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昌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文旅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指导下,大力实施“全域旅游、首位产业”发展战略,探索出“景城一体、度假引领”文旅融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西昌模式”,形成了“上有古城、下有邛海”的文旅新格局,奏响了全域旅游文旅融合发展新乐章。
立足资源禀赋 全域旅游“破茧成蝶” 西昌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拥有全球唯一奴隶社会博物馆、全球最大飞播林区、全国最大城市湿地。国土面积28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5.5万。全年日照300多天,年均气温18℃,四季如春,空气质量稳居四川省前三甲。
近年来,西昌市坚持顶层统筹创新,明确提出“全域旅游、首位产业”发展战略,不断强化领导机制、管理体制、政策配套、资金保障等方面支持,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在全域旅游发展进程中,西昌市先后发起五轮攻坚: •2009年起,历时八年投入50亿元建成中国最大城市湿地,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2012年借力凉山州成立60周年,投入20亿元实施旅游项目12个,成功进入中国旅游城市榜20强。
•2015年借力举办四川省国际文化旅游节,投入10亿元建成特色小镇5个,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2018年借力天府旅游名县建设,投入21亿元实施全域旅游项目33个,2019年成功创建首批天府旅游名县,2020年成功创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0年以来,借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结合天府旅游名县提升建设,启动实施建昌古城保护更新、川兴高山堡、西昌建川电影博物馆聚落、大石板二期工程等文旅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
如今,西昌市现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1个、4A景区
3个、3A景区
9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1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1个、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
1个、乡村旅游景点
18个。2019年,接待游客22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68亿元;以旅游为主的服务业占GDP比重50%,成为国民经济首位支柱。2021年,受疫情影响,全市接待游客197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0亿元,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复苏态势。
生态立魂 文旅联姻“百花齐放” 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既需要物质层面生活消费品的有效供给,也离不开内容丰富、数量充足、品质优良的文化和旅游产品的提供。
从2006年“一办三创”开始,西昌陆续投入80亿元统筹推进邛海
“一带三河七湖八湿地”河湖公园建设、泸山生态植被恢复、东西海三河六岸生态治理、邛海西岸整体提升等工程,逐步构建起西昌高品位旅游生态,让西昌的一方净土、一海碧水、一座泸山永续发展传承。
西昌市以“文化兴市、产业强市”为切入点,以文旅融合引领全域旅游发展,用活古资源、做美水环境、厚植文内涵,推动跨界融合发展,形成产业相融互动、多种业态竞相发展新格局。
文化旅游方面: 形成火把狂欢节、国际冬季戏剧节、春晚秋晚分会场、邛海国际诗歌周、冬季音乐节、邛海开海节、《彝红》音乐剧、《阿惹妞》实景演艺等文旅活动和节庆品牌。
康养旅游方面: 建成阳光康养中心、邛海国际康养公寓、观海湾阆悦苑等9个康养度假基地。
乡村旅游方面: 建成茅坡樱红、中泽油橄榄庄园、陶瑞生态农庄等“乡村十八景”。探索推广大石板村“古村落+新民宿”的先进经验,形成乡村旅游开发新模式,打造安哈彝寨等一批特色村寨。
体育旅游方面: 每年举办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国际帆船赛、全国自行车赛、全国轮滑赛等大型赛事15场。
民宿旅游方面: 邛海周边民俗客栈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市民宿客栈达到600余家,成为度假旅游生力军。
研学旅游方面: 与清华大学、国家行政学院、首都医科大等十余家院校机构合作,建立“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研学旅游基地。
如今,34平方公里最美高原湿地,成为
全国最大城市湿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市。全市林草覆盖率达60.06%,邛海流域上游东西河飞播林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人类改善自然典范”。10.65公里沿河景观带,18个幸福美丽新村、22个彝家新村新寨,33条生态文明示范街、24个生态文明示范村,是西昌市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最有力证明。而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就是对西昌生态文明生动实践最好嘉奖。
与此同时,西昌市统筹推进公共服务支撑,久久为功打造旅游服务网。
市财政补贴旅游航线2亿元,开通旅游航线达到38条,列全国同类机场第一,建成236公里旅游干线公路、80公里城市绿道、38公里环湖绿道,开通直达全市旅游景区旅游公交专线14条,实现城乡旅游公交全覆盖,高速、高铁、航空、旅游专线等
“一航一铁三纵一横”立体交通网络,构建起“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
陆续投入2000万元建成全域旅游监测指挥平台、大数据中心,建成智慧旅游服务系统,实现省州市互联互通,完善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在线预订、网上支付等功能,实现“一部手机游西昌”。
创新模式 文旅融合“好戏连台” 按照
“规划一批、建设一批、提质一批”的要求,西昌市积极推广大石板村“古村落+新民宿”先进经验,丰富乡村业态,逐步探索“民宿+康养+旅游”新模式,全面推进阳光康养旅游业快速发展。在文旅产业的拉动下,全市乡村旅游遍地开花,直接带动9万余人、间接带动45万人创业就业,实现了从“村庄”到“景区”的转变,让村民当“主角”,村民旅游收入不断翻新。
不仅如此,西昌市铁腕开展“
扫黑除恶、乱修滥建、交通秩序、出租车行业、城乡环境、环境污染、景区秩序、旅游市场”八大专项整治行动,在全国首创景区网格化治理,组建“西昌格格”网格员2000人、“西昌铁骑”快反队伍50人、景区森林防灭火“1+2+10+N”应急队伍3500人,形成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景区森林联动保护机制,被评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先进市,营造了文明有序旅游生态环境。
文旅融合不仅能为文化和旅游产业提供更丰富的资源、更多元的素材、更具体验性的产品和更值得回味的旅游记忆,同时也是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2020年,西昌成功承办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场会,荣获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市,成为安宁河流域“农文旅融合”驱动乡村振兴的典范。
立足民族地区特色,西昌市探索出了一条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的成功之路,以文旅融合推进全域旅游,牵引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成为四川省县域经济第一强,为全国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西昌样板”,为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标杆。
在文旅产业牵引下,西昌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转型为“三二一”,以旅游为主导的服务业对GDP贡献率超过79%,成为国民经济首位支柱。2021年全市GDP达到63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2亿元,成功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第96位,城市品位更优。
未来,西昌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文化提升”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文化旅游融合质量、社会生态和服务保障能力,深入推进旅游与全产业融合发展,向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发起“冲锋”,推动西昌营城从“邛海时代”迈入“安宁河时代”,奋力打造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