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攻灭吕布,占领徐州,随后带着刘备等人返回许昌。同一年,曹操派刘备截杀袁杀,大破之,致其败亡。 袁术称帝后骄奢淫逸,败亡只是时间问题。那么为什么是刘备最后给了袁术致命一击呢,他不是应该在许昌浇水种菜么。曹操明知刘备胸有大志,绝不甘心久居于人下,为什么还派他出战,还带领那么多兵马,难道不怕他一去不复返,从而放虎归山么。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让曹操投鼠忌器 曹操一直以来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高举着拥立汉室的大旗,以此来笼络人心。凭借着这个政治纲领,让他一步步增强实力,但是此时曹操的势力还没有大到可以为所欲为的地步,还没有到可以随便迫害汉室宗亲的地步。 而刘备入许昌面见汉献帝之后,马上被认为皇叔,封为左将军,身份地位一下抬高了几个档次。这样的局面让曹操多少有点始料未及,本来想困住刘备,没想到给他提供了一个高升的台阶。这样一来,曹操更不会也不能加害于他。刘备行事谨慎小心,滴水不漏,不给任何人以可乘之机 许昌围猎,曹操僭越引得关羽大为不满 ,想趁机杀之,却被刘备及时制止。因为刘备很清醒,曹操身边有大将护卫,刺杀极难成功。而且无论成功与否,都会让他们兄弟三人必遭杀身之祸,这种赔本买卖刘备是断断不会做的。 此后,在许昌居住的日子里,刘备也是深居简出,极少与外界联系,一心在家中浇水种菜,摆出一副与世无争的姿态。因此即便刘府内外有众多眼睛盯着刘备的一举一动,也找不出任何对他不利的理由。 直到曹操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在一片表面上友好的气氛中暗藏着众多试探、杀机和博弈。刘备不动声色,处处示弱,直到曹操抛出了杀手锏——“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也应对自如,以害怕惊雷为由避开了言语的锋芒,展示内心的懦弱,以放松曹操的警惕。 可以说,刘备在许昌的这段日子,看起来风平浪静,没有战场厮杀的惨烈,但不同势力之间的争斗从未停止,不过是换成了谋略上的对战。比较于刘备之前的屡战屡败而言,这次的战场才是最凶险的。但刘备巧妙地扮猪吃老虎,不张扬跋扈,一心低调做人,隐忍待发,让自己的危险系数大大降低,存活几率大大提高。徐州初定,为稳定民心 在此之前,曹操刚刚攻灭吕布,班师回许昌,经过徐州时,百姓纷纷要求留下刘备担任徐州牧,被曹操以“刘使君功大,且待面君封爵,回来未迟”的理由回绝,还是一同回到了许昌。 这一件事,提高了曹操的警觉,他看到刘备在徐州深得民心,肯定不能留他在这里,以免发展壮大成为后患。但徐州之前一直是陶谦和刘备的地盘,眼下刚刚占领,安定民心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即便不能把刘备留下,也不能对他有所行为,否则极易失去民心,造成激变,令统治不稳。打下城的城池还要花费更大的心思在治理,肯定大费周章。因此曹操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不会因杀一人而失民心。为与袁绍决战做准备 此时北方的局势是,袁绍击败公孙瓒,雄踞冀、青、幽、并四州,实力极强,超过曹操;袁术势衰,看看将亡。因此对于曹操而言,马上就要面临着与袁绍的决战。因此袁绍才是曹操现在的头号敌人,其他人都是小打小闹,为长远考虑,对付袁绍才是最关键的。 在这种情况下,吸收人才,收复人心对曹操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假设杀了刘备,天下人才畏而却步,弱小诸侯害怕而选择依附袁绍。那是曹操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等于被其他人所孤立,长此下去,就失去了和袁绍对抗的资本。 因此,严峻的局势让曹操必须善待包括刘备在内的各路人才,哪怕这些人并不是他喜欢的,甚至厌恶的。所以说曹操能成大事,就在这里体现出他内心的强大,不会因一时喜恶而轻易做决定,而是出于长远的考虑。等一切都稳定了,再秋后算账也不迟。 曹操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当他后来平定北方,身居魏王之后,但凡有反对他的人,哪怕是亲如曾经的战友荀彧都可以逼死,何况其他人呢。[ 此帖被zhdf在2022-07-18 09:55重新编辑 ]