达自然行为的野生动物,才是最理想的野生动物旅游形态。
强制与野生动物进行如喂食、抚摸等近距离互动,可能会改变动物的习性,使其丧失捕食能力,难以在自然条件下生存。也可能促使动物过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导致动物间的攻击性增加,并且致使野生动物对人类产生依赖,从而发生危险的冲突。
以卢旺达“山地大猩猩追踪”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理想的野生动物旅游是什么样的。
山地大猩猩(Mountain Gorilla)是世界上体型最大、和人类DNA排序最接近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它们身高最高可达两米,体重能达到200公斤以上。虽然看着凶悍不好惹,但因为战乱、偷猎、疾病和森林砍伐,它们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山地大猩猩一度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
△山地大猩猩是“金刚”的原型,曾经是极度濒危物种,数量不超过300只。现在数量已经有所回升,达到一千只左右,已被降为濒危物种。/Visit Rwanda
位于卢旺达、刚果民主共和国和乌干达接壤处的维龙加山脉,是山地大猩猩的主要栖息地。从1979年10月起,卢旺达一侧的火山国家公园便推出了官方“追踪游”,人们可以在向导的带领下走进山林,在大猩猩的自然栖息地远距离观赏这种动物。
△山地大猩猩追踪。/图源网络
目前,维龙加山脉中大概有600只野生山地大猩猩、12个大猩猩族群,每个大猩猩家庭都有各自的野生栖息地,巡逻员会对大猩猩的动向持续追踪。追踪大猩猩是以族群为单位进行的,为了避免人类对大猩猩的自然生活形成干扰,单个追踪小队的人数被严格限制在8人以内,游客参观时必须和大猩猩保持7米以上的距离,且每个追踪小队单日和单个大猩猩族群接触的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
除了控制距离和时间的硬规定外,参加大猩猩追踪还有不能使用闪光灯、咳嗽时必须捂着嘴巴,转身背朝大猩猩、避免与大猩猩对视等严格要求——既保护大猩猩的自然生活,也保障游客的安全。
目前,卢旺达火山国家公园每天仅发放96张“参观许可证”。物以稀为贵,即使面向外国旅客的票价高达1500美元,但全世界的游客还是争先恐后地抢票“追猩”,旺季时提前半年多订门票就已显示售罄了。
曾经濒临灭绝的动物如今成为了卢旺达的国家旅游名片,既为当地社区带来了不菲的收入,游客也能原汁原味地欣赏野生动物。可持续、对动物友好、解决当地就业、培养当地人和游客的自然保护意识……除了票价贵点,但这无疑是生态旅游最理想的状态。
△幼年的山地大猩猩。/Visit Rwanda
最后还是得回到我们自己的猴哥身上。藏酋猴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属于典型的“打输住院,打赢坐牢”场景,不能逮捕,也别想着去制服它们。猴子和你都有自己的生活,看看你自己的工资卡,不要老想着去解决它猴的温饱问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